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的改良措施
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 土壤改良过程共分两个阶段:①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②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中国南方的酸性红黄壤地区的侵蚀土壤磷素很缺,种植绿肥作物改土时必须施用磷肥。
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改良盐碱土;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风沙土等
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 其基本途径有:(1)水利土壤改良,如建立农田排灌工程,调节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排除和防止沼泽地和盐碱化;(2)工程土壤改良,如运用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3)生物土壤改良,用各种生物途径种植绿肥、牧羊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等;(4)耕作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5)化学土壤改良,如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结构改良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
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酸雨发展或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和改良措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剂,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
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改良盐碱土;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风沙土等。
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土壤改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
其基本途径有:
(1)水利土壤改良,如建立农田排灌工程,调节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排除和防止沼泽地和盐碱化;
(2)工程土壤改良,如运用平整土地,兴修梯田,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
(3)生物土壤改良,用各种生物途径种植绿肥、牧羊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等;
(4)耕作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
(5)化学土壤改良,如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
在生产实践中,土壤的理化性状均能达到适宜栽参条件的很少。因此,栽参前一般都要进行土壤改良。
(一)黏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黏质土壤与适宜栽参土壤的主要差别是孔隙度低,通透性差。主要改良方法:
1.掺沙
掺沙是提高黏质土孔隙度、增加通透能力的有效措施。具体掺沙比例视土壤黏重程度而定,一般掺入1/4~1/2。为了防止播种后畦面板结,影响出苗,播种田的覆土掺沙量应适当增大。
2.施有机肥
适当增施热性有机肥,也是改良黏质土壤的有效措施。半分解的有机质能使土壤疏松,土壤孔隙度增加。由于腐殖质的黏结力和黏着力均明显低于黏粒。因此有机肥能降低黏土的黏性,从而改善黏土的通透性和耕性。
3.深刨深耕
黏质土底层(20~40cm)的通气性和渗水性很差,整地时应适当深刨深耕,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孔隙度。如果底层土过于冷凉,可将底层土用铁锹或专用犁铧疏松一下,但不把底层生土翻上来。
(二)沙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沙质土壤与适宜栽参土壤的主要区别是,土壤非毛管孔隙过多,通透性过强,保水保肥能力差。改良的措施,主要是增施有机肥和掺黏质土。
1.增施有机肥
沙质土壤一般比较瘠薄,可增施猪粪等有机肥。有机肥中的腐殖质是亲水胶体物质,能吸收大量水分,其吸水率为400%~600%。由于腐殖质胶体具有多功能基因,如羧基和酚基上的H’,可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进行交换,使这些离子不致流失。因此,增施有机肥不但直接补充了沙质土壤的养分,而且可明显提高沙质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此外,腐殖质的黏结力和黏着力均比沙土强。故它可提高沙质土的黏结力,克服松散性,增加水稳性团粒结构。
2.掺入黏质土
黏质土含黏粒多,黏着力和黏结力强,故沙质土掺入黏土后,可明显降低沙质土的松散程度和通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