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础知识,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艺术性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激发兴趣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巧妙运用提问,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促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习惯;使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沟通,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效率,加快教学进程。所以,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不领会提问的性质、要领,教师往往会犯一些通病,如:
1、提问过于简单,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齐答了事,根本不用动脑筋。
2、提问不分轻重主次,过于烦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什么呀?”“作者是谁呀?”“家在哪里呀?”等等,满堂问,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于课文的学习无益。
3、提问过于空乏,不着边际,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问“艺术特色表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太大、太难,学生不知怎样回答,从哪里回答。这种不利提问,导致学生情绪厌烦,神不守舍。
4、提问毫无新意,每学课文,必问结构、段意是什么,中心思想如何,写作特点怎样,千篇一律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令学生讨厌。
5、提问过于含混,模糊不清,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问“文中有一句文眼,是哪句呀?”学生猜了半天,最后兴趣全无,影响情绪。
这样的提问,降低了提问的教学价值。如何改变这些通病,使提问有一定的技巧性,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启迪学生的智慧呢;问得“美”,渗透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呢?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师要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巧设问题巧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用“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实现高效学习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标题前加上修饰语,说明特点。结果,学生说出了成就辉煌、世界著名、美丽与坚固、古朴灿烂、造型奇特、巧妙绝伦、多姿多彩、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等答案,这种“添加式拟题”有效地牵动学生进入课文、理解课文;艺术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多角度地评价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巧妙地要求学生在认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精炼的语言表达,用优化的语言组合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提问设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成为高效阅读教学的保证。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发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为此,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死海不死》中,我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字的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说“死海”真的要 “死”了,这个“死”又指什么?一番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这样,学生理解了“死”的不同含义,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
三、提问要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学中,教师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才能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学难点分解成有兴趣且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会乐于接受。如学习《变色龙》,我提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学生回答---善变;再问:“善变”的特性有哪些?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我又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的问题作辅垫,可以很快答出:看风使舵。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经过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
四、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此类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发展。但如果我们会“曲问”、“活问”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他们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有一个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提问直截了当。如果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提问:作者在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子了;也有人认为多举些例子好些。你认为哪一种意见对?为什么?两种提问,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三个典型事例对表现志愿军战士精神品质的意义,但是前者平直,一览无余,启发性不强;后者是曲问,角度新,设置了矛盾,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曲问、活问,应该是教学提问的最高艺术,教
学效果更显著。
五、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爱莲说》后,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样,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古今联系的“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同时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古人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启疑开窦,问得巧妙,问得开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