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中心小学 郜惠娟
设计理念:
阅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首诗语言通俗,情感愉悦,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后置识字,主动探究。识字过程放在学习课文后,以自学探究的形式为主。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意义识记的含量可大大增加,自学探究的难度可相应降低。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主动,并更有实际的效果。设置梯度,引导背诵。本首诗篇幅较长,章节间联系不大,学生背诵有较大难度。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节到章再至篇的背诵,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愉悦,培养背诵的兴趣,坚定背诵全文的信心。
设计特色:
1、后置识字,利用无意注意提高识字效率。
2、设置背诵梯度,增加背诵兴趣。
教学目标 :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吹、地\"等6个生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体会过节的快乐,能用快乐的语调朗读。
2、自主认读生字,正确书写\"吹\"、\"地\"。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一)板书:节日,齐读。
1、问:你都过过哪些节日?这些节日你是怎么过的,开心吗
2、用\"(什么节日)是(怎么样)的节日\"说话。
(二)在\"节日\"前加书\"快乐的\",出现本课题--《快乐的节日》,齐读。(读出开心、快乐)
[通过对话,激发愉悦的心情,唤醒表现的渴望,为感情朗读奠好基石。]
二、阅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二遍。
要求:第一遍读正确,第二遍体会快乐的心情。
(二)研读:哪些句子让你读到了节日的快乐?
1、找出最能让你体会到快乐的一段语句自己读一读。
2、读给同桌听听,让同桌帮你评一评。
3、指名读。
读得不够好的,请同学帮助指导。
读得好的,请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三)欣赏歌曲,观看课件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欣赏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课件,可轻声跟唱,也可拍手或表演。
(四)带着愉悦的心情朗读全文。
[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反复品读,体会语言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用\"音乐语言\"来酝酿愉悦情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一)自主识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说说你认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并打算怎么记住它?
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
2、检查识字情况
⑴运用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要求读正确并组词。
⑵认读有生字的词语。
每个生字组词2-3个(不要出现未学生字),打乱顺序,指名认读。
⑶形近字辨认,音近字辨读。
吹--听 贺--员 国--园 由--田
祖--祝 敬--近 吹--村 进--敬
(二)自学写字
要求:能正确书写\"吹\"、\"地\"二字。
1、学习小组内分析:⑴书写的笔顺。
⑵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吹\"、\"地\"各二个。
⑴展示部分作业 ,全班交流、评价。
⑵小组内交换评价意见,交流书写体会。
四、课后作业
1、认真书写\"吹\"、\"地\"二字。
2、把诗歌有感情地读给同桌(老师或家长)听。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正确书写\"老师\"、\"祖国\"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一)生字掌握情况
指名读带生字的词语
(二)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不明白的地方力求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
二、自学书写生字
(步骤与上堂课中\"自学写字\"环节相同)
三、背诵课文
(一)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背诵
1、会背后马上举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2、反馈:尽量抽背背诵速度较慢的学生,相机给予鼓励。
选背的环节可再进行一次。反馈时可背给同桌听,教师再做简单的了解和热情的鼓励,再次调动背诵积极性。
(二)定时背诵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3-5分钟)自由背诵。
指导: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可逐节背;
记忆力强的学生可几节一起背。
2、反馈:⑴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⑵请背得多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并请他们说说你是怎么记牢的。
⑶指导:还可用记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帮助背诵。
3、再次定时背诵,时间以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流利背诵为准。
4、反馈:全班同学起立背诵课文,到你不会背的地方,自觉坐下。听其它同学背。
[不同形式的背诵可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背诵难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积极的评价,促进背诵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发展。]
四、听唱歌曲,结束课文
(一)听歌曲《快乐的节日》,全班学生边唱边跳
(有条件可到室外)
(二)小结:在我们这个充满甜蜜、幸福的新时代,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节日。
五、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收集描写节日的诗歌,熟读会背。并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课内外结合,使课堂上培养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并培养学生对诗歌这种表达的喜爱之情,最终使他们有兴趣着手创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