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二、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
3.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A. 多媒体展示导入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a.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
b.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c.
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d.
驳论文写作思路: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B.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8课,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这几个词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驳论:
师:理解了“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体含义,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写法。
师:老师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一个陈述句,怎么读一读。加上“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在文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他是怎么论证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师:根据注释提供的背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悖,你认为谁的对?为什么?怎么读?
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
生: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这是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对方的论证成立,敌方就是对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再看“国联”,“国联”当时帮不帮我们中国? 生:不帮。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书很仔细。信“国联”有没有用啊? 生:没有用的。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生:是“他信力”。
师:文章中原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章,但是在发表的时候,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掩盖内心的颓废、迷惘、不自信,祈求与神灵的庇佑。也就是自欺欺人。 师:他们在文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也就是第一段中的“我们”? 3、体会情感
师:在国家迷惘,历史黑暗之际,就是有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能带给我们以信心,指明我们奋斗的方向。
生:齐读文章第9段,最后一句话。 师:怎么理解“地底下”。
生:中国当时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力量。
师:自信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且看今日之中国民族自信力。 4、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先生用他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论调,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告诉世人,我们中国民族永远充满自信力。 5、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直接驳论证 间接驳论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文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习题。 五、课后小记:
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资料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F、“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4、文中加点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解答】1、本题考查论证内容的分析与重要信息的筛选.第一问,本文第一段三次强调是事实,实则是在强调对方论据是事实的基础上,来反驳对方的论据.指出这三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第二问,论证内容的概括.从本段的三个事实的内容来看,表现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自信,他们一味的相信神佛,相信别人,就是在自欺欺人,用下文出现的短语来表述,就是论证了“中国人”具有的“自欺力”.
2、本题考查句子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本内容,根据理解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第④段的“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一句,暗示了自信力的重要. 3、略。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从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
5、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补充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只能从“现当代中国”的事例中选择.
答案: 1、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自欺力
2、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3、A.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B.指广大人民;
C.指国民党反动政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指所有的中国人;
E.指国民党反动政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5、示例: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