搜索

态度相关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7:32

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理论分为三个阶段:依从,个体在外部压力下暂时遵循他人的行为;认同,个体自愿地与榜样保持一致,这在社会角色中起着指导作用;内化,个体内心接受并将其观点纳入自身态度体系,这是态度稳定的关键阶段。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强调信息和背景的影响,包括传递者的威信、意图和吸引力,沟通信息的差异、畏惧和倾向性,以及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如预先警告、分心和重复频率对态度转变的影响。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认为,个体的态度系统会趋向平衡,改变是为了减少情感和评价因素的不一致。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提出,态度改变源于消除认知不协调,通过调整认知成分达到协调。


社会交换论关注诱因强度,个体在权衡得失后选择态度。而态度的习得模仿理论涉及儿童从家庭到学校,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态度,包括条件反射和替代性情绪激发。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智力、自尊和个人特性,以及交往过程中的关系和方法。改变学生不良态度需要引导、活动参与、持续要求和集体影响的结合。




扩展资料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