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王冬美E-mail:jsjy905@l63.corn 以优秀校园文化促学校高品质发展 /张飞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载体,是高品质学校办学灵魂的外显,需要通过学校文化 传承,挖掘提炼,凸显特色;需要依托教师价值理念的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制度文化引领,文化环 境精心打造等来构筑文化建设平台,促进创新生成,实现高品质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关键词】高品质;校园文化;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8—0047—03 【作者简介】张飞,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10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 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教育名家,苏州首届教育领军人才。 “文化”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精神的成长、心 竞灵秀”的灵岩山、天平山为邻,占地508亩, 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直接关联着人们的性 规模宏伟。校园三面环山,校外树木葱茏,层峦 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校园文化是 叠翠;校内绿水潺潺,碧草如茵,配以具有浓郁 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生在接受教 苏式特色的建筑,风景如画,既具有江南园林 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 风韵,又洋溢现代学苑气息。在校园环境建设 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 中,我们的重点在使环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 能力的载体。校园文化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 载体,让每面墙、每条路、每个角落都充满文化 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优秀校园 气息,体现人文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全 文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其健康的人格, 体师生。校园内两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希文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学校成为区域文 路和景亭路,以弘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明、文化的高地,引领社会风尚,是建设高品质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和晚清思想家冯桂芬 高中的应有之义。 “惟善是从”的思想。一处处玲珑剔透、千姿百 多年来,为打造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江 态的太湖石小景给人以美的熏陶。道路两旁的 苏省木渎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木中”)不断探 警句石刻,教室内外的名人名言,乃至校园内 索,充分挖掘各类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 由著名科学家、航天英雄等名人手植的树木所 中积淀,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给学 形成的“名人林”等,都给人以启迪与激励。内 校高品质建设内涵发展注入活力。 容紧贴时代的电子屏幕、宣传橱窗、黑板报等 一、精心打造。强化引导 不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1 打造环境文化亮点。 2.构建管理文化特色。 木中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居于有“吴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依赖于制度来进行管 中第一镇”之誉的千年古镇木渎,与“天开平台 理的。制度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 47 48 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当我们去观察不同 学校的管理制度时,往往会发现许多制度内容 并无多大差异,但在实施效果上却大相径庭。 制度如何,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运用它的 “人”秉持何种“理念”去对它进行设置、改变和 推行。因此,许多内容并无多大区别的制度,却 往往造成管理效果的极大差异。 在管理文化上,学校有着良好的传统,始 终秉持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摒弃生硬的、强制 性管理模式,代之以建立在共同目标、共同理 念、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民主、科学 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旨在促进学校发展,以 满足师生的需求、服务师生的发展为根本目 的,在设计制订过程中能充分吸取广大师生的 建议,并经教代会或教代会主席团审议通过。 管理制度的内容既是强制性的,也是理性的, 能够给师生“量体裁衣、合体贴身”的感觉,成 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在管理制度的执 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情化”,既按照规章制度 办事,公开透明、公平有序,同时多站在师生的 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师生分析问题、改正错误, 使管理制度逐渐成为师生自我约束、自我警醒 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发展,推进校 园文化建设。 3.发挥教师文化作用。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校园文化要发 展、有内涵,教师文化是关键。教师文化作为学 校教师团体所共享的一种文化,不仅对教师发 展和学校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学生的价 值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有着极为重大 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他人 灵魂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灵魂。木 中制订了师德师风各项制度,积极开展师德承 诺活动,坚决杜绝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引导教 师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守住师德“底线”, 远离师德“红线”;要求教师继承发扬“敬业、奉 献、自信”的“木中精神”,时刻从“良心、责任、 本领”三个方面观照自己,潜心教学,关爱学 生,乐于奉献。与此同时,木中积极开展“比学” “比教”“比研”等比赛活动,通过构建教师多元 展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内涵 发展,以渊博的学识、勤勉的态度,引导学生乐 学会学,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 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并通过教师的 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道德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 成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二、创设平台,促进生成 1.建好课程基地,助力文化发展。 学校省级课程基地——“生物多样性探究 课程基地”在建设中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 原则,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 究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同时锻造了能拼搏、敢担当、负责任 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培实验室、分子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 实验室(点播版)、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网络 版)、传感器实验室和模型制作室建设完成后, 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多批次的实验技能培 训,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实验;智能化日光玻璃 温室、湿地植物净化污水功能体验园、豌豆杂 交实验园、水禽乐园和孔雀园等成为学生体 验、观察、实验、探究的重要平台;生物多样性 图书资料阅览室已成为广大师生最喜爱的知 识殿堂。利用校园丰富的鸟类和植物资源,教 师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鸟类和植物多样 性探究。学校继开通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 微博后,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借助移动物联技 术,整合建设虚拟网络基地,以构建师生互动平 台,拓展网上课程资源,便于师生通过网络远程 观察生物基地中动物的行为、植物的生长发育。 课程基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思 维能力,成为学生探索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窗口。 在课程基地建设中,教师通过编写植物分类和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分子生 物学实验、湿地功能、鸟类观察等多种校本教 材,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开展社团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 团活动以兴趣引领成长,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 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功 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主管 臣突出贡献者”称号的查学雷,著名青年物理 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力,多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木中就建立了文学 次回到母校,通过现场访谈、主题报告、交流互 社团“灵岩文学社”,编辑刊印社刊《竞秀》,其 动等多种形式,与在校学生面对面分享治学做 会员在全国和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中屡屡获 人、干事创业等的经历和感悟,展现杰出校友 奖,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且在本市颇具影 的理想追求、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甘于奉献 响力的学生社团,荣获“苏州市十佳学生社团” 的品德风范。 称号。 4.传承“忧乐”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为促进学生社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活,学校专门设立了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学生 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的人世精神,匡扶天下 社团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近几年,学 的济世情怀,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木中坐 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除灵岩文学社,还 落于苏州著名景区天平山下,天平山是范仲 成立了“木中之声”广电社、SOS音乐剧社、生 淹祠堂所在地,学校校园是范仲淹“置义田” 物多样性研究社、传递爱心社、辩论社、网络推 所在之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理社、漫画社、摄影社、心理社、观鸟社、吴地人 之乐而乐”正是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 文社、绿色联盟环保社等近5O个社团,其中精 范仲淹的这种家国情怀与木中的建校精 品社团25个,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神相吻合。木中建校之初,曾倡导“教育救国、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 实业救贫”的务实精神;改革开放之后始终秉 动,实现了技艺和文化的交流和共享。藤编社、 持“与El俱进、敢为人先”“传承文明、砺志创 书画社、雕刻社等还邀请校外有一技之长的热 新”的精神,都与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心民间艺人作为辅导员来校进行指导,学生们 每年,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天平山范仲淹纪 不仅学习了藤编、雕刻等技艺,也了解了一些 念堂,开展以“范公德为邻,忧乐诗书情”为主 苏州民间艺术和文化。 题的亲近先贤的活动;组织以“先忧后乐”思想 3.借助专家力量,推进文化建设。 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 一是借助高校专家教授的力量。我们积极 抄报比赛,组织范仲淹诗文诵读比赛、校歌比 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专家 赛,让学生从中领悟范公思想精髓,内化为心 来校作讲座。近两年,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 灵深处的家国情怀。 授来校所做的前沿科技发展讲座就已有12次 目前,木中正在建设“范仲淹忧乐文化传 之多,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 承与创新”课程基地,并计划在校园内建设“范 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思园”,园内主要有“文正历史长廊”和“忧乐学 二是开展“亲近大师”活动。我们邀请各类 堂”两部分,园外则安放范仲淹塑像,以进一步 “名人”来校,如航天英雄费俊龙、新东方创始 引导师生秉持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 人俞敏洪、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等,让学生 复兴的道路上,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 拥有与“名人”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互动的机 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身的梦想融 会。与“名人”的零距离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 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之中,真正成就事业、实 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将学生们引向梦想的殿堂。 现价值。图 三是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与学弟学妹互动。 如国际顶尖纳米材料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培东,中国航天工程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