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一语文部编版知识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4:2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5:19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在书写过程中,某字因形近、音近或意义相近,而借用其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以达到表达目的。以下列举了高一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部分通假字及其例句,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用“扈江离与辟芷兮”表达了与香草相伴的意思。这里的“辟”是“僻”的通假字,表示“僻远、偏僻”,与“扈”共同描绘出一种远离尘嚣、清雅脱俗的意境。

在《左传·晋灵公不君》中,晋灵公在位期间行事荒唐,最终被大臣赵盾所杀。其中,“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的“缙绅”实为“搢绅”的通假字,原意指在衣带上的玉佩,后引申为或士大夫的代称。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在项羽的威胁下,最终决定投降,其中“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中的“陵”是“凌”的通假字,表示“欺侮、侵犯”,形象地描绘出刘邦在无奈之下面临生死抉择的困境。

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郑国与秦国在盟约中,其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是“悦”的通假字,表示“高兴、喜悦”,形象地表现了秦穆公对盟约的赞同与期待。

在《战国策·秦策》中,张仪在秦王面前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智”的通假字,表示“明智、智慧”,形象地阐述了张仪对于盟友选择的深思熟虑。

在《汉书·高帝纪》中,刘邦在面对项羽的威胁时,最终决定投降,其中“肉袒伏斧质”中的“锧”是“锧”的通假字,表示“承斧的砧板”,形象地描绘出刘邦在投降时所承受的羞辱与痛苦。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杀秦王,其中“可予不”中的“不”是“否”的通假字,表示“可以”,形象地描绘出荆轲在行刺前的决绝态度。

在《史记·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在描述商业活动时,其中“拜送书于庭”中的“庭”是“廷”的通假字,表示“朝堂、宫廷”,形象地描绘出交易双方在正式场合进行的商业活动。

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赵盾在晋灵公的威胁下,最终决定反击,其中“召有司案图”中的“案”是“按”的通假字,表示“查看、审阅”,形象地描绘出赵盾在紧急情况下对地图的仔细审阅。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面前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中的“详”是“佯”的通假字,表示“假装、假装”,形象地描绘出蔺相如在与秦王交涉时的机智与巧妙。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在位期间,其中“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是“穆”的通假字,表示“敬称”,形象地描绘出秦始皇对先王的敬仰与怀念。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对峙,其中“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表示“仔细、深入”,形象地描绘出刘邦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与群臣的深入讨论与决策。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