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和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模式转变,依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天津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1.研发转化资源的聚集效应不断凸显。滨海新区紧紧抓住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宝贵机遇,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能力显著增强。滨海高新区完成扩区更名,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建成运营,滨海工业研究院等项目顺利启动。重点建设了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了50多家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和6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合计拥有各类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184家,其中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
技术中心55家、企业技术中心109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300家、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24家、风险投资机构15家。
2.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一五”以来,滨海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科技活动人员等主要科技活动投入指标增幅远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占全市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预计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4%,科技人才聚集明显加快,人才密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2010年,滨海新区专利申请量达到6189件,其中发明专利2047件,占总申请量的33%。实施了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全区每年市级以上科技立项超过300项,在基因药物、信息安全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民航机电产品、膜材料、海水淡化装置、电动汽车、无缝钢管等高端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4.初步成为高新技术的承接地和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近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初步建成15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53家,占全市比重达到72%。维斯塔斯、诺和诺德、中兴通讯、大唐电信、大运载力火箭、空客A32
0等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或高端项目先后落户新区,培育了赛象、力神、曙光等一批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5.科技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先后与科技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电科技集团等国家部委、国家研发机构和中央大企业,与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引入国内外创新资源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深化了与天津城市创新体系、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和统筹协调,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区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引领支撑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1.与上海浦东新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先进区域相比,自身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部资源与技术依赖度较大,科技对新区开发开放的引领支撑作用不足。
2.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大项目数量不够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较少,缺乏带动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创业孵化设施不足,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4.科技体制创新有待深化,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等方面需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主要特点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以科技创新赢得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提升区域开发开放水平、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滨海新区必须紧紧把握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条根本出路,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五年是天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方面工作跨越新台阶的黄金期。滨海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
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又受到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等瓶颈的制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要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战略部署,必须更好的发挥科技在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未来五年是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也是对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新区科技发展必须肩负重大使命,坚持高标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支撑新区“十大战役”实施为立足点,以建设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为总目标,以基本建成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为核心任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建设研发转化平台、更大规模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开发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着力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实施“十大战役”,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主要原则
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十大战役”相结合。站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开放型的科技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事业进步、生态宜居城区建设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满足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需要,支撑“十大战役”顺利实施,促进各功能区开发建设。
2.坚持突出产业创新特色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依托滨海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产业创新特色,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创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作用,依靠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处理好科技进步引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宜居生态城区”建设的科技支持,更好发挥科技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3.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科技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继续把在全球范围和广阔视野内
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作为突破口,增强对区域服务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制约科技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道路。
4.坚持加强统筹协调与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积极性相结合。重点围绕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十大战役为平台和载体,加强部市共建、院地合作等,争取国家各部门、中央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处理好与全市发展部署的关系,加强市、区共建,在全市科技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处理好九个功能区、三个城区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形成合理布局,实现互补互动互惠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市科技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航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改革与政策创新的先导区,基本建成高水平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开放型、国际化、独具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区。
1.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航区。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区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培育形成一大批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居国内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品牌。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0件,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达到10%以上。
2.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和扩散地。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扶持。开发并拥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关键技术50项,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500项,涌现代表国家自主创新“制高点”水平的关键产品和技术100项。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取得更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耗能年均下降4%以上。
3.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平台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地。围绕信息网络、新能源、卫星导航、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低碳与绿色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建成一批大型公共创新平台;到2015年,累计聚集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200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聚集转化服务机
构和科技服务企业500家,聚集转化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项目1000项以上。
4.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和产业化基地。一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和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高科技企业10家,形成50家超10亿元企业和750家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占全市的比重保持在80%,年均增长30%。
5.成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到2015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显著扩大,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万人,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增加到500人,每万人劳动力从事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数达200人,引进100个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各类孵化器达到30家,其中专业孵化器10家以上,孵化面积累计40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北方高端科技人才密集区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6.成为科技体制创新的示范地。在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创新创业激励、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重大的改革创
新措施。在政策落实、政策创新、政策整合、政策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到2015年,完成滨海新区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建立科技与金融、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建立健全科技政策体系,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重点任务
(一)支撑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响应国家、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及其新变化,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攻克关键技术,开发重大产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引领 (1)航空航天。重点支持飞机机体零部件制造、发动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机载系统及设备制造、飞机维修与服务、运载火箭、直升机、无人机、地效飞行器等系列整机组装技术与产品、卫星导航系统等。
(2)新能源。重点支持风力发电机组及配件技术、绿色电池技术、能量高效存储及转化技术、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技
术、智能电网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等。加快发展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聚光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关键部件等关键产品。
(3)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支持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新一代服务器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撑现代物流与金融保险的关键基础软件、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通用软件、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技术及消费产品等。优先扶持高性能计算机、RFID、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高端软件、信息安全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发展,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战略产品。
(4)生物医药。重点支持创制化学新药、生物工程新药、现代中药的研发与生产、传统药物提升改造、中成药二次开发、透皮吸收、靶向或定位释药等新型制剂开发等关键技术、再生医学(包括干细胞、生物治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先进医疗器械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加快细胞治疗产品、生物工程药产品、生物新材料产品、生物酶制剂产品、基因芯片及临床检测试剂产品、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等开发。
(5)新材料。重点支持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高档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技术与材料、膜技术与材料等开发技术。大力促进高性能工程塑料、区熔硅单晶、砷化镓、高密度存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流程绿色化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6)海洋科技。重点支持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及利用技术、海水淡化与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监测预报技术、港口及海洋运输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重点培育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装备、海洋石油开采装备与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技术研发与服务等一批换代新产品与新服务。
(7)节能环保。重点支持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及成套装备、新型环保设备与环境监测仪器、环保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保障、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重点方向的关键技术。
2.支撑优势产业技术提升和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
(1)石油化工。重点支持石油炼制技术、石化下游产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绿色化工过程及其装备技术、石化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化工生态园区规划建设及其集成技术等。
(2)汽车及装备制造。重点支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开发、汽车装备及工程技术、汽车模具开发技术、大型工程机械、高速机车、船舶修造技术、环保装备、能源发电等成套装备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设计、绿色与再制造、生物制造等新兴制造技术、高性能高可靠性零部件技术。优先推进大型重型装备、特种车辆、智能电气控制设备、高端工程机械、海洋石油装备、高速机车等领域关键产品的研发。
(3)食品加工。重点支持植物新品种选育、粮油等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储运、食品安全监测、绿色食品开发等。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及食品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4)轻工纺织。重点支持绿色、节能型生产工艺技术、新型多用途舒适纺织印染技术、智能化高效生产监测技术、新型建材技术与产品等。提高手表、自行车、纺织服装等重要产品的设计水平和附加值。
(二)服务滨海新区“十大战役”战略布局
以服务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为着力点,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载体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互补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化城区提供科技保障,实现新区“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布局,塑造“西高新、南重化、北生态、中服务”的产业特色。
1.为打好“西部区域”高端产业发展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加强“西部区域”高技术产业区建设。滨海高新区要瞄准国际一流科技园区目标,突出高端技术、高端服务和高技术创业孵化等创新链前端,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健康产业、软件与高端信息制造、知识密集服务业、研发与设计等新一代产业和新型业态,增强研发转化基地建设的领航功能。空港加工区重点发展飞机总装、航空运输、加工物流、民航科教研发、商贸会展、航空设备维修等产业领域,建设现代化生态型航空城。
2.为打好“南港片区”“临港工业区”重化工业攻坚战提供科技保障
围绕天津城市空间“双城、双港”总体发展战略,以打造世界级重化工基地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支持南港
片区在石化、冶金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产业方面实现技术升级。互补配套发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增强重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临港工业区重点推进重型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吸引配套科技中小型企业,打造装备制造、造船及海洋工程、粮油食品加工、港口物流、绿色动力、科技研发6大产业板块,提升重型装备产业创新水平。
3.为打好“核心城区”“中心商务区”“北塘片区”总部经济攻坚战提供科技服务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冶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海洋技术等产业领域,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和品牌优势,以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为抓手,积极推动研发转化与制造的协调并进,大力提升滨海新区对高水平制造产业的承接功能。积极利用已经形成的外向型产业,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吸引各类外资研发中心、企业总部落户新区,努力打造高端企业总部聚集区。
4.为打好“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中新生态城”低碳经济攻坚战提供科技手段
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广各项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生活、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改善“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中新生态城”等功能区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及其转化项目,优先支持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绿色建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能实施、能推广、能复制”的要求,逐步在“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中新生态城”形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示范带动区。
(三)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
加快建设一流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广泛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服务辐射能力,使滨海新区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开放型、综合性、国际化、研发转化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1.构筑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研发转化平台
面向完善产业创新链、服务带动区域创新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产业公共研发转化机构,整合产学研服务资源,为聚集相关产业研发转化资源提供公共创新创业条件和共性技术服务。重点依托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成高水平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大平台;加快建设中科院天津工
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现代酶工程国家工程实验室,搭建工业生物技术研发转化大平台;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建设超级计算机研发转化大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资源优势,搭建民航科技研发转化大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纳米技术开发研究院,构筑纳米技术研发转化大平台;依托天津滨海高新区,建立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技术开发研究院,建设新能源技术研发转化大平台;依托中新生态城联合研究院,搭建生态环保技术研发转化大平台;依托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园,搭建文化创意设计研发转化大平台;依托天津渤海监测监视管理基地,创建天津国家海洋技术创新中心,构筑海洋技术研发转化大平台;发挥天津大学在化工、海洋、港口、船舶、材料、机械制造、能源动力等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和滨海新区内大型企业建设滨海工业研究院,搭建现代工业结晶技术、精馏技术等工程化创新平台等。
2.建立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做大做强华生生物园、泰达纳米产业化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空港科学城、国家民航产业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大港石化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在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支持建设专业孵化器。完善“三级孵化”体系,筹建综
合型加速器,解决孵化器毕业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促进企业加快成长。
提升战略咨询、生产力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等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国家和本市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建立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的制度和决策咨询采购制度。突出工程咨询与设计优势,培育壮大工程咨询机构。开展资质认证认可,吸引国外知名工程设计、科技咨询、检验检测实验室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滨海新区。
重点建设食品安全技术检测、药物安全性评价平台,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发挥国家级和市级计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中药分析检测中心、高性能电池检测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的作用。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软件测评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民航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辐照技术中心等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搭建滨海创新资源平台,实现创新信息资源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3.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争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开展好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并认定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在大型骨干创新型企业中,开展大型企业研究院建设试点。在新区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建设现代中药、软件和IC设计、半导体照明、创意产业、绿色建材等一批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现有国家和市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成分发挥好国家级工程中心对行业技术创新带动和技术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承担国家和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4.积极发展知识创新体系
发展与创新型城区相适应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扩大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的4所学院规模,建立与新区产业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强化大学与新区产业的耦合。加强与北京等地高校的沟通联系,接受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最新知识传播。通过引进、集聚、联合共建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的重点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
重点建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技术开发研究院等高水平原始创新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一批中外合作研发机构。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建立联合科研基地。
(四)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以资金、项目、平台、人才和政策为引领,坚持“自主培育”和“吸引聚集”两条腿走路,大力推动新区科技型企业群体蓬勃发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按照“一企一策、精确制导”的原则筛选一批高科技、高成长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辅导和培育,辅导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1.加快科技创业和“科技招商”
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体系建设,重点培育30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10家加速器,建设一批育成中心、创意工场、创业苗圃、青年创业中心等孵化载体。建设滨海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孵化器建设试点,推进孵化器运营机制创新,提升孵化器对科技创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滨海新区科技型企业创业辅导计划,聘请知名创业企业
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投资经理等组成创业导师队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辅导。推进科技招商,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进一步扩大天津滨海天使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创新投入方式,完善投资机制。
2.以创新带动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
积极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滨海新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型企业实现发展壮大。扩大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规模,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对其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以无偿拨款或贷款贴息方式予以资助。与科技部共建天津滨海新区863计划项目产业化伙伴城区。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技术嫁接,对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予以资助。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型企业加速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为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企业管理服务。
3.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实施聚焦战略,集成利用财税、人才、创新、投融资、企业上市等政策手段,面向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实施政策聚焦,不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境内外上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筛选一批成长期、壮大期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品
牌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鼓励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申报、承担各级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支持企业新建、引进和重组企业研究机构,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4.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适合企业落户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公共技术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人才服务、科技投融资体系等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力度优化适合科技人员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不断改进增强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五)加快建设科技人才高地
按照区委、区人民政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人才特区的要求,落实新区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聚集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人才培育,推动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设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着力引进携带可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国家和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等统筹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领域的核心领军人才,给予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做好“天津未来科技城”建设工作,把科技城建设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出和“人才特区”、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产业基地。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国家级滨海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方便的措施,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来高新区创业。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继续组织创新人才赴海外学习;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激励创新人才为新区发展作贡献;制定创新型企业家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努力推动中新生态城南洋理工学院、中新环保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动漫学院等院校创建,完善滨海新区教育培养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打破单位和部门限制,率先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允许外籍和外地科技人员主持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建立天津滨海国际人才市场,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示范园。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与评价机制,加强滨海新区人才中介市场建设,建立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创办引进国内外高端智力人才的猎头公司。建立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允许新区内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分红权和期权激励,形成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新区承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实施创新人才奖励计划,对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创造重大效益的人才给予奖励。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在每年新增经济适用房、政府公屋和廉租房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夹心层”人才安居。
(六)实施知识产权兴区战略
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在滨海新区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切实贯彻落实《天津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天津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聚集知识
产权成果,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综合运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支撑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水平。
1.打造知识产权成果密集区
发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和政策优势,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试点,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实施三级培育,形成一批著名的商标和影响力大的版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持滨海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区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构建知识产权联盟,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各类知识产权资源。
2.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和制度,支持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创新,制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产业整合互动,加快知识产权资源的流动。制定鼓励自主创新、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统一高效的国际化知识产权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
3.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
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转化,拓展商标、版权及特殊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积极筹建国家重大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使滨海新区成为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区。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基于专利技术的标准。支持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集群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行政、司法、海关联动执法,强化企业维权,开展监督预警。加强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服务载体建设。
4.推动知识产权与重大项目的结合
在新区资助的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项目中,将知识产权作为项目资助的前提和结项条件,在立项合同中明确界定科研管理信用承诺和成果要求,以及利益相关人的权利和义务。新区科委制定相关政策,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获得的知识产权质量、数量较多的单位给予奖励,并在新项目评审中优先安排,政府采购中在合法和公平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建立科技投入知识产权问责机制,对创新平台和研发转化基地相关项目的承担主体,明确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条件,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科技资源聚集、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新的
改革措施,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1.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发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探索公司制、非法人制、有限合伙制、契约制等创业风险投资治理机制。设立引导性天使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及境外机构和私人资本,成立各种私募天使基金。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工具和服务方式。发行科技债券,支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鼓励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市场化商业科技投融资机制。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等合作,建立打包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吸引商业金融资金对市级立项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零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保障体系。
创新科技企业股权流通机制。协助建立高新技术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支持本市非上市中小企业在滨海股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柜台交易。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私募发行及转让模式,健全股权退出及流通机制。对于已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拟上市企
业,新区给予一定前期费用资金垫付支持,鼓励企业多改制、多上市。
完善滨海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筹建新区科技投融资集团。在新区筹建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建立滨海新区科技担保与再担保基金,形成科技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建立滨海新区科技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系统,保证区域内科技企业的信用质量。设立天津滨海科技发展租赁公司,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2.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推动建立契约制度,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组织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不断深化。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支持、鼓励功能区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面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新区企业开展长期的战略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服务工作,探索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滨海新区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司和成果转化基金,对政府资助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大学、科研院
所无力推广的前提下,进行收购,二次开发后进行商业化推广应用,所获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基金,实现良性发展。
3.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国家、天津市、滨海新区及其所在功能区多方参加的平台共建机制。完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运营与管理的“滨海模式”,不断探索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投资与运营新机制,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运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私募设立方式,筹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尝试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限期转化和强制转化制度,对两年未转化和闲置成果,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等方式,实现所有权的转移。
4.创新聚集高端科技资源的机制
深化部市会商、院地合作、与中央大企业的共建与合作机制,争取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科院分别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或产业化专项资金(专项计划),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一
批重大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使滨海新区成为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其成果转化的基地。
建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研发转化聚集区,重点吸引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滨海新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吸引中科院、中央各大部委所属各类大院大所、教育部重点高校、工程技术设计机构等在新区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建设科研院所研发转化聚集区。
5.创新国内外科技合作机制
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外资企业技术本地化溢出。鼓励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支持其进行联合研究开发;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承包工程、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加大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力度,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设立研发转化机构,重点吸引外资企业设立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心,推动技术、产品本土化;支持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与本地机构联合承担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研发课题。
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加强滨海-中关村互动,探索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研发转化聚集区。创造条件,支持京津冀共同在滨海新区建设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开
放共享。支持北京、河北在滨海新区设立科技园区。加强与环渤海区域及中西部腹地科技合作,搞好技术和人才输出。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
(八)支撑社会发展与生态宜居建设
重点围绕北方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功能定位,满足新区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宜居生态新城区、安全健康城区建设中的科技需求,加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新区辐射功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1.突出科技对绿色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
配合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新城建设需要,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一批适用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支持沿海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技术开发;支持中新生态城、天津开发区、滨海旅游区等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技术应用,支持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生态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应用;新型建材、节地、节能、生态型建筑技术推广使用;生态城建设管理运营技术等。推动低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社区生活、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服务现代航运与物流中心建设
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平台技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电子定货系统(EO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手持射频无线识别终端(RF)、基于XML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标签(EL)、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Database)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按照系统化、标准化、共享化的原则,整合物流系统,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及产业示范园区。加强与世界各港口的数据交换与技术合作,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支持无线网络、智能设备等信息终端技术,推动新区航运、物流基础设施升级。
3.依靠科技进步打造和谐社会
在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方面,重点支持海港建设与码头维修等港口建设技术、填海造地技术、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交通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住宅与建筑产业化技术、农村城镇化建设技术、社会管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等,加强先进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建设。在人口健康方面,重点支持促进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适宜技术、妇幼保健技术等。支持三级甲等医院开发引入新的诊疗技术,提高医
疗整体水平。在人才培育方面,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加强微格教学系统、卫星接收系统、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滨海新区建立分校或虚拟大学、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滨海新区高等教育体系。
(九)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完善新区创新政策体系
发挥各功能区政策创新的积极性,建设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针对生物医药、新能源、民航科技、海洋技术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在新区创业的扶持政策。优化现有科技计划支持体系,加强与市级、国家级科技计划体系的衔接。创新科技计划经费分配方式,加大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力度,增加股权管理、购买性支付等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支付方式,实施财政资金的切块化管理。
2.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培育发展创新文化,树立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塑造新区创新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升新区整体功能和形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培育企业家创业精
神,努力形成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提高公众科学与创新素质
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事业,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建立全社会推进科普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
四、重大工程
围绕“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积极推动六项重大工程的实施。
(一)实施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围绕滨海新区十大战役,重点推动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技术等领域十五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及滨海新区科技城建设。通过产业链配套招商,实现制造集中化、研发高端化、购销全球化、要素配套化,形成以专业分工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合作与集群学习为宗旨的密集创新网络环境。将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
体系建设相结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加快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宽带信息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滨海新区产业创新论坛、创业论坛等,建立企业界、学术界、金融界、政府等多方交流平台。
(二)实施滨海新区技术转移示范工程
以天津滨海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平台,完善滨海新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支持其进行联合研究开发;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承包工程、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加大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力度,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市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允许外资研发机构承担在本地转化的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允许注册在滨海新区的外资研发中心申报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
(三)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工程 大力实施《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具体措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功能区各类科技园区、示范工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大资金、项目、政策支持,按照初创期、成长
期、壮大期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扶持培育,推动新区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百亿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科技小巨人,超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到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市的6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其中高科技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10家,超十亿的50家,超亿元750家。
(四)实施知识产权推进工程
以支持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区建设等为切入点,围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力度,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范围,组织认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建立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集成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法律信息、市场信息和服务信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加强“4.26”知识产权日、科技周、“12.4”普法宣传日等知识产权宣传,积极组织面向功能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提升领导干部认识知识产权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五)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实际需求,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实施国家级、市级和滨海新区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聚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鼓励高层次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壮大技术创新工程师和高技术人才队伍。以重点科技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借助项目研究开发进行锻炼培养,重点培育推动全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和应用技术问题研究的创新团队。引进国际专业技术行业的认证标准,加快对国内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与国际专业协会执业资格的接轨。壮大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业活动。壮大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定期组织科技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科技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六)实施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面向行业、产业及政府特定业务的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终端播放技术、后台服务和运营管理平台支撑技术、内容制作技术、移动通信服务技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加快发展工程设计与咨询、研发服务与外包、科技与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与外包、各类设计创意、动漫产品研发制作等科技型、知识密集型服务重点行业。聚集国内各类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内外
知名咨询机构等研发与服务资源。加快审计、律师、会计、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提升科技服务平台整体技术水平,打造社会化、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联动共建
加强部市联动,深化部市会商和部市共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共建一批国家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和转化基地。继续深化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共建天津工业生物研发转化基地和其它研发机构。继续加强与中央大企业的合作共建,建设中央大企业研发转化基地。加强军民共建,吸引聚集国防科技研发转化资源落户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加强新区与市科委等各委办局的共建,促进市区联动。进一步明确各园区或基地的产业分工和发展定位,促进各功能区联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互动协调发展格局。
(二)加强组织管理
以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政企分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科技管理体制上实现新区政府的有效协调和功能区有机联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完善滨海新区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与全市统计工作的衔接。强化现有政策的
落实,将滨海新区科技规划中的重点科技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紧密跟踪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监理、审计、监督等模式,建立科技投入考核制度、绩效评估评价体系、诚信体系和追踪问效机制。
(三)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滨海新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依据“统筹管理、分别经营”原则,建立统一的创新支撑引导资金,下设专项资金,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分配,通过统一考核进行监督,研究制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保证政府资金的使用效果。扩大政府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范围,落实国家有关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集中财力对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制约和牵制作用的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关键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重点支持,使资金投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四)落实科技政策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为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提供咨询和建议。科学谋划新区科技工作,高水平实施新区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加大对各功能区已有政策整合协同力度,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对国家、
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相关自主创新政策的宣讲与落实力度,让企业切实享受到各项财税优惠。
(五)促进功能区协调
依据“统筹布局,合作共赢,立足长远,形成合力”的原则,着眼于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强对重大项目引进、科技资源布局的指导,避免各功能区之间的内部竞争。逐步形成以突破高端技术,占据创新链前端为特色的滨海高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和中新生态城;以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为特色的南港工业区和临港工业区;重点突破物流、环保、卫生、生态等技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滨海休闲旅游区的四级功能区错位发展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