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

2024-03-20 来源:易榕旅网
【专题研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 李德贵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本文针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 建设的问题,分析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并从调整学科布局、强化特色学科、进行学科 创新、引进学科人才、增进校企交流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时学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地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44~03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战略性建设工程,是高校履行人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支撑。从某 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最终都归结于服务社会(第一, 种程度上说,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层次 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社会;第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成果 和质量。地方高校担负着引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 转化,也是服务社会;第三,社会服务说得更为直接)。而我 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竞争 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渊源影响其服务社会的能力。首先,我 日益激励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如何抓住学科建设这条主 国高等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传道、授业、解 线,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开展 惑”的传统路线,以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为主,能力培养未 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能置于重要地位。此外,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发展,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多元化的高等教育 体系,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分割过细,学科之 质量标准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应是高等教育大 间壁垒重重,文理分离。例如:有些高校金属材料工程等工 众化的基本特征,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专业趋同、内 科类专业基本不开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行政管 容趋同、模式趋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趋同,不能满足经济 理类课程。这样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不能适应 社会特别是地方发展的需求。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 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无法 才的需求,当地高校最为熟悉,这将成为地方高校在日益 造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加剧的高校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强大优势。 年)》所要求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的质量和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机构,所以,大学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于人 涯的培训,在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危机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才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必须要每个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 高校更应该加紧和加大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就业 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和用人单位中脱颖而出, 问题的培训和帮助,要培养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够形成客 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 观、积极的心态,要培养大学生在企业和用人单位面前能 应社会和以后的工作生活。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尽 够勇敢地表现自己,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基础知识水平能 可能地缩小理论知识课课堂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 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还要为用人单位和大 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 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 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处理实 好的双向选择,目前我国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虽 际问题上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适 然已经有足够重视,但是跟多地方仍然对此工作存在着一 应就业时的工作情况。 些误解或不够全面的认识,所以说,希望高校应该加强大 5.建立大学生就业和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地完善针 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 对大学生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的 多更好的人才,为学生的前途做更好的努力,缓解当前大 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来对学生就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 学生就业产生的就业危机。 管理,这样的体系是以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为主,并且能够独 参考文献: 立地开展工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就业的信息服务。查 …董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大学生就业难全球共有供求不匹配 询服务和指导服务,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和能力来为每个 的重要原因卟中国青年报,2008,10(26). 学生挑选和建议不同的工作类型和岗位,这样才能够做到 [2】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11_山 为每个大学生负责,为每个用人单位负责,要帮助学生树立 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4). 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要帮助学生掌握在择业中的竞 [3].f ̄-祥龙.李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应对政策Ⅱ1.沈阳农 争技巧,为学生在人才市场中能够更好地竞争做铺垫,要强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化对于学生就业的就业指导,开设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这 [4】于丽丹.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应对措施卟林区教学,2010, 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和管理。 (11). 三、总结 【5】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Ⅱ】_高校工作研 究.2009,(2). 高校不仅仅是传授大学生知识的地方,更是要培养大 一144— 【专题研讨】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再次,高等院 校向来是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而远离社会现 实,被誉为“象牙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深入 开展产学研合作,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还需要时 间的积累f1_。 育教学的改革;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高层次要 求,积极开展相关学科与国内外科研、企事业单位的联合 攻关,强化学科的生命力。积极开展和促进学术交流,形成 浓郁的学术氛围,提升科研水平。 1.调整学科布局,服务地方发展。当前,生存是地方高 校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生存 的根本要求。地方高校在其学科建设中不能一味地扩张, 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应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学科 建设,机智调整扩张或者收缩学科投入和建设力度,明确 重点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对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有卓越贡献或将会产生重要贡献的学科。同时,地方 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重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 切需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 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重新分工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 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会有一个大的增长,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人文与 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南方和 北方不同性质的城市及各行各业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 求存在较大差异,彼此之间对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也 不可能十分了解,只有本区域内的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 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所以说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我国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意义非凡。 任,在学科建设中,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 求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合 理布局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提升学校学科实力,增加学校 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联性,并提升服务能力,使地方 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发展囝。 2进行学科创新,推进学科发展。基础学科方面,中央部 属高校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地方高校要在基础学科上形 成优势,难度可想而知。只有突破传统观念,掌握学科发展 规律,勇于尝试新的探索,利用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关注 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把最新理论、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 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反过来也促进学科 的创新网。同时,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整合力量进行建设, 2月艮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增强其竞争力的 基础。地方高校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是发 挥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前提。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地方 院校地理位置条件差、基础条件差、经费来源紧张、设备条 件有限,在我国高等教育趋同化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大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办学定位。笔者认为,这还不够确切和具体:地方高校应 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产 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途 径。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 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虽然人才培养在数量上 增长较快,但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反映其有效供给严重不 足。这反映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我国现有的2300所高 校中,95%以上为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急需大量服务 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往往注重普遍适用性,忽视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 养,使得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出现“就 业难”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 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地方高校必须调整和完善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 科建设的对策 才能够开辟一片新的领域,为地方高校谋求发展的空问。 3.引进学科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学科队伍是学科建 设的关键,而地方高校最为紧缺的也正是学科队伍(学科 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地方高校有的存在地理位置偏远、薪 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等劣势,优秀人才自然难以吸纳和 留住,这需要地方高校精心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留住 现有的队伍,吸纳优秀人才。另外,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 吸纳的优秀人才首先满足服务于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特 色学科的建设。同时,坚持把长期引进与短期聘用结合起 学科建设集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术成果 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于 体。其中,学科方向建设是基础,地方高校应以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确定学科方向,确保高校学科建设服 一来,把国内外知名专家请进来进行交流和指导,使地方高 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增进校企交流,实现互利互赢。地方高校不能再做 脱离现实生活的“象牙塔”,而要切切实实服务地方经济社 会的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首 先,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 为生产力,同时,又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寻找新的科研课 题,形成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发现问题一……的反馈 无障碍机制。如:可以和企业达成协议,地方高校教师与企 事业单位人员相互挂职。其次,人才培养上,引进用人单位 考核机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仅由学校来考核,用 人单位也要参与进来,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完美结合。 务地方的性质;学科基地建设是依托,以地方经济社会、产 业发展需求建设基地,形成地方展示、交流中心及产学研 合作平台;科学研究是载体,积极寻求地方经济社会、产业 发展中的学术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 践活动,开展科学研究,积累科研成果。学科队伍建设是关 键,根据学校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 学术骨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 确定地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引入 企事业单位人员一同参与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教 一在日益激励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求 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也是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 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学科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培 养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1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 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U】.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2—38. f21方友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U1.佳木斯大学 145— 【专题研讨】 艺术教育认知新释 ——评《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 刘娟娟 ,陈(1.南京师范大学巍 南京210097; 美术学院,江苏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该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 础.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一 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 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观念的新启示,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 刻意义。 关键词:艺术教育;认知原理;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46-03 从1994年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以立 法形式将艺术课程确立为核心课程并颁布《艺术教育国家 标准》,到1997年哈佛大学提出“艺术第一”的教育理念将 艺术置于大学教育的核心位置,艺术教育在美国已作为核 心课程贯穿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而 2000年以来,许多西方一流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重新审视 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 育的新观念。重点介绍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象思维、符 号思维、工具思维、技术思维等认知操作内容及其高效训 练范式,生动具体的释说了人们对艺术内容进行具身转 换、移情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认知及对象化映 射等认知加工的思想技术方法,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 艺术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全面规划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教 育行动方案。在这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的 刻启示。作者开篇即肯定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认为艺术是决定人的智慧发展程度的关键动因,并 对国内外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艺术教育也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研究或是实 践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就目前国内关于 艺术教育的研究而言,仍存在研究方法片面化,缺乏严谨 的概念系统、整合性的学科理论等问题。其研究大致侧重 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对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及教学法的研 究;另一种是关于整个艺术教育概论的研究。前者主要是 提出若干思考。进而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 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讨论 与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采用的 相应教学方式。 以具体艺术门类为基础,就其含义、概念、特点、性质、发 展、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而后者则从艺术教育的 整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性 质、特点、功能、原则、方法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 从交叉学科角度出发,从事审美教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 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也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 献。但艺术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智慧和行为的?怎样 实现艺术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如何借助艺术教育 培植创造性经验、催化创造性思维、孕育创造性观念?2l 世纪的艺术教育又应当传导哪些核心内容?对于这些问 题,我们似乎很难从以上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著作中找到答 案。丁峻教授的《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科学出版社2012 年3月版)一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 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 基础,以严谨、理性的原则来阐释艺术教育认知中的相关 原理。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 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深入揭示了艺术知识转 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 首先,作者从本体艺术经验建构、本体艺术知识建构、 本体审美意识建构三方面对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进行了 讨论。具体而言,通过分析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艺术记忆、 本体陈述性记忆、艺术情感记忆来讨论本体艺术经验的建 构;通过对本体艺术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原理的讨论,指出 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在于扩展本体知识;通过讨论 艺术工作记忆、元认知系统、本体意识体验、本体意识预演 等内容来讨论本体审美意识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概言 之,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 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它对人的美感产生及审美活动中 的意识体验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 的顶级调节性元结构为我们解读艺术文化的理性内容、运 动规律及其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规律性启 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作者从移情体验与自我情感认 知、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自我情感管理、情感想象与自我 评价、情感决策五方面讨论了艺术情感的相关内容。情感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与情感有着密切 的关系,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曾指出,艺术是平衡 智慧和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 社会科学字报,2011,29(4):111-112. 【3】杨志昂,范广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U1.中国电力教育,2011,(13):17-18. (201106LX617);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 目(2011JGB117) 作者简介:李德贵(1982一),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 要研究方向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