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5: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0:07
若要涉足旧体诗词,遵循格律是不二法门,格律的严格规定确保了诗文的韵律美感。若忽视格律,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虽能凑足字数,却失了诗词的精髓。初学者应首先掌握格律,待技艺娴熟后,在适当处适度突破,以求创新。
严格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所作诗词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是追求诗词美学的必经之路。至于已失传的曲谱,遵循其规律则无从谈起,自然难以实现。
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误入歧途。在一次国营农场的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仁兄自以为创作了一首“七律”,只因不押韵,被我指出还差五个韵。此举引得哄堂大笑,仁兄却不解其意。
关于“一东,二冬”的概念,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亦随之演变。一般应用的诗韵,分为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计106部。然而,现代有人将之归纳为不足原来10%的13部,其中,“东”、“冬”两部的合并,以及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的兼并,实际并不实用。个人建议,尾韵为ong者,无论“东”或“冬”部,均可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其本质在于,除了部分在古、现代韵母虽有区别但字却分别收进两部外,还有将韵母eng的字收进“冬”部。个别韵母为eng的字收进“东”部,原因不得而知,可能与它们在古、现代读音的差异有关。
填词时分辨入声字,对不少词谱而言至关重要。对江浙、西南或华南人而言,入声字识别相对容易,因其方言中尚存入声。对于讲北方方言者,则需借助字典或辞书来识别入声字。在古汉语中,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分化,部分归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多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属平声,上、去、入三声则属仄声。在五绝中,只要求仄声,不必拘泥于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