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释学视角下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2021-03-24 来源:易榕旅网
学带探讨 ’解释学视角下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刘 倩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解释学作为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科学方法论,其思想已经广泛并深刻地渗透到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 诸多领域。随着时下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网络媒体能够实现多种途径的播报新闻的方式,并且网络以其时 效性、快捷性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但与此同时,网络新闻的可信性却越来越受到质疑。对此.本文将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置于解释学的视角下,着重从解释的历史性、解释者的问题视域和解释的工具——语言角度进 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解释学;网络新闻;真实性 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4)08—0050—01 关于网络新闻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 义上是指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 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 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 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在网络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从记者的调查采访到编辑的整理发布,最后再到受众的接 收反馈,都离不开对网络新闻作品的理解,而真实性是新 闻最基本的两大特点之一。因此,也更离不开对新闻事实 的真实性的理解。解释学正日益成为新闻学科重要的研 究方法论,所以运用解释学方法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进 行探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解释学简述 (1)解释学发展概况。简单来说,解释学是一种有关 理解的学说,是在理解之上的理解。这里的理解既有对自 然和社会的理解,也有对文本的理解。而其中对文本的理 解,主要指的是对文本作者、文本结构、文本意义、读者接 受文本的理解。 解释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时期:古典解释学、现代解释学和当代解释学。期间出现 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理论学说,如海德格尔的本 体论解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利科的现象学的解 释学以及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_3 (2)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德 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是现代解释学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认 为解释学并不崇尚方法论解释学的客观性,关注人的存在 和人与世界的最基本的状态才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只有 通过对人类理解活动的观察,才可以发现理解中共同的内 容。伽达默尔认为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着,历史性是人类的 基本属性,因而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特殊 性。认识主体或认识对象的身上都存在着历史性的色彩, 真正的理解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历史,而不是去尝试克 服历史的局限。我们的偏见由理解的历史性构成,我们无 法完全从客观立场的角度出发,超越历史性去客观地理 解,没有理解的前结构,没有偏见,理解就没有作用。伽达 默尔还指出人的特殊视域是由偏见构成的。因为作者最 原始的视域暗含于文本之中,而去对理解文本的人,本身 又带着自己的视域。一般来说,二者的视域一定会存在不 小程度的差距甚至隔阂,而且这种情况是没办法消除的。 此外,伽达默尔认为人的视域偏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 说:“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包含着从词义上所说的偏见,为我 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见是我们带着 倾向性去进行对世界的认知。”“理解、解释是在前理解的 基础上,在偏见的推动下的不断创新的过程。”_4 二、从解释学看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解释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当代新闻与 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 论成果,使得我们能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有一个崭新的 看法和认识。 (1)解释的历史性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新闻 总是以新闻文本的形式存在着的,它的一种定义便是“新 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新闻文本是新闻工作者对世界的 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进行描述的产物。要想使描述顺利地 进行,必须先做好对文本对象的理解。新闻工作者只有从 理解新闻事实出发,才能准确地还原新闻事实。 网络新闻之所以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占有一席之地,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新闻具有时效性这一大优势。与 传统媒介的生产和发行手段相比,报纸的出版周期长,广 播和电视虽然能现场直播,但还是要受播出时段的限制, 而网络新闻的制作与传播则没有这些中间环节,尤其当面 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网络可以立即将信息传递出去,同 时根据事件的发展状况不断的及时进行连续报道。解释 学中的观点之一认为作者和读者生活的历史时代的不同 是影响文本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指文本创作时 间与读者阅读时间的差距可以引发理解过程中的偏差,而 且这种差距越大,理解上的误差就越大。反之文本创作时 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间距很小,读者会更容易得到正确的 理解,从而最大程度上获得新闻文本的原意。 因此,网 络新闻因其时效性强这一巨大优势与传统新闻竞争日益激 烈。但在过分追求“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影响下,网络 新闻的真实性能否得到有效的保证也逐渐令人担忧起来。 (2)解释者的问题视域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如今,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虽然屡遭人们诟病,除了那 些出于片面追求高点击率和吸引力的目的,而将道听途说 的信息或是转发和引用一些虚假信息发布到网络中的严 重损害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行为,其实还有一些网络新闻的 真实性的判断和认知是属于“ 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情况。正如解释学所揭示的内容,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客 观性理解”是不存在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循环性。伽达默 尔说过:“我们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才能理解文本的 意义,解释者的问题视域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可能的回 答。” 可以说从制作网络新闻到接收网络新闻的人,在 对新闻文本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着自身的 问题意识去影响文本的解释,这种意识是解释者在理解和 解释新闻文本时具有的“前见”或“先见”,当然必然是 解释者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意识。假如解释者在理解某个 新闻文本时,他的问题视域与原作者的问题视域不同,便 可能会导致其理解上的偏见,从而质疑此新闻的真实性。 (3)解释的基础_T具——语言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 影响。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不可忽略的还有长期在新闻 传播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的语言这一工具,因为语言是表 达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唯一本真途径,可以(下转第74页) 学 探讨 实质上他所呼吁创办的“日报”是为设议院的政治目的 服务的,是他所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郑观应提出日报通民隐,达民情。郑观应认为“中国病 根在于上下不通,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跟不振。” 那如何除病根,做到顺民情,达民隐?郑观应提供了两条 解决路径。第一是,设议院。“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 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 志必乖违。”l2 第二是,广设报纸。“云民隐悉通,民情悉 达,则犹未也。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此想 法是启发于“西国日报之设,上则裨于军国,下则益于编 氓。例如,一乡一邑,凡公约条议各节,会议时诸员之言 词举动,皆列于报章,祥其得失,而民隐无不通,民情无不 达也。”[ 确报馆奖励惩罚。规定“执笔者尤须毫无私曲,暗托者则 婉谢之,纳贿者则峻拒之,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 失是非,自抒伟论。”“秉笔者有主持清议之权,据事直书, 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是非立见,必无妄言谰语、子虚乌 有之谈,以参错其间。” 对于很好办到这点“其有志切 民生,不惮指陈,持论公平,言可施行者,天子则赐以匾额, 以旌直言。”相反“如主笔借此勒索,无故低毁伤人名节 者,不论大小官绅,当控诸地方官审办,并准两造公举中、 外陪员听讯。如果属实,则照西律,分别轻重,治以禁锢之 罪,重则在禁作苦工而己。” 第四,严格报人保密国家机 密制度。“有事之际,官吏立法稽查于本国之兵机,不宜轻 泄,于敌人之虚实,不厌详明。则常变经权,操纵在我。”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提出新闻立法的第一人,对后 世影响很大。 五、结语 此外他继续挖掘报纸的政治功能,认为报纸是国家之 耳目。“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每值他邦有事,与 本国有关系者,即专聘博雅宏通之士,亲往远方探访消息, 官书未达,反藉日报得其先声”。郑观应的“报章为国家 耳目”是中国新闻史上较早使用“耳目”的比喻。对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也有启示,梁启超把报纸比喻为国君的耳 目、臣民的喉舌,“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 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四、仿效西方设新闻立法 在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中,其新闻立法设想不得不提。 郑观应《盛世危言》一书影响深远,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毛泽东等无不受其影响。书中对于近代报刊的真 知灼见与时人互为激励,也启迪后人。在康有为、孙中山 和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中都可窥见他新闻思想的影子。例 如,康有为给光绪帝的奏折,“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 门,可否由臣将其节译出,凡报单中所载……定为中国 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这里就可看 到郑观应“我各省当道亦宜妥订章程…‘将英国、日本报 律译呈盛杏荪京卿,奏请选定颁行,准人开设,俾官商各有 所遵守”的新闻立法思想影子。郑观应的新闻思想在中 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一这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开天辟地地位。在《自强论》中, 郑观应将“定商律、报律、开报馆”作为变法自强的纲领 之一。郑观应鉴于当时“中国现无报律,而报馆主笔良莠 不一”,而“日本无郡不有日报馆,惟禁报馆妄言,以肃观 听”的事实,呼吁“各省当道亦宜妥订章程,设法保护,札 饬有体面之绅士,倡办以开风气。” 郑观应提出了相应的构想,具体做法为:第一、“将英 国、日本报律译呈盛杏荪京卿,奏请选定颁行,准人开设, 俾官商各有所遵守。” 第二、明确官吏不准与报馆为难。 “无事之时,官吏设法保护,俾于劝善惩恶,兴利除弊…… 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 例如,有无端低毁勒诈财贿者,只准其凛明上司,委员公 断,以存三代之公。…‘不准地方官恃势恫喝,闭塞言路,偶 摘细故,无端封禁。” 第三、为保新闻真实性生命线,明 (上接第5O页)说,人总是在通过语言去认知和改造世界, 语言把人和世界紧密的连接起来,语言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工具,语言与世界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理 解的界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语言的界限,语言把世 界特有的态度或世界观传递给人们。语言把新闻传播者 与新闻事实连接起来,语言环境下存在着相对应的新闻事 实。新闻目击者与新闻事实经历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 视域存在偏差,使用的不同的语言,或者相同的词语但其 语用含义不同,这些均是可以影响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程 度认知的因素。…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 [2]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M].上海:上 海辞书LH版社,2008.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5. [5]刘建明.中国媒介批评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l1. [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 参考文献: [1]李福军,程越男,王俊杰.关于网络希望真实性的理性思 考[J].网络时代,2003(1):58—59. [2]张彤.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J].求是 学刊,2006(6):43. [3]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福州: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4]伽达默尔(德).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5]殷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6]蔡尚伟.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J].新闻大学,2000: 24. 网络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摆在新闻工 作者的面前,最基本的便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问题。除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网络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发挥 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强化自 [7]王文利.解释学视野中的电视新闻传播[J].湖南师范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8]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 2008(2):66—68. 身的新闻传播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服务内容和各类 网络服务项目,开掘有特色的信息服务等措施之外。我们 还应注意从网络新闻工作者到网络新闻接收者,不同人之 间问题视域和语言的差异这一问题,正是解释者不同的问题意 识和所持的语言影响着对新闻文本的真实性的判断和认知。 74 [9]黄曼青.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J].广西民族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83. [10]王汉民,翟方明.网络新闻:如何维护真实性[J].青年 记者,2007(2):30—31. [11]龚淑萍.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D].广西大学,2004:23—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