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2010年o4月第23卷第4期Medical Information.Apr.2010.Vo1.23.No.4 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I 21。移植时采用净化的 Auto—HSCT方法,也可为未净化的APBSCT方法。应考虑到Allo— HSCT患者具有更多的预后不良因素,而Auto—HSCT的安全性也是 GIuekman E.eds.Haematopoietie Stem Cell Tran,. plation.2004 revised editin.o Geona:Forum CtSrice Editore,2004,lO一19. [3]Stein AS&Forman SJ.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celt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 myeloid Ieukemia.In:Thamas ED,Blume KG,Forman SJ,eds.Hematopoietie Cell Transplation.2nd ed.Abingdon:Blaekwell Science Inc.1998,963—977. 其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 1.5 MDS对于贫血程度轻,不伴有原始细胞异常定位(ALIP)和骨髓 纤维化(M 、无染色体改变或仅有5q一,-5、20q一的RA或RAS患者, 可先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对于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较高的 [4]Mehm J,Powels R,Singhal S,et a1.Autologous bone ula ̄w transplation for a— cote myeloid leukemia in first remission:Identfcatiion of modiifable prognostic factors.Bone MOXl'OW Transplant.1995.16:499—5o6. RAEB、CMML和RAEB-T患者、骨髓ALIP或MF患者、染色体一7, 7q一、+8以及复杂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应尽早行Allo~HSCT,而Auto— HSCT对MDS价值有限,目前多不主张采用。 2移植时机 一[5]Long GD&Blume KG.Allogeneic and autologous nlKn ̄w transplation.In: Beutler E,Liehtman MA,coller BS,et al,eds.Williams Hematology.5th ed.New York:MeGraw—hill,1995.172-194. [6]McGlave P.Overview of stem cell transplation.In:Hoffman R,Benz EJ,Shattil SJ,et al,eds.Hematology:Basic Principles and Pratiee.3rd ed.Beijing:Churehill Livingstone,2001,l55O一1553. 般认为Auto—HSCT最佳时机是患者达CR后,再经过3-6个 疗程的巩固强化。而过多过强的化疗会使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出现 困难,使移植后骨髓功能的恢复尤其是血小板的恢复明显减慢,增 【7]Billett AL&Ritz J.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In:Thomas ED。Blume D KG,Furman SJ,eds.Hematopoi— etic Cell Transplatin.o2nd ed.Abingdon:Blackwell ciSence Inc,1998,963-967. 加移植难度及患者出现合并症乃至意外的风险性I’31。 3前景与展望 Auto—HSCT不受供者的限制,且相关合并症较Allo—HSCT发生 率低,且年龄放宽到6O岁以上,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但因移 植物中可能污染有肿瘤细胞,以及缺乏GVT/GVL作用,复发率较 高,影响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151。因此如何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 细胞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应用的体外净化方法较多,主要有物 理学(高温、冷冻、微波、光)、化学(各种化疗药物)、生物学(长期液 体培养、反义技术、细胞因子、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物)、免疫学等方 法。而目前AHSCT后的免疫治疗或生物治疗,包括白介素2(IL-2)、 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因子介导的杀伤细胞(CIK)、细 胞毒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Is)以及树突状细胞(DC)t’41 的使用可明显提高AHSCT治疗白血病的长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WHO histological classiifca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s.aIn:Jaffe ES, Harisr NL,Stein H&Vardiman Ji,ed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 sues.Lyou:IARCP Press,2001.75-107. 【8】8 Gareia-Manew G,Faded s,O,Brieu s,et a1.Chorale myelogenous leukemia:A evirew and“pdate of therapeutic statregies.Cancer,2003.98:437-457. [9]Goldman Jm,chmiStz N,Niethammer D.Indications for stem cell transplation. 1n:Apperley J,Gluckman E,Gratwohl A,eds,Blood and Marrow Trnsaplatin,o2000 evirsed edition.France:European School of Haematology。2O00.56-57. [10]McGlave PB,Arthur D,Miller WJ,et a1.Autologous transplntaation for CML using malTDw teatred ex vivo witII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gamma.Bone Marrow Transplnta,1990。6:l15-120. [1 1】O,Brien SG,Gu-hot F,Larson RA,et a1.Imafinib compared with interferon and low—d0se cytarabine for newly diagnosed chronic—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N Eng J Med,2003,98:437-457. [I2】Dreger P,Montserrat E,Autologous and alogeneifc stem cell transplanttation or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Leukemia,2002,16:985—992. 【13】Avivi I,Rowe Ji,Goldstne AH.o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dult ALL pa— tients.Best Pract Res Clin Hamatol,2003,15:653—674. [14】Steinman RM,Dendritic cells and immune—based therapies,Exp Hematol, 1996,24:859-862. [21 Apperley J&Gratwohl A.Introduction to the EBMT.In:Apperley J,Carreras E, 编辑,雅兰 我国医院麻醉科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刘超红,汪兵,鲁品德 (湖北随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湖北随州441300) 摘要:麻醉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手术科室的发展,并为广大病人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麻醉科作为临床科室,其建设与发展好否 对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医院麻醉科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要求。作者试图探索医院麻醉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相应建议,探讨医院麻醉科发展与建设的路子。 关键词:麻醉科;现状:发展 收稿日期:2009-02—20 獭 医学信息2010年o4月第23卷第4期Medical Information.Apr.2010.Vo1.23.No.4 1989年我国卫生部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为一级临床科室,二级 临床学科,奠定了现代麻醉学在医院中的地位,麻醉学科因而得到 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涵盖ff缶床麻醉、危重病监测与治疗、疼痛诊疗等 多专业的临床综合性学科_1I,麻醉科在促进医院发展和保障人民健 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 麻醉在迅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首 还不到20%。从职称结构来,具有副高级以上的不足9%,中级职称 也只有33%rn。 在人员数量方面,麻醉医师缺编现象比较普遍。毛振北等对九江 地区麻醉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麻醉医师手术台比例平均为 l:1.2,除了市直属单位人员达1:1.6外,其他医院相差甚远,尤其是 非营利性医院,根本没有固定的麻醉医师,需要手术时,f临时聘请医 师,仓促手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4。唐晓峰调查发现,麻醉科人员 先,由于外科手术的发展,手术范围扩大,老年病人及重危病人手术 增多,麻醉的风险大大增加,不仅要保证术中病人安全,而且要努力 减少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其次,先进的仪器、设备及许多新药、新技 术在围术期的使用,既提高了麻醉安全,又要求麻醉医师必须具备 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且应熟练地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与此同 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改变,医疗体制改革、竞争机制的 引入和卫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对麻醉安全、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纵观当前麻醉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表明,我国 较多的医院麻醉学科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如麻醉学科 行政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顺畅,麻醉人员缺编现象严重,麻醉医师人 力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医院的麻醉医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麻醉仪 器设备配置不足,麻醉质控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大,不能完全适应现 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甚至出现了很多与卫生事业发展不 相适宜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颇为混乱 王保国等报道,北京市的麻醉科管理主要四种形式:一是有独立 科室,隶属于医院,单独绩效考核,有科主任或负责人;二是独立科 室或班组,隶属于外科或其他科室;三是本院专职麻醉医师,隶属于 外科或其他科室,多数一级医院是这样的设置;最后,没有本院专职 麻醉医生,多数为局麻手术,如果需要麻醉,可由总院或其他医院支 援,也有聘请离退休麻醉医师者,见于部分一级医院。同时该调查发 现,73.6%的医院的麻醉科与手术室为同一科室;有麻醉恢复室和术 前准备室的医院分别为33.8%和30.6%I3J。 九江市麻醉学会对全市60家医疗机构麻醉科的学科建设进行 一次全面检查,发现被调查的60家医院中已单独设立麻醉科的有 23家。市直属6家医院均设立麻醉科,而35家县(区)级医院中设立 麻醉科的只有l4家,并且管理体制不顺畅,个别隶属于手术室护士 长管理141。唐晓峰对军队医院麻醉科的调查发现,受调查的68所三 级甲等医院中有3家仍由外科管理,二级医院及其他类医院中有 25%属外科管理 。由此表明,这些医院的麻醉专业要真正成为二级 学科,仍存在一定差距。 2学科人才匮乏 在人才分布方面,麻醉医师配置不均,首先表现在地区方面,据 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的麻醉科执业(助理) 医师为2369人,中部8183人,而西部仅5341人16]。同时,同一个地 区不同等级医院的分布差异也很大,大医院的麻醉师的素质明显高 于小医院【]---。 在人才素质方面,总体素质偏低。据调查四川省的麻醉从业人 员的学历结构以中专及以下学历为主(8O%),而本科及以上学历总共 存在超编现象,但麻醉人员数与手术床数的比例又未达到1.5—2:1 的标准要求[51。人员缺编,造成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给医护质量带 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人员准入方面,不够严格规范。安徽省县级医院以上麻醉医师 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77.37%,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者11.69%,未取 得资格者10.94%;乡镇医院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和助理医师资格者 分别占35.73%和29.81%,还有兼职医师16.6%rn。 3仪器设备配置不足 麻醉机、监测仪的数量与手术床比例应为l:l,呼吸机与手术床 之比应是0.6:1,但我国较多医院的麻醉科的仪器设备不齐、数量不 足,尤其是麻醉机、呼吸机、监测器设备等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跟不 上发展的需要。唐晓蜂等调查发现,150所军队医院的呼吸机与手术 床的比例是0.35:l,三甲医院的麻醉机、监测仪与手术床比例也仅为 0.8:1 。而陈昆州等报道,除安徽省各大医院配备麻醉机除了省级医 院达标外,市级医院、县级和厂矿医院及乡镇医院的呼吸机与手术 床之比为l:0.78、1:0.77和l:O.50监护仪器也存在数量不足,尤其 乡镇医院的情况更严重,有的医院麻醉期间还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手术过程中,仅有一台破旧不堪的麻醉机和一些残缺不全的抢救 设备、药品安全隐患非常大141。 4麻醉安全需引起高度重视 麻醉安全一直是中外麻醉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8】。世界卫生组 织(WHO)将麻醉定位为”第二个全球安全的挑战”(The Second Global Safety Challenge)。麻醉意外主要分为人为因素、病人病理生理 因素和药品问题,还有可能是手术器械问题等因素。造成麻醉死亡 较多,如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 察不细和处理不当等,其中70%为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所致,绝大 多数应该能够避免17]。 在过去20a中,国际上麻醉相关死亡率大约为0.O5~10.00/1万 例。在国外,麻醉意外事件合理的比例为l比1.3万。在发达国家的 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185000—1:10000。澳大利亚的统计报告显示, 1997-1999年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79509,2000~2002年为l: 56000。美国的麻醉死亡率大概20—5O万分之一。究其原因,除了麻 醉医生的良好素质和训练外,药物和仪器设备的改进和发展也是麻 醉事故降低的重要原因 。 我国麻醉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大城市医院稍好些。四川大学华 西医院2003—2007年的麻醉相关死率l:50000 1:100000,但县级以 下医院麻醉医生还要兼职其他科室业务,或者要干手术室的其他器 械消毒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麻醉相关死亡率可能在1:5000 左右[81。 拳l 医学信息2010年04月第23卷第4期Medical Information.Apr.2010.Vo1.23.No.4 5职业安全防护不容忽视 麻醉科的地位和建设还不尽如人意,相对滞后,因而麻醉科的作用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麻醉科医师在工作过程中,被所服务对象 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目前迫切需要拓宽麻醉学的领域,以便与世 感染的机会非常大191。麻醉医师属于HBV感染的高危人群I】ol,麻醉医 界各国麻醉学科的范围尽快接轨。要使我国有限的麻醉科资源发挥 师在工作中要强化执行控制感染标准的预防措施。另有报道,由于 更大的作用,必须对我国的麻醉科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加之疲劳运作,麻醉师 以便于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患慢性失眠、神经衰弱者,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产生精神疲劳综合 参考文献: 征}ll1。但文章中关于患病的比例多少,没有具体说明。 [1】倪文,邹文漪,曹金妹,等.全军麻醉科现状的调查分析fJ].解放军医院管理 6对策分析 杂志,2003,10(2):154—155.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人才建设方面进 [2】刘秀珍,王卓强.麻醉科在现代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嘲.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行了一些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如北京的王天龙提出建 2007,23(1】):760-761. 立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大力推进麻醉学科亚专业发展,建立 【31t保固,吴新民.刘文敏.北京地区麻醉学科2005年现况调查报告fJ】.麻醉 国家级麻醉住院医师晋升体系和认证系统,加强住院医师临床模拟 与监护论坛,2006,13(6):127—129. 培训,加强主治医师以上麻醉医师的继续教育系统与认证系统等l】21。 【4】毛振北,钟声宏.关于九江地区麻醉学科建设的调查报告【J】.麻醉与监护论 坛.2004,11(1):68—69. 南京的史宏伟结合自己医院目前麻醉护士的运行状况和国外工作 【5】唐晓峰,陈国良,邓小明.军队麻醉学科现状调查fJ】.解放军嚣院管理杂志, 掌习的体会,探讨了国内培养麻醉学专业护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9。6(5):355-356. 建议麻醉界尽快呼吁解决麻醉护士的配置问题,以提高麻醉安全及 【6]中国卫生部.2008中国卫生统计年鉴【Z】. 质量呻。黄为冰等认为。麻醉风险应该由麻醉医生、保险公司、病人 [7】陈昆洲,方才,张健.安徽省麻醉学科建设状况与发展思路[J].麻醉与监护 家属、手术医生共同承担。他提出减低麻醉风险的对策为提高麻醉 论坛,2006,13(5):292~295. 人员的素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麻醉仪器及 【8]8向涛.关于麻醉安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f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8,15 药品的配备,强化法律意识,利用保险公司进行麻醉风险的转化『l41。 (6):399 . 7结语 f9】张兵,刘坤,吕超英.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杂志,2006, 综上所述,目前对我国的麻醉学科现状及发展认识及研究方面 (5),13. 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①是大部分学者对麻醉学科的建设、发展 f10J毕连华,李萍.麻醉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硼.菏泽医专学报,1998,10 做了一定的的调查研究,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缺乏系统性,全面 (3):70. 性;②认识到我国麻醉学科的风险较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但尚未 [11】战青林.麻醉科医师的职业安全保护理念咖.海南医学,2006,17(12):150— 较全面的提出麻醉学科的现状、风险控制、完善管理体系的制度框 152. 架和大体构思;③发现我国的麻醉学科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政策和措 【l2】王天龙.麻醉学人才建设与培养一麻醉学的未来叫.麻醉与监护论坛, 施已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要,但尚未系统提出完善我国麻醉学科 2008,15(6):424--425. 【13】史宏伟.培养麻醉学专业护士的建议【J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5,12(2): 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和方法;④发现我国各大医院的麻醉设备 l38—139. 仪器配置不足,但未根据不同的等级医院提出相应的配置标准及数 【l4】黄冰.温文钊.对麻醉风险及其对策的思考f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3: 量。 148-l49. 总的来说,麻醉学科虽得到政府和各相关学科的重视和认可,但 编辑,杜苏利 原位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仇海镇,李娟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原位凝胶在医药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介绍了原住凝胶这种新型的传递系统及其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总结了其在经皮给药、眼部给 药、鼻腔给药、口服给药、直肠和阴道给药以及注射给药中的应用进展。按形成机制原位凝胶系统可分为温度敏感型、pH敏感型以及离子敏感 型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原位凝胶存在独特的优势,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传递体系。 关键词:原位凝胶;温度敏感;pH敏感;离子强度敏感;给药途径 原位凝胶(in situ ge1)即在位凝胶,是一类以溶液状态给药后,能 在用药部位立即发生相转变,由液态转化形成非化学交联半固体凝 胶的制剂。药物与凝胶材料可以制成均一、混悬的乳胶稠厚液体或 收稿日期:2009-02—20 半固体的凝胶剂。凝胶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给药部位滞留 通讯作者:李娟,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E—mail:lijuancpu@163.com 时间长;同时可起到贮存药物,防止药物受环境影响等作用[1】。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