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
①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 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市场经济
①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10 资源配置
①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
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 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
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 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
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 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答: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答:
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 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
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五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送分题!) 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六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 答:
1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 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货币
①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 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 价值形式(很少出,但可能出选择题)
①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 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 一种商品 =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
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③ 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 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 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 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 价值尺度
① 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5 流通手段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6 贮藏手段
①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 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7 支付手段
①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 世界货币
①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9 货币流通
① 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 ②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 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10 通货膨胀
① 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② 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11 通货紧缩
① 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
1 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三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
1 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 - 赊售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 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 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资本
①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 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 无形资产
① 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
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 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 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 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 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 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 剩余劳动
① 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 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 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 生产成本
① 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⑵ 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 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 资本积累(重点!)
①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②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 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 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等。 6 资本积聚
① 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 资本集中
① 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8 风险投资(重点!)
①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
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 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 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 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 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 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 资本循环
① 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
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 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③ 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
10 资本周转
① 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 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11 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
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12 流动资本
是指以燃料、原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转移
和在流通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回收。 13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引起的,所有又称为“物质损耗\"。造成有形损耗的原因有两个:① 使用;② 自
然力.
14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使用价值的损耗无关,又称“精神磨损”.原因也有两个: ① 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② 出现了更好的新机型。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15 折旧
① 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② 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③ 折旧率低,表明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它可以降低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但会减慢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
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折旧率高则正好相反。
二 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可能出,送分题!) 答:
1 资本的定义:
①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 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 资本的一般特点:
① 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 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
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③ 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
④ 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3 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 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
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 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
③ 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
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④ 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四 谈谈资本经营的特点和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重点!) 答:
1 资本经营的定义: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2 资本经营的特点:
① 内容和对象的特点。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
② 经营方式的特点。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③ 市场的特点。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此外也涉及外
汇、期货、黄金市场的交易行为。 ④ 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都比较大。
⑤ 资本经营更多的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能力的、敢于冒险也善于避险的、
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3 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① 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和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和卖出股权等形式。 ② 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或通过投机性交易提高公司股票市值。
③ 对资产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从而改变投资的规模、方向和结构。在这点上体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市
场的经营的直接结合。
④ 无形资产的经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所有权或使用权,或运用特许经营等方式转让使用权,来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
殖。
⑤ 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
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五 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也可能出!) 答:
1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2005年考过,不用看了!) 2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①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n = 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
② 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③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重点是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 预付资本总量
第五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商业信用
① 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 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
人,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③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⑵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⑶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2 银行信用
① 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
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③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 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⑵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 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3 国家信用
① 是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4 消费信用
① 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③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
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如果说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那么发放消费信贷则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根据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信贷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作为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5 股份有限公司
是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是: ① 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② 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③ 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只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④ 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6 虚拟资本
①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 ⑵ 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7 虚拟经济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8 泡沫经济
① 是指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 泡沫经济的主要表现有:
⑴ 在利息率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但高负债的投资若没有回报,不能回流,就会产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的日
本泡沫经济)
⑵ 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⑶ 2000年初,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IT产业泡沫经济。 ③ 泡沫经济的危害是,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二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
1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定义:(也可以按照上面的名词解释多写一点!)
① 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①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 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①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
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
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
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三 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答:
1 虚拟资本的含义:
①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 ⑵ 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2 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 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
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③ 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投入生产经营过程都依赖于庞大的
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3 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① 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和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
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和债券。
② 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
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和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四 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答:
1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含义: ① 虚拟资本的含义:如上所述。
② 实体资本的含义:是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资本,直接以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或货币资本的形式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发生价值增殖。 2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① 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 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 ⑵ 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 ⑶ 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 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 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 ⑵ 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 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3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 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② 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③ 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 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答:
1 虚拟经济的定义: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 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
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虚拟经济正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3 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集中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力,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响。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因而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第四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单个资本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考的可能性很小) 2 社会资本(重点!)
① 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②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
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3 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
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4 三次产业
① 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②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
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③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有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 卖方市场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6 买方市场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二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
1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
① 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② 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前提 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① 从运动过程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 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 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3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②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三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
1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过程中一个“惊险的跳跃”。它不但决定了现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也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2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资本得到价值补偿,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的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四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
1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cvmIcIIc
cvmIvmIIvm vmIIc
②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③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第一个前提条件:IvmIIc
cmm/xIvm/x
② 第二个前提条件:II 其中m/x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的消费量.
③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cvmIccIIcc
x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v。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mm/ ④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cvmIvvm/xIIvvm/x vvm/xIIcc
⑤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3 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即用文字描述上述公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各自都包含三方面的交换。
五 分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特点. 答:
1 卖方市场的定义: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2 买方市场的含义: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 卖方市场的特点:
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 买方市场的特点: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增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如果供给过多的超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增大。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劳动力商品
① 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卖的劳动力。
②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
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3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 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 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它表示在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无偿的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
值。
4 不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5 可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6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
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二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
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要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或者说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方法? 答: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其中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重点!)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答: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因为:
1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表现在: ①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② 资本主义的流通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准备和实现过程.
① ②
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
资本家的消费是享受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工人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劳动力,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表现在:
①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加强剥削程度,从而深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平均利润
①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2 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
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②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③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④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利润率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
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4 商业利润
① 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
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③ 商业利润的确立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5 资本有机构成
(并非不重要,但书上给的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参照政治课本回答) 6 借贷利息
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
值的关系。 7 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
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8 绝对地租
p'm
cv(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②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 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
1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的出卖者一样,在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 在劳动力的买卖中一般人只会注意等价原则,而对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则不太关心.
②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③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 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关系,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三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点!) 答:
1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四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商业利润的本质是重点!) 答:
1 商业利润:
① 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获得的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
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③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2 借贷利息:
① 借贷利息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
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 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是: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
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3 地租:
① 绝对地租的本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级差地
租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 不同地租的形成有所不同:
⑴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
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⑵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
产品价值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绝对地租。
⑶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部门的条件下,地租的形成会有所不同.它或者是来自对农业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者是来自农产
品市场的垄断价格。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4 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要素市场
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
权市场等.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参见政治教材)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 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
② 是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的。 ③ 发展的方向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三、1) 完善商品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第一、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市场经济的动脉,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和其它要素市场的营运状况。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货币市场要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中央银行开展国债买卖.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章的集资、拆借等融资活动。防止金融风险.
第二、改革劳动制度,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 第三、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
第四、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重点完善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推动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2)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3)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 (4)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5)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等方面的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