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网为我用
传统资源,“一纲一本”,单纯但闭塞。多年前为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曾远赴南京借一盘录像带,好辛苦!网络资源海量但芜杂,及时但零散。“啪!”开机上网,获取资源如探囊取物。学生们可以自由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中及时捕捉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的必做功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教师不能做超大容器,只转运知识,而要负起首席引领人的责任,精心选择,精心重构,让网为我用。
选择的依据有四:一要从知识积累的价值出发,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知识信息,选择“路标”性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沿着最有价值的路行走并观赏下去,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二要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的信息。三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或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四要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其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
重构的依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例子而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核心的能力要素和价值要素筛选辅读材料,建构校本教材甚至班本教材,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试验田,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举三反一。
二、优化教学过程,网开四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受时空情境的限制,不再只见文字,不见人事物,一切皆成可能!网络媒体使语文课堂左右逢源,四面凯歌。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 “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入法(看课件仿说槐花的其它形态)了。又如《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需促教。
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及时地对反应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如《莫高窟》书后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成绩好的学生会马上思考并动笔,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从电脑上获得提示“1.这段主要讲莫高窟的哪方面?怎么样?”如果基础更差的学生还想不出来,再点击鼠标,出现提示2:“第一段主要简介了莫高窟在 甘肃敦煌 ,有 492个洞窟 。第二段主要讲了彩塑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第三段主要讲了壁画 宏伟瑰丽,内容丰富 ,尤其是飞天 引人注目 。第四段主要讲了藏经洞 曾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第五段总写了莫高窟是 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思考交流后,随机呈现答案(见提示2)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导,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难易适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利用cai,可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课件(也可从网上下载)。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选择练习内容,自主学习,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
双向交流。这种交互对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而改变学习内容,因而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既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又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借助论坛等相关平台,还可以使课堂中探究的一些问题在课下继续得到很好地延续。学生可以通过发帖、邮件等方式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思维碰撞。也可以及时引经据典,寻找相关佐证。此外,因为学生的见解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长期延伸。任何时候,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随时继续发表观点进行评论。这样,练习的容量将得到无限制的扩大,问题的思考探究也将得到无限制的深化。
需要强调的是,有效互动中,教师的合理介入至关重要。问题探究能否得到不断的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滑行,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
(四)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其中,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遵循适切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让“好钢”用在有效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育信息量,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快捷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