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113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086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金融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金融管理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主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与考察中较全面地阐述金融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找出控制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方法。它所研究的是金融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自学考试者能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
学考试者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工作的需要。
Ⅱ、课程的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金融风险与监管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种类及特征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三)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
二、考核要求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1、识记:(1)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概念是一致的,主要表述如下:一种表述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经济运行中,由于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问题,金融政策的失误以及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因决策失误、客观条件变化或其他情况而有可能是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等原因,客观上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导致一国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可能性。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另一种表述认为,金融风险是指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葛洪因素随机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
投资者的时间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他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领会:(1)金融风险的广泛存在是现代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2)金融风险是行为人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3)金融风险的成因是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识记:(1)信用风险 :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信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产生意外的收益,它的后果就是损失,甚至是巨大的损失;如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等所形成的风险。
(2)利率风险:这是一种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导致现金流(净利息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从而使收益和融资的成本不确定。利率风险的另一个特征是导致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不确定,从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
(3)汇率风险:通常是指汇率的波动给行为人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在考察汇率风险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他的发生范围,即他的三种暴露来研究。这三种暴露是指交易暴露、换算暴露和经济暴露;
(4)流动性风险:是指存款人以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而是银行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
(5)系统技术风险:总的来说是金融系统如银行系统内部软硬件发生错误、损坏而危害金融机构营业管理的风险;如火灾、地震、雷电等自然灾害,软硬件错误、电脑病毒侵袭或不正当使用对银行电子清算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造成的破坏,如数据丢失被盗用、更改、自动存取款机无法工作等。
(6)管理风险:指金融机构管理层在管理程序、管理机制或管理环节中出现纰漏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如内部稽核监管制度力度不到位或疏于执行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遵循谨慎经营原则造成的风险损失;
(7)犯罪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要时刻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或内外勾结针对其犯罪活动而带来的风险;如暴力抢劫银行、诈骗银行资金,篡改、伪造、隐瞒交易记录,撰写虚假报告、通过电脑开立非法账户、转移资金等。
(8)国家、政府和法规风险:是指一国政府更迭或首脑更替带来的政策变化的风险,或一个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各种各样风险
(9)关联风险:是指由于相关产业或相关市场发生严重问题,而使行为人遭受损失的的可能性;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是以货币信用混乱为特征的风险,在理论上表现为因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从而使决策者无法确切知道价格的当前和未来水平,从而导致的获利或损失的可能性。)
识记:(1)客观性—客观性的原因在于:一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二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三是信用的中介性和对象的复杂性;
(2)潜在性和累积性—原因在于:一是因信用有借有还,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二是因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来属于机器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就、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其事实上的金融损失;三是因银行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金融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
(3)突发性和加速性;
(4)扩散性与传染性—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但影响自身的生产和发展,更迭说我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或投资者的失败,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金融风险的扩散性是指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危机,会迅速扩张到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5)破坏性;是指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使客户和投资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波及再生产的所有环节,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社会巨额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及。
(6)可控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是指虽然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有偶然事件引起,但由于其生产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又是可以防范与控制的,市场金融主体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分析和预测;
(7)周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性是指金融运行实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并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整体循环之中,因此金融风险野兽国民经济循环周期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呈现周期性、规律性的变化;
(四)金融监管
1、识记:(1)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就是政府及其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及相关金融市场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既包括国家专门机关对金融机构实施的监管(法定监管),也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现代经济学中,金融监督和管理制定应从政府管制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特指是在政府通过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这题进行的各种限制或规定。所以,它不同于政府或中央银行运用经济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控。政府调控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它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以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交易和选择行为,而金融监管制度则是直接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或主体做出某种限制性规定,并加以监督执行。由此决定了金融监管制度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在本质上构成现代金融制度结构中的独立层次。
2、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领会:金融监管各理论
(1)公共利益论:公共利益论认为管制是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弥补自由市场机制“失灵”或“缺陷”的有效手段。它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认为有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自由市场内在缺陷的存在。所以,该理论强调,管制是作为医治这些缺陷的必要手段。
(2)利益集团论:利益集团理论摒弃了公共利益理论的前提和假设,,而将其理论置
于以下假设前提之下,即:作为一般规则,社会代理人从事公共活动,目的在于增进自己的主观福利,而非一般公众的福利。基于这一假设前提,利益集团理论将焦点集中在监管过程的各参与团体所能从事的广泛自利行为的机会之上,以及集中在对于此等自利行为的法律与社会控制之上。利益集团理论对整个金融监管过程提供了原因性解释,包括立法机关对监管框架的立法确认以及有关法律制定之后政府行政机构依法提供的相关政府服务。
(3)货币监管论:1货币监管(为了控制货币与信贷的膨胀率,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2谨慎监管(则着眼于银行业的稳健与安全运行)
(4)审慎监管论—是在现实中应用最广泛的;谨慎监管具有两大目的:一是对作为银行服务消费者的储户个人进行保护,以防范银行倒闭带来的风险;二是对银行体系从整体上予以保护,以防范传染性危机带来的风险。1.银行监管的基本出发点—保护储户。2.防范银行体系风险的公共措施:一是最后贷款人(目的在于消除银行挤兑事件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二是存款保险(宗旨则在于事先有效的防止此等破坏性影响,实质在于:即使银行倒闭了国家仍担保全额支付储户在此类银行的存款)。
详情见P12-20
(五)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领会:(1)感谢金融风险:首先,金融风险使全社会增强了金融风险意识;其次,金融风险证明了我国金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第三,金融风险也促使地方政府领导金融工作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最后,金融风险使中央银行的监管意识大大增强,监管理念不断更新,更加客观地审视目前央行监管体制和工作思路,在监管意识和手段上有较大的进步;
(2)金融风险的内在性使金融监管成为必然:1.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2.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3.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3)有效金融监管会降低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意识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饱和存款人、投资者、被保险人的利益;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三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监管当局的政策目标一致。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意识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监管,由新设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审批、资本金监管、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业务范围监管组成;二是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活动的监管,有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组成;
(4)金融监管的负面影响可能增大金融风险—1.有证据表明,银行与信息部堆成的意义并非像监管主张者们强调的那么重要;2.关于对银行清偿能力的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到底是能否能够成功地及时发现银行与存在的问题并及早采取措施避免银行倒闭,确实是令人怀疑的;3.监管击鼓偶强制实施最低谨慎标准本身就可能引起市场行为的第效率和竞争扭曲;4.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及其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承担了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责,往往在实践中导致市场参与者自己逃避相关的监管或自律的责任;
2、应用: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 见P29的举例
第二章 金融风险风险环境因素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金融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性带来的金融风险;①实体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带来的金融风险;②虚拟资本运行与泡沫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③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a.各种政策手段、工具难以协调配合;b.宏观政策对金融风险的直接影响;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最大)、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c.政策的时滞性带来的金融风险;(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是经济从高涨到危机阶段的重要表现和结果。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状态与宏观经济是否健康运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与金融风险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经济增长、投资、价格波动、货币发行和生产企业的资本机构等。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下的产物。金融泡沫有股票泡沫、房地产泡沫、货币市场泡沫和债务泡沫等,这些类型的泡沫都具有不断膨胀直至收缩破灭的特性。泡沫经济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资产价格过高的程度以及它在全社会资产中泡沫成分所占的比重。泡沫经济的直接诱因源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泡沫化,泡沫经济破灭的结果是增大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2.货币体系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风险;①货币职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②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带来的金融风险;a.货币供给带来的金融风险。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在现在货币和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的,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积,即Ms=KB,其中K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B.货币需求带来的金融风险。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类不同的活动: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投机动机。货币流通宿舍时决定货币需要量的重要因素。
3.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完全信息状态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两种类型,前者指交易双方拥有等量的或等质的信息,后者则是指双方拥有差别信息。信息部对称导致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性对金融机构的特色意义在于:信息部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在绝对金融中介的性质和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见于P45
4.制度变迁带来的金融风险;如果说市场经济下的金融风险具有分散性和可控性的特征,计划经济下的金融风险遇有集中学和隐藏性的特征,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则具有叠加性和加速性的特征。
(二)金融体系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三)主体非理性因素引致的金融风险
二、考核要求
(一)金融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识记:(1)虚拟资本—是指与实务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没有价值的、仅是取得一定收益权的凭证,如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科转让证券;
(2)蒙代尔三角;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flemins)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
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在这个三角形中,a顶点表示选择货币政策自主权,b顶点表示选择固定汇率,c顶点表示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也就是实现三角形一边的两个目标就必然远离另外一个顶点。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3
2、领会:(1)实体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带来的金融风险;
(2)虚拟资本运行与泡沫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
(3)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
(4)货币职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5)货币供求带来的金融风险;
(6)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风险;
(7)制度变迁带来的金融风险
每一种风险类型都要分析掌握,看书归纳理解
(二)金融体系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1、识记:(1)货币市场:是专门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其交易的标的物有货币头寸、存单、票据、短期公债等,因其偿还期限短,风险小且流动性强,被视为具有类似于货币的功能; (2)资本市场:是专门融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市场,所筹集资金大都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建造厂房,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从而起到资本的作用;(1)外汇市场:是指进行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买卖的市场;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客户、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和中央银行。这四类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形成了外汇市场的两个层次:一是带有零售性质的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外汇交易的客户市场;二是带有批发性质的外汇银行之间及其中央银行之间进行交易的银行间市场;(2)外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易风险、会计风险以及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某种外币定值结算的国际经济合同从签订到其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由于汇率波动,导致该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使经济实体的外汇头寸的实际本币价值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是一种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外汇风险。这种风险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实体的外汇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前已经产生,在汇率变动后实际收付。会计风险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外汇项目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金额变动的风险。会计风险对跨国经营业务的企业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风险:指由于出现预测不到的汇率变动,对企业的未来预期产生不确定影响的可能性。经济风险对企业影响最大,是企业最关心的一种风险。
2、领会:(1)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
(一)票据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析:1.违约产生的信用风险。2.法律条款适用性风险。
(二)信用证项下的银行风险:1.开证行的风险2.通知行的风险3.付款行或偿付行或
议付行的风险4.保兑行的风险
(2)金融机构体制的不确定性;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与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银行风险:1.银行信
用级别的降低 2.银行收益状况的恶化3.资本质量的恶化4.银行大量倒闭
(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与银行风险:1.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2.信贷增长过快中潜在风险增大3.不良贷款率仍偏高并有可能反弹4.资本缺口仍然很大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不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
(3)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一)金融市场概述:1.货币市场:是专门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其交易的标的物有货币头寸`,存单,票据,短期公债等,偿还期限短,风险小且流动性强.2.资本市场:是专门融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市场,所筹集资金大都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建造房屋,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从而起到资本的作用.3.外汇市场:是进行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买卖市场,其主要参与者包括客户,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和中央银行.
(二)资本市场中的风险:1.股票是价格波动大,波动频繁2.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存在泡沫化倾向3.上市公司业绩成长与高股价相背离4.股票市场表现为以政策因素为主的系统性风险
(三)外汇市场中的风险:1.交易风险:是指某项外币定值结算的国际经济合同从签订到期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期间内,由于汇率变动,导致该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使经济实体的外汇头寸的实际本币价值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其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实体的外汇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前已经发生,在汇率变动后实际支付.2.会计风险: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外汇项目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金额变动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出现预测不到的汇率变动,对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产生不可确定影响的可能性.
详见P50-P75
(三)主体非理性因素引致的金融风险
1、识记:(1)显著性思维;见P83(2)铆钉效应—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1)羊群效应—是信息连锁反应导致的一种行为方式,当个体依据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取类似的行为时就会产生“羊群效应”;
2、应用:金融风险风险环境因素分析——整个章节
第三章 控制金融业风险的监管对策与手段
一、考核知识点
(一)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
(三)金融监管的准则---巴塞尔协议
(四)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二、考核要求
(一)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领会:(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的现实理由:对金融危机的防范--近年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虽然金融危机由多种因素导致,但金融监管不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鉴于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业,更重要的是对实物经济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理所当然的要求政府部门介入进行金融监管以降低社会社会成本,金融危机只是一种现象。实际上各国从来都没有完全放弃过金融监管,但金融危机依然发生,只是在次数和程度上有所改观而已,由此看来,加强金融监管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理由。
(二)金融业的行业特殊性及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金融业的风险来自方方面面,不仅有一般行业共有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金融行业特有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国际游资冲击风险。金融业自身是一个脆弱的行业,表现为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内在的脆弱性和金融资产价格内在的波动性。金融监管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金融体系安全,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业是高负债行业。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具有盲目扩张资产,向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扩张的内在动力,往往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
(三)金融监管的内在原因:对市场失灵的补救: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
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无法保证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的要求。金融市场同样存在上述缺陷,这就为金融金融监管的存在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理由。
(2)金融机构的外部效应: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的或制度上的原因,在提供产品和劳务时,私人费用(或所得)和社会费用(或利益)之间存在偏差,某个独立个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对其他的行为主体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而造成利益上的损失或增利的行为。P91
(3)金融机构自由竞争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因为:1.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其自由竞争最终发展到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的福利方面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或政治上的不利影响2.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金融机构可能存在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有两种表现形式:1.垄断—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2.竞争中存在不正当的或欺诈的行为。P94
(4)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P98
在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客观存在的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脆弱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以下是关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观点:
1. 明斯基和金德尔伯格关于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观点。
明斯基指出金融体系自身具有内在脆弱性,即内在的不稳定性,易于动荡和爆发危机。明斯基认为金融动荡的根源是由于 “换位”所引起的,即由于某一足够大的影响,使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得到获利机会而改变该部门的经济前景。“换位”的结果是给一些或新或旧的领域带来投资的机会,而另一些无利可图的领域则被遗弃。一旦某领域出现新机会,市场主体就会争先恐后的加以利用,泡沫成分扩大和经济的表面繁荣随之而来。明斯基将融资和商业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指出客观存在的商业周期会诱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在此,他强调,由于实际经济运行中投资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现,信贷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融资类型的变化,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稳定性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金德尔伯格沿着明斯基的思路发展出投机-恐慌-崩溃模型并以此说明经济危机所具有的周期性。他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相同的,但两者不具有同步性,金融危机先于经济危机,并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2.银行挤兑模型对银行业内在不稳定性的阐述
Diamond和Dybvig把银行从其他金融机构中突出出来,建立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二人提出的主要结论是:不对称信息是银行遭到挤兑的根本原因,银行挤兑可能作为一个均衡现象出现,并更接近于现实,即“健康”的银行也会倒闭。
3.吉本斯关于不稳定博弈性的阐述
1992年,吉本斯在《博弈入门》中,将在完全但不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动态论引入对银行行为的分析,得出了与上面相类似的结论,即以银行体系存在着内部的不稳博弈性。在整个过程中,银行的所有行为全是随着客户的行为而确定的,因而,挤兑现象的发生与否全是有银行客户的行动而确定的,而不是银行的不恰当行为。吉本斯的理论进一步肯定
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存在,业指出了这种内在不稳定是无法通过银行自身来解决的,外部的管理与风险分担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
1、识记:(1)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事后补救措施的主要形式,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要求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按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的制度。P116
(2)内部控制;1)COSO内部控制的最新理论: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三大目标是:一是运作性目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性;二是信息性目标-财务报告及其他经营信息的可靠性;三是遵循性目标-对有关法律和法规的遵循性。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与评审。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COSO理论,提出了新的内部控制定义,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部控制过程,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其把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分解为:运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领会:(1)预防性监管内容;1)市场准入监管;2)业务营运监管;3)资本充足性;4)资产流动性;5)资产质量;6)盈利能力;7)业务范围管制;8)对大额风险集中的监管和控制;9)管理和内部控制
(2)市场退出监管方法;1.实施救助:1)有问题机构的自我救助;2)政府救助;3)金融同业救助;4)中央银行救助;5)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紧急援助;6)重组;2.收购或兼并;3.行政关闭和撤销;4.依法破产清算
(3)存款保险制度内容;1)存款保险体制:是指存款保险机构设置上的构成状况。大多数国家是高度集中单一式的,只有少数是复合式的。2)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没有固定模式,有的是官办的,有的是银行组织办的,还有的是由政府和银行同业组织办的。3)存款保险标的的范围:一般包括本国货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也有些国家不保护外国货币存款,例如加拿大、法、日和英。在大多数国家,该范围不包括银行间同业存款、某些定期存款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存款等。4)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实行属地原则,即保险对象的确定以银行所在地为准既包括本国银行,又包括外国银行在本地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一般不包括本国银行在国外分支机构。5)存款损失的赔偿:存款损失的赔偿各国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在最高控制点以内给予100%的赔偿,但有的国家则要求存款者承担一部分损失。
(4)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构成及原则;1)内部控制的构成(五大要素):一是控制环境;二是风险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信息和沟通;五是监督。2)原则:1.有效性原则;2.谨慎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独立性原则;5.及时性原则。
(三)金融监管的准则---巴塞尔协议
1、识记:(1)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2、领会:(1)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
1.资本组成:1)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包括:永久性股东权益;公开储备。2)二级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普通呆账准备金;混合债务/股本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
2.风险加权:1)表内项目的风险权重有五级,即0%,10%,20%,50%,100%。2)表外项目按“信用换算系数”分成四级:10%,20%,50%,100%。
3.目标标准比率: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应为8%,其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此外,核心资本不应包括附属资本成分,附属资本中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最多不能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1.25%(在特殊或临时情况下可达2%),附属资本中次级长期债务最多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
(2)巴塞尔协议主要贡献与不足;
1.主要贡献:1)巴塞尔协议使银行的管理模式由资产负债管理走向风险资产管理。2)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统一标准。3)巴塞尔协议使银行管理的对象由资产负债表内拓宽到表外。4)它在衡量银行信用风险时特别强调国家风险的影响。
2.不足之处:1)过分强调银行资本充足,从而忽视银行业的其他风险。2)风险权重对风险程度不敏感。3)难以有效约束监管资本套利。4)忽视其他风险。仅注意到信用风险,而没有考虑到在银行经营中影响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与特点
1.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支柱、三类风险、三种方法。
1)三大支柱:第一,最低资本要求;第二,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市场纪律。主要针对信息披露问题。
2)三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3)三种方法:信用风险的计算方法:标准法、基础IRB、高级IRB;市场风险的计算方法:标准法、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计算方法: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市场计量法。
2.特点:1)拓展风险范畴,使资本水平更全面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2)更加灵活、更加动态化的风险计量方法,使资本水平更真实的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3)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四)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1、 应用:(1)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P176
1)风险防范的措施:1.风险回避措施(事前):指风险管理者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发现可能的风险损失,因而在经营活动中有意识的采取回避措施,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该风险。2.风险分散措施:指风险管理者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得最优的风险收益,使这些风险加总后的总体水平最低,同时又可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3.风险转移措施(事前):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重新安排。主要方式:担保、保险、转让等。4.风险抑制措施:是指在承担风险之后,加强对风险因素的关注,注意事态向不利方向变化的信号,在风险爆发之前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5.风险补偿措施(事后的、被动的措施):是指风险主体利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形
式的资金,弥补其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资产损失,使风险损失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经验活动进行,是在用风险主体的收入弥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所面临风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金融工程和风险控制;二、金融制度创新。
2.拓展经营范围,分散金融风险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4.提高科技含量,创新金融产品
5.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6.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法制
7.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四章 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一、考核知识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
1.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分析①价格波动的随机性②信息披露与合约执行的非
2.从宏观层面分析①金融开放②银行业务的表外化③金融技术的现代化④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3.从微观层面分析①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认识不足②内部控制薄弱
(二)证券市场的风险形成机理—证券市场的风险通常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是由于某种因素对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产生影响,使投资者面临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避免,单个的投资者一般很难回避。非系统风险是对个别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投资者可通过采取一些投资策略来弱化它们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从供求关系失衡角度分析2.从上市公司自身素质状况分析3.从信息部对称角度分析4.从证券机构违规经营分析。从根本上说,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欠缺是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根源。
(三)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分析—因此,对期货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应从期货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构两方面进行分析。1.风险产生的宏观金融环境①金融发展自由化②金融交易电子化③金融主体机构化④金融市场的全球化2.风险产生的微观机制条件①对金融衍生产品功能的理解不够全面②投资机构内部控制薄弱③交易员越权违规交易3.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的特殊背景①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对市场经常进行行政干预②市场结构不完整、市场发育不全③利益所得与风险承担不对称
(四)银行业风险的成因分析—根据银行业风险所引致的后果及影响程度与范围不同,狭义的银行业风险一般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银行业风险是微观银行风险,是指某个银行机构在营运过程中发生资产损失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第二层次的银行业风险是中观银行风险,是指银行业的行业风险。第三层次的银行业风险是宏观银行业风险,即由前两个层次银行业风险的存在引致严重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危机的可能性。
二、考核要求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
1、识记:(1)金融衍生工具的特①价格波动的随机性②信息披露与合约执行的非点 你上网查查看我觉得不是书上的那个
2、领会:(1)从宏观微观看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①金融开放 ②银行业务的表外化③金融技术的现代化④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二)证券市场的风险形成机理
1、识记:(1)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证券市场的风险通常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是由于某种因素对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产生影响,使投资者面临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避免,单个的投资者一般很难回避。非系统风险是对个别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投资者可通过采取一些投资策略来弱化它们的影响。
2、领会:(1)分析证券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从供求关系失衡角度分析2.从上市公司自身素质状况分析3.从信息部对称角度分析4.从证券机构违规经营分析。从根本上说,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欠缺是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根源。
(三)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分析
1、领会:(1)从宏观金融环境分析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1.风险产生的宏观金融环境
①金融发展自由化②金融交易电子化③金融主体机构化④金融市场的全球化;(2)从微观环境看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①对金融衍生产品功能的理解不够全面②投资机构内部控制薄弱③交易员越权违规交易;(3)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①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对市场经常进行行政干预②市场结构不完整、市场发育不全③利益所得与风险承担不对称
(四)银行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1、识记:(1)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在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利用自己在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偏向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2)道德风险——是指经营者在行使资金使用权时是以自身利益目标最大化为依据的,而选择对出资人来说是次优的或存在较大缺陷的方案;(3)逆向选择——是指在选择代理人的过程中,委托人在考虑了带了人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不呢吧个选择出符合要求的代理人;(4)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对财产关系进行何况有效地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5)直接融资——各主体分配的收入投入运营资金,形成企业的资本金;(5)间接融资——是指国家、企业和城乡居民将资金存在金融机构,再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信用渠道向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
2、领会:(1)银行业风险的生成机制①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银行业风险内生机制②银行体系主体的缺陷与银行业风险的内生机制③银行体系的客体缺陷与银行业风险的内生机制④银行体系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缺陷⑤银行体系风险的外部因素详情见P197-208;
(2)单一产权结构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分析:国有银行单一的公有产权结构①使经营者对其资产的关切程度降低,经营风险加大②使其有效激励机制不够完善③是上级行
对下级行的监督管理弱化,从而加大了银行业风险④使其人情关系异化,加大了其风险⑤使其内部机制建设滞后;
(3)中国银行业风险的成因分析①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与中国银行业的风险②企业融资机制与中国银行业的风险③信用关系正常发展的条件④企业的失信行为与银行业的风险分析⑤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银行业风险⑥政府干预与银行业风险详情见P208-223
第五章 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创新与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各国金融业监管体制的比较研究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和主要问题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构想
二、考核要求
(一)各国金融业监管体制的比较研究
1、识记:(1)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总和。
2、领会:(1)英、美及日三国金融监管比较;
1)三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都是与其政治、社会、法律制度、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
2)美国的双线多头监管体制的长处十分明显:它适应于地域辽阔、金融机构很多而情况差别又很大的国家,适应于政治经济结构比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这种体制能较好的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可以防止一国金融权利的过分集中,还可以使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选择金融管理机构;也可以是金融制度的管理专门化,提高对金融业务机构服务的能力。不足之处:管理机构交叉重叠,金融法规不统一;管理分散,重复检查与监督,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容易钻不同管理部门的空子,加剧金融领域的毛肚与混乱;降低货币政策与金融管理的效率;为金融机构造成一个不平等的金融环境。
3)英国的高度集中金融监管体制使得英国金融管理集中,金融法规统一,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空子。若运行得当,还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效率,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它也有助于克服其体制下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做法。不足之处:这种体制有可能使金融管理部门作风官僚化,金融管理任务过重,不利于提高金融管理队伍的素质,不利于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
4)日本的单线多头金融管理体制,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比双线多头管理体制少得多。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管理和金融工作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是不错的。不足之处:这种单线多头管理体制运行效率的关键在于各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在一个不善合作和立法不健全的国家中,这种体制难以有效运行,另外,这种体制也面临着同双线多头管理体制类似的问题,如重复管理等。
(2)英、美及日三国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1)更新监管理念,真正实现三个“转
变”,即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从不透明的监管向高度透明的兼顾转变;从仅以审慎为目标向审慎监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双目标转变。2)监管的核心应该是银行业监管,降低银行监管成本。 3)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框架,强化依法监管。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领会:(1)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和主要问题;
1)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1.确立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确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为主体的分业监管模式。
2.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保险法》、《证券法》、《刑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另外,各金融行业相继成立了行业自律组织,并制定了各自的行业自律公约,约定了行业成员规范经营的准则。并附以一定的奖惩措施。
3.银行监管逐步规范:1)制定并修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4)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信息披露;5)加大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估与监督。
2)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真空”,即配合不力,从而降低了整个监管效率。
2.金融监管理念滞后:主要表现在1)对金融监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认识不清。2)对市场规范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3)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责任认识不清。
3.金融监管措施同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4.管理者风险大。我国金融监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在监管过程中,不能严格依法、依纪办事,有的甚至徇私枉法、滥用职权。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构想
一、识记:(1)功能性监管 :是指中央银行同其他功能监管者(包括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交易委员会、证券交易商协会、保险委员会等)相互配合,共同识别单个金融实体的风险以及整个金融持股公司的整体风险。
(2)处理经营与监管方式的原则:1)合理分业;2)适度混合;3)行业自律;4)协调监管
二、领会:(1)四位一体的立体监管模式:P272
1.中国银监会的监管;
2.金融机构的自律;
3.社会中介组织
4.金融机构内控体系
(2)完善监管客体自律机制的途径;P274
1.建立系统完整的自律机制
2.以完善各类责任制为契机,强化自律机制的真正落实,增强自律制度的执行力度。
3.健全内审机制,增强自律机构的权威性。
4.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实施ISO9000标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5.通过建立银行同业公会制度来实行同业自律监督。
6整合自律机制监管部门合力,对金融机构自律机制实行有效监督。
(3)健全银行内控制度的途径;P279
1.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
2.建立相对独立和权威的内控机构,负责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3.明确各管理部门的权责,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4.建立对内部控制科学有效地总和评价体系。
5.对那些目前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基础较差的金融机构,至少在目前要从加强财务管理入手,实行各部门相对独立核算的运行机制;加强资金管理,重视头寸匡算工作,把低利资产降到最低限度;尽快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以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4)健全风险预警体系:一套完整、有效地预警机制应主要包括:
1.科学的预警指标
2.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材料上报制度
3.建立风险预警的评估系统和传导机制
三、应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Ⅲ、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其中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
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子层次。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认、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首先,应在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弄懂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次,各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学应考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最后,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要善于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但应避免死记硬背。
2.把学习理论和应用方法相结合。本课程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也包括了金融风险
管理的策略方法。因此,要学会方法的应用,就要弄懂各种方法的内涵。
3.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自学者应将掌握的课程内容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或者猜题押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然袭击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程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30%,较易占20%,较难占30%,难占20%。需要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因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5.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