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

2023-01-23 来源:易榕旅游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

游记类阅读及解题策略

一、文体特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记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

上古时代的“记”,最开始是一种记录圣贤之言、记载学者对经书的解释的实用文章,“记”即“‘录'成文”“‘载’于册”。“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学记》。形式上,“记\"是以散句而非骈句连缀成篇的书面作品的体裁。

概览古代文献,人们发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后来变成了文学作品—-散文。“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演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散句结体的形式一直没有变,但是文章的内容不同了。让“录言载事”的“记”成为古代散文第一体裁并名重一时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用“记\"命名的散文,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正是“古文运动\",让“记\"从“录言载事”的实用文进化到为抒我心迹、遣我情怀而“记游记事\"的文艺文,演变为有一定的描述对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文体格局与风范的散文。这样的散文,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高中课文中,著名的记体文章有《五人墓碑记(碑记,又叫碑志,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这里的“碑记”已经成了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融情于景,意境灵动;托物言志,含蓄隽永;语言精美,佳句频现;题材丰富,主旨多变。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

根据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解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

(四)答题技巧:(1)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2)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最后,语言特点: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三 跟踪强化

1.(2018苏北四市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 · 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

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

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

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

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则刑罚措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

B.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

D.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译: 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 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答: 《宜黄县县学记 》

1.C “羡”,应释为“多余”.

2.D A.“为”,治理/成为;B.“以”,用/因为;C。“且\",并且、又/却D,“之”,助词,主谓间取独。 3。(1)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为教\"“极”“其”“用力”各1分) (2)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所以”“刑罚”“以”各1分,判断句式1分)

4.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1点1分)

【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

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庐山草堂记(节选)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因为《草堂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称:相称,符合 . B。纳阳日,虞祁寒也 虞:忧虑 . C.一旦蹇剥,来佐江郡 蹇:不顺利 . D.或往或来,未遑宁处 遑:闲暇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②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B。①好事者见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C。①我知其心以是哉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D.①又何以求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

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5分)

译: (2)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4分)

译: 4。白居易对庐山的喜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围绕“草堂”简要概括。(4分)

答: 《庐山草堂记(节选)》 1.B “虞”应释为“防备,预防”

2.A A。两“而”皆为顺承连词,“就”;B。…的人/定语后置标志;C。介词,“因为”;目的连词,“来”。D。 语气词,呢/于之。

3.(1)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是、致知、以、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安……哉,1处1分,共6分)

(2)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优容、灵胜,1处1分,大意1分) 4. ①建造草堂.②游赏草堂。③终老草堂。 【参考译文】

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全都合于心意,适于财力.打开北面的小门,让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御寒气。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白色屏风两座,还有上过漆的古琴一张,儒、道、释书籍,各有几本。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自己探问其中的原因,自己回答道:这座草堂,前面有平地约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约是平台的两倍.池子四周有很多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长有古松、老杉,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触摸着白云,低垂的枝条轻拂着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张开着,像龙蛇游走着。古松下多灌木丛,茑萝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盛夏时的气候像八九月(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着层崖、积石,其间嵌着土堆和矮墙,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在上面,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说不出他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样。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度过一整天!春天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天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

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真是千变万化,无法全部记下,所以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中最美的啊!

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张华丽的席子,然后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他们)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他们)虽然距离我很久远,我因为这个了解他们(至老不返)的心情啦!

更何况我又想:我从小到老,像白色的茅屋,像朱色的大门(代指宅院),凡是居住的,即使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倒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我喜好山水,像这样成了“病”和癖好.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目前)还因为被小官俗事牵绊着,有家庭拖累尚未解脱,有时来回夺走,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得以由我作主成全时,我就一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来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清泉和白石,你们都听清这些话吧!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游丹霞记 (清 · 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循原路下 循:顺着,沿着 B.得一佳处不偿劳 偿:补偿,抵偿 ..C.若因前贤偶施疏解 疏:稀少 D.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 阑禁:阻隔,禁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前群岭环拱 此其证也 ..B。衔窗而立 约百里而遥 ..

C。崖张高幂吞覆之 如黄河之源 ..D.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丹霞为国初所开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译: (2)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译: 4。作者游览丹霞山后,有怎样的心得?请简要概括.(4分)

答:

《游丹霞记》

1.C “疏”,是对古书的注解。

2.C A项“其”,代词,它的; B项“而”,连词,表修饰; C项“之”,代词,它/助词,的;

D项“为\",动词,表判断,是。

3.(1)我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条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

(2)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 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步下山.

4.名山大川被发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没埋没的一定还有很多;(2分)知识无穷尽,未被理解的还有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2分)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的形象,没有直的挺立的山峰,一层山峰来了之后,层层山峰也迎面而来,完全围住没有断口。(我)怀疑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朦胧模糊,不能够想象出来。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山崖做梯级,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夹杂的山岭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对经典作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4.(苏北四市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菜园院佛殿记 (曾 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户籍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靠近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 则:表转折,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

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4分)

译: (2)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4分) 译: 4。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菜园院佛殿记 》

1. A “籍”应释为“登记”

2。 C 佛法被天下人推重,除了自身经义,还有僧众们的努力推广.

3 (1)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乃\"“乞\"“得”各1分,“乞民间”句式1分) (2) 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相薰以此”“得志于其间”句式各1分,“以此”“作\"各1分) 1. 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认真扎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的四月,抚州有个菜园僧,法名可栖,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记念。

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们,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专心致志,不肯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所以善于由小成大,变难为易,而他们所做的,没有一件不如他们心愿的,哪里只是他们的说词足以打动人呢?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栖这样辛苦经营,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而达成他的志向,他能做到的原因,难道不近似这个道理吗?啊!佛法原本正被天下人推重,而学习佛学的人又这样善于耕耘。至于世间的儒生,学习圣人的道理,他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本事,等到他们出任

天下之事,却一点没有勤勉的心志,坚持不懈的节操,老少聚集一起议论:“不过图一时的好处罢了,怎么能希望传世百年,达到教化的熏陶,获得久远的功效呢!”用这样的想法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由此看来,反而比不上佛家学者坚持长久了。那么他们佛家兴盛的原因,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吗?为他们写这篇记,不只是用来彰显他们佛家的才能,也是为我们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惭愧罢了。曾巩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