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实词教案
【知识网络】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落点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让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比较各句中共有
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
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游其家 游玩;交往 .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 责怪,责备 .
D.而脱缪尤多 通“谬”,谬误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注重考查对词语的意动意义的掌握。A、B、D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句中的“怪”解释为“责怪、
责备”,一是不合理,作者无法去责怪、责备当时的人们;二是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上文说作者读了韩愈的文章后觉得好到了极点,然后自然对这样的好文章当时的人们竟然从未提起感到奇怪、不解,所以这里的“怪”应当解释为“感到奇怪”或“以……为怪”(意动用法)。
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辨别。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如果辨别不清,盲目用今义去解释文言文中这样的词语,就会造成对文章意思的错误理解。
A项的“斯文”的在文中是两个词,“斯”是指示代词“这些”,“文”是“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斯文”是一个词,意思是“文雅”,比如“他说话挺斯文的”。古今意义不同。B项的“上下”在文中作动词,意思是“使之上使之下”,也就是支配、操纵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动作,可以表示程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大致的数量等。古今意义不同。D项的“势利”在文中是两个词,“势”是“权势”,“利”是“利益”;在现代汉语中,“势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比如“势利眼”。古今意义不同。C项的“磨灭”,在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都是“(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C。
答案:1.C 2.C
例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
〖解析〗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
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白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了,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
有乱选瞎猜了。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怎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答案:C
【常见误区】
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
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
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
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
【基础演练】
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
( )
B.上下同欲者胜.
:取得胜利 C.何可胜.
道也者:尽 D.真黄山绝胜.
处:优美的 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
:获胜 2.A.惟辟.
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连辟.
公府不就:同“避”,躲避 C.文王之所辟.
风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
,不知何词:张开 )(
3.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同“影” B.屈平既绌.
:同“黜”,被罢免 C.此五霸之伐.
也:讨伐,征伐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验应 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4. 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C.信.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俄匀谢玄淮上信.
至 E.信.
造化之尤物也 ( )
)
(
5.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
仕 B.哭声直上干.
云霄 C.不从车乘,不操干.
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
名 E.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 6. A.一出门,裘马过.
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
之 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
卫将军 D.臣请缚一人过.
王而行 E.求,无乃尔是过.
与 ( )
( )
〖参考答案〗
一、1.E(胜,能承受) 2.B(辟,征召)3.C(伐,功业)
二、4.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 “信”副词,确实)
5.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àn,才干)
6.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