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西省各地2019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参考答案

2021-07-03 来源:易榕旅网
文言文阅读专题

柳州市池河市

9.(10分)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当面)

⑥①

B.臣之妻私臣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

(私下) (担心) (下雨)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9.【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 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C.之:代词,这件事。 D.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有误,【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方,正。曝,音pù,晒的意思。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啄,啄食。句子翻译为: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答案: (1)C。 (2)B。 (3)A。

(4)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5)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玉林市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B.属引凄异 C.五色交辉 D.自康乐以来

略无:一点都没有 属引:连续不断

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2、【分析】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乙】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BC.正确;

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D。 (3)A。

贺州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

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s h ǐ):猪。②蒲:水杨树。③笞(ch ī):用竹板、荆条打。④鬻(y ù):卖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腰白玉之环 C.王育少孤贫 D.育将鬻己以偿

同“披” 在腰间佩戴 孤独 偿还

(2)下列加粗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鲜肥滋味之享 B.以中有足乐者 C.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D.令育与其子同学

何陋之有(《陋室铭》)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

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

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宋濂和王育求学路上的艰难困苦。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②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

(5)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析】参考译文: 【甲】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

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他作为别人家的苦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鞭打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通假字,同“披”,穿。解释正确。 B.句意: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在腰间佩戴。解释正确。

C.句意: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孤:孤儿。解释不正确。 D.句意: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偿,偿还。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无实义。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 B.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而”,表示顺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这,这个。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 D.错误;乙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寓,寄居;日,每天;再,两;食,饭。句意为: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②句中重点词:以,来;止,停止。句意为:后来王育截取水杨树枝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从来没有停止。

(5)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结合乙文内容可知,主要讲述王育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据此可知,他们最终学有所成的关键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第二问: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谈感悟启示。结合内容,围绕着这“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C (2)B (3)D

(4)①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②后来王育截取水杨树枝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从来没有停止。

(5)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宋派、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遏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

贵港

6.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丙】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望月亮,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

C.“转朱阁,低绮户”,写词人在朱阁转悠,倚户沉思,间接写出词人赏月时间之长。 D.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其视下也 D.以光先帝遗德

忘路之远近 盖竹柏影也 其如土石何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桃花源记》) (《记承天寺夜游》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不宜妄自菲薄 菲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乙文如何表现大鹏“志存高远”的形象特点?

(6)诸葛亮对后主有哪几方面的担忧?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6) 【分析】参考译文: 【甲】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乙】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

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丙】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词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和缘由,没有地点;分析不正确。

B.应该是乐观的心态;“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分析不正确。 C.暗示夜已深,“词人赏月时间之长”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盖”都是“原来是”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反问,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以”,用来;第二个“以”,把。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冥:通假字,同“溟”,海。 ②句意为: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菲薄:看轻自己。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怒,奋起;若,像;垂天,遮天。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句中重点词: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句意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语句中得出答案即可。

(6)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

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语句中概括答案即可。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诸葛亮项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等建议,表现了他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答案: (1)D (2)B

(3)①同“溟”,海;②看轻自己。

(4)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6)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②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③亲小人,远贤臣。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词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人间哪里比得上?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百色

5.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必有我师焉 C.一日暴之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

C.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

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梧州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亦以此自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睨之久而不去 已而之细柳军 ..C. 而钱不湿 何苦而不平 ..D. 以钱覆其口 其业有不精 ..

1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15. 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12. C 13. D 14. D

15.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 【12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相同,均为“擅长”的意思; B.相同,均为“放下”的意思; C.不同,熟:熟练/熟:反复、仔细; D.相同,均为“安放”的意思。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A.不同,以:凭借/以:因为;

B.不同,之:代词他,指康肃公/之:动词,去、往、到; C.不同,而:表转折关系/而:表目的连词,不译; D.相同,均为“代词,他(它)的意思。”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D.有误。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不是类比。 【15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矢”“但”“颔”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

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皆言其情( )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

17. 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18. “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6. (1). 情况 (2). 被 17.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18.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①句意: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情:情况; ②句意: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为:被。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刘邦论三杰”的话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 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仁慈而爱护人,项羽傲慢而好侮辱人,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

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妒贤嫉能,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等六市)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 忠之属也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 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14.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 吾视其辙乱 其真不知马也 ..

1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 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6.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答案】13. B 14. B 15. D

16.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讨伐/砍伐;B. 均为“种类”;C.军队/老师;D. 原因/原来的,旧的。故选B。 【14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 介词,凭借/连词 “导致”的意思,表因果;B.均为“就”的意思;C. 代指“曹刿”/助词,无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代词,他们的/难道。故选B。 【15题详解】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虽记载真实史料,但中心是记曹刿论战,重点不是记叙这次长勺之战,所以在选材上重点详细记叙了

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行,而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使全文突出一个中心:论作战的经验。故选D。 【16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1)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鄙:目光短浅;(2)惧:害怕;伏:埋伏。 【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__________ .(2)又欲作“推”字 __________________ .18.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19.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17. (1). (1)

(2). (2)想要

18.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19.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1)“于”翻译为“在”;(2)“欲”翻译为“想要”。 【18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19题详解】

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