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

2023-10-03 来源:易榕旅网


岑参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 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答案]

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

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知背景] 此诗是岑参在天宝十三年(754)充任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送武判官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明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悟诗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军营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本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白雪的语句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吟雪的代表诗句。

[练习]

1.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

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装,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而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诗句表达的情感: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

[九下附录第五首] 3、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知背景]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斗志。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明诗意]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悟诗情]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练习]

1. 写出文中描写风沙、大石肆意施展淫威的句子。

2. 这首诗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

1.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

2.先写了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七、白居易(共三首)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这种平易浅近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诗格套的作用。

[七上15课第三首] 1、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

[明诗意]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悟诗情]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练习]

1. 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全诗以“ ”为线索,从孤山写起,到白沙堤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尾联中“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3.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 、 、 。

4.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诗中所展现的早春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

5. 请说说颔联中“争”和“啄”字的妙处。

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了,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案]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方法:抓诗眼词“爱”)

2.行;春;最爱。

3.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湖中春水初升,在水色天光中,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新生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浅浅的才刚能没过踏青的马蹄。

5.一个“争”字,运用拟人修辞,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表现出了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6.“几处”“谁家”照应了“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改为“家家”“处处”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九上附录第一首] 2、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知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诗意]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遗忘。

[悟诗情] 这首诗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练习]

1.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2.《观刈麦》一诗描写了麦收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艰辛和贫妇拾遗麦穗的场景,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练习]

1.表达了诗人因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感到愧疚的心情。

2.一是为了反映农民的艰辛,二是为了揭露赋税的繁重。

[九下附录第七首] 3、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知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明诗意]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舍业,天各一方。回首战乱后故乡的家园,一片寂寥凄清。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如果天各一方的兄弟们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相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吧!恐怕这一夜中,流散五处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心,也都是相同的。

[悟诗情]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遭遇战乱,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流离之苦和骨肉相思之苦,以望空中明月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

[练习]

1.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和深秋中断根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于战乱手足离散的孤苦、凄凉的感情。

2.诗人以邈远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深切的骨肉相思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八、苏轼(共四首)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八上附录第九首]1、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背景]此时苏轼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表现出在 “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

[明诗意]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悟诗情]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上阕写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眼前的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萧萧暮雨子规啼: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揭示主题。

[练习]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答案]

1、要求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泽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要求谈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考查积累和拓展的能力。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八下第25课第四首]2、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背景]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明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希望离别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各自珍重,即使远隔千里还能共浴月光共赏明月。

[悟诗情]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风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练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 苏轼,字______ ,号 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6.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答案]

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九上第25课第三首]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知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明诗意]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悟诗情]本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练习]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一个“ ”字贯穿全篇。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3.上阙最后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全词为我们所展现的太守形象。

7.首句“狂”字有何作用?

[答案]

1.出城打猎;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狂。

2.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山岗上席卷而过。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表现了作者的英雄豪气。

4.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6.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

7.“狂”字是本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下文的内容均围绕“狂”字展开,出猎场面的壮观,作者不服老自比孙权的豪迈,希望重获重用为国效力的壮志等都是“狂”的具体表现。

[九上附录古诗第六首] 4、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知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明诗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悟诗情]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

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练习]

1、上阕写了哪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含义?

2、请你对“敲门试问野人家”加以评析。

[答案]

1、这三个画面是:簌簌下落的枣花,嗡嗡响着的缲车,柳荫下叫卖着的瓜农。这三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极具农村生活气息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也透露出人们对农村恢复正常生产后的喜悦心情。

2、“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折射出身为太守的词人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远,也表现了苏轼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

九、辛弃疾(共二首)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九上第二十五课第五首]1、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知背景]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明诗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悟诗情]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练习]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首词的词牌是 。作者的号是 ,他是 派对代表人物。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8.“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可怜 破阵子 稼轩 豪放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8.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9.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0.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11.军营;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12.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13.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九上附录第八首]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知背景]《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明诗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悟诗情]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练习]

1、词中写到长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曹刘”、“孙仲谋”分别指谁?

3、诗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1、不尽长江滚滚流。比拟千古兴亡之事的绵延不断。

2、“曹刘”分别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孙仲谋”是孙权。

3、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弱。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恢复中原的情怀。

十、李清照(共三首)

【作者介绍】(1084~1155)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七上附录第九首] 1、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明诗意]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于那种快乐而不知道

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划呀划,划呀划,划得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悟诗情]诗人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争渡,争渡”的重叠,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练习]

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和性格?

[答案]

1.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活泼爽朗的性格。

[九上25课第四首] 2、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知背景]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明诗意]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悟诗情]上片首句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练习]

1.读上片,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是什么?词人又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呢?

2.读下片,试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感情变化过程的?

[答案]

1.忧愁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作者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作者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九上附录第七首]3、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

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明诗意]薄雾浓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的心头,终日里阴阴沉沉,我的心情愁苦烦闷。刻有兽形的铜炉,香料已渐渐燃尽。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了夜半时分,纱窗玉枕,感觉到了一阵阵的轻凉侵身。黄昏后独自一人在东篱下自斟自饮,轻淡的菊花香气充满衣襟。莫要说此情此景不令人凄然伤神,当秋风吹卷门帘的时候,突然发现屋里的人比外面的黄花菊更加消瘦。

[悟诗情]“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最后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练习]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说说“人比黄花瘦”一句的妙处。

[答案]

1.这首词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2.这句比喻含蕴丰富,清丽雅致。菊瓣纤长,菊枝瘦细,正像因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词人。此处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意蕴无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