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北 科 技 学 院
“概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探寻沂蒙山区红色足迹,重温爱国主义经典文化 班级 计科B122班 小组负责人 吴凡(17) 报告执笔人 张灏(20) 小组成员 任旭(26) 郭晋(28) 唐野(04)吴怡君(10) 蔡杰(02) 杨蕻昌(05) 杨铁柱(13)
徐英浩 谢栋 指导教师 郑跃涛 评语 成绩
探寻沂蒙山区红色足迹,重温爱国主义经典文化
【内容摘要】
沂蒙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人注目,经过几天的参观和走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 沂蒙山区的人们浓浓的爱国热情。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也让我们参与的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沂蒙精神的概念在我们心中进一步的充实,是的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爱党爱军,开阔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真是我们的那个时代大学生所要发扬和继承的,我们要把这一优良传统带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沂蒙,去追寻沂蒙的红色足迹,去探索和学习英雄们艰苦卓绝的精神。 【关键词】
红色;沂蒙老区;追寻足迹;继承发扬 一、 活动 的目的和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大学经历一年独立的生活,我已经深刻的领会到古人这句话的含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这也是以一种生活态度。
社会实践是大学学习必修的一门课程,同样也是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捷径。因此在今年7月份我们社会实践小组赴临沂进行名为“追寻红色足迹”的社会实践,以理论指导行动,以行动践行理论,如此这般才能行的更远。
此次的社会实践,其实也是对个人的一种历练,居于广厦之下不知陋屋之苦,避于温室之中,无风无浪,必经不起风雨的洗礼通过此次实践走出父母的庇荫之树,走出学校的围栏,运用自己的力量与智慧,解决踏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此次社会实践也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考验,也是为人处世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何协调好各个队员之间的关系,共同解决好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种自我的历练。同时,此次“探寻沂蒙山区红色足迹,重温爱国主义经典文化”的红色之旅,深入了解当年孟良崮战役时期,我解放军与国民党74师进行的斗智斗勇的斡旋,深入了解在那艰苦的年代中那些革命前辈们永不言弃,奋死杀敌
的勇气和决心,深入了解那战火硝烟中的军民鱼水情,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珍惜现今的幸福生活。
二、 实践活动内容: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 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也只能用迟浩田将军赠送孟良崮纪念馆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的孟良崮之游了:
《伟哉,孟良崮》 如烟似梦,如烟似梦,
我眼前有展现八百里沂蒙。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
孟良崮啊,今日又见你面容, 四十载别离,四十载重逢, 四十载戎马江南寒北, 四十载思念魂牵梦绕。 今日来到你的身边, 心跳急急,热血沸腾, 一双目光倍感太窄, 两鬓银霜顿觉消融。 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战场,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1947年,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一举扭转华东战局。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六姐妹英勇支前的故事感人至深。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在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爱当爱军,开阔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激励一代代的沂蒙人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就在沂蒙山区参观革命遗址,拜访老区人民,并做了有关调查,寻觅着沂蒙精神的足迹。
“75年前,八路军115师从延安挥师挺近山东,创建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八百里沂蒙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
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战斗过。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根据地420万人中,有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10万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在这里走过,送子送郎参军的场面感动过千万人,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流传到今天.于是,在这个难得的假期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缅怀先烈,重温爱国主义情怀。
来到沂蒙山,就不得不说流传至今的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
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六姐妹是指张玉梅,公方莲,伊廷珍,杨桂英,冀贞兰,伊淑英六位老人。冀贞兰老人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见到陈毅的情景。“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很和蔼的一个人。”老人说,当时看不清他是什么首长,而且匆匆忙忙的,快要打仗了,压根不知道他会是陈毅。后来有一天,六姐妹接到通知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冀贞兰再一次见到上次骑马的那个人,很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冀贞兰说,问完情况,那个人就笑着说,给你们起个名字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起名叫“沂蒙六姐妹”吧。冀贞兰这时知道这个人是个大首长,但还是不知道他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很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里看到陈毅的照片,冀贞兰觉得面熟,旁边的人告诉她那就是陈毅。据老人回忆,当年一听说要打仗,六姐妹就合计一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炮声隆隆,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为支前忙碌。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起五更睡半夜,有时候通宵不休息,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回去。运子弹24箱,烧柴700多斤,往返都是20多里路,给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 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不得不说的还有沂蒙红嫂,沂蒙红嫂是千千万万沂蒙山区妇女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在战争年代,她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投身革命队伍参加对敌作战;或奋战在支前一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撷取的只是众多红嫂中的几个突出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
明德英,沂南县岸堤村人,两岁时因病致哑。1941年11月3日晚,一名八路军战士在与日伪军作战中身负重伤,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急忙为他包扎伤口,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毅然把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的口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八路军伤员终于康复并返回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见面那天,庄新民在老人面前长跪不起!☆
助子弟兵脱险的祖秀莲
祖秀莲,沂水县桃棵子村人。1941年冬天,在日军大扫荡中,八路军侦察排长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藏在一个石洞内,喂饭喂药,精心照顾,终于使他脱离了危险。郭伍士1947年复员后,毅然决定不回山西老家,来到沂水县与祖秀莲妈妈一起生活。1976年,祖秀莲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地群众称她为“战争年代的红嫂,建
设时期的英雄”。☆
嫁给参军青年的梁怀玉
梁怀玉,莒南县洙边村人。
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部队急需补充兵员,动员参军任务很重。17岁的梁怀玉俊俏、聪慧,动员会上,她慷慨激昂地发言:“乡亲们,我们只有积极参军去前线,消灭鬼子,才能过上和平的日子,青年们当兵,不要担心找不到对象„„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会场上,一个叫刘玉明的小伙子第一个报了名。两人结婚后,梁怀玉在家拥军支前,料理家
务,刘玉明在部队作战勇敢,多次立功。
刚刚来到老区,就被这里的人们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都难以想象在过去的那个年代,战争曾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灾难。我们驻足在老区遗址前,深深地鞠躬,以此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之后,我们参观了老区遗址,然后就分组开展实践活动。我们拿出事先做好的调查问卷,分给现场的游客、居民,请他们支持我们的活动。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居委会,了解了一些支前民工的感人事迹,大家尽量记录整理,留下这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按时完成了活动的任务。虽然一路走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将困难一一克服,回想起来,也是一种生活实践的积累,让我们受益终身。 三、 社会实践的总结和体会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也是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
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在此次名“追寻英雄足迹,发扬红色精神”的社会实践中,就我个人而言,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学习到许多之前未曾了解的事情,同时也对红色革命有了更为深刻认识,以下是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的认识:
(一)团队精神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困难与挑战,只有我们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团结一心,相互鼓励,在挫折中奋起,共同迎接挑战,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每一个
队员都应有团队精神,可以说此次的实践能成功结束,与我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二) 坚持与忍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此次沂蒙红色之旅是对我们精神和体能的考验,炎炎烈日,艰难的爬山,几度迷惘,不知该去向何方,如若不是队员间的相互鼓励,如若不是心中都有着一个登顶信念,我不知我们是否能成功。也许坚持一下梦想就在前方某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处,也许下一个峰回路转之地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桃花源。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三) 沂蒙红色精神经久不衰
为期三天的沂蒙红色社会实践,经过几天的参观和走访,我们了解到许多在孟良崮战役乃至整个沂蒙山区战争中那些感人的革命故事。现如今诸如此类的故事已经被编撰成书籍或者拍摄成电影,并获得读者和观众的热烈反应,由此可见,红色革命精神尚未蒙尘,她依然如一颗红星般照亮着这个时代,一如在硝烟战火年间的那般闪耀,她是岁月这把沧桑的刻刀无法磨灭的经典,是每个时代都应信奉和敬仰的理念,她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奉为主流的红色文化,她不会被取代,不会被篡改,她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立邦之本,她是即使历经千秋万代也会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之骄傲!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 我们相信这次活动将会唤醒当地人心中的红色经典,引导他们学习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共同庆祝建党92周年,可是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红色经典”的时候,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经典”?查阅资料我们得知,“红色经典”是指上世纪50到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经典”是一种带有时代标志的,它集中反应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其实“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现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一种珍贵补偿。因此“红色经典”不该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么如何是红色经典走出这个困境,留住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经典传承下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也让我们参与的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沂蒙精神的概念在我们心中进一步的充实,是的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爱党爱军,开阔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真是我们的那个时代大学生所要发扬和继承的,我们要把这一优良传统带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沂蒙,去追寻沂蒙的红色足迹,去探索和学习英雄们艰苦卓绝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