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2020-05-18 来源:易榕旅网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

一、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 (二)教学宗旨:

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

(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

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四、推荐文献

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

2、谢宇.奥迪斯٠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

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

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

(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 (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三、纵向研究设计

(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四、横向研究设计

(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五、个案研究设计

(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 (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

2

第二部分 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

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

本书目标

“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2、描述社会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设计类型。

3、讨论设计的内在原理,使学生与研究者有能力评估特定的设计策略,并根据手边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设计策略。

4、提供设计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及研究者能有效地调整设计来满足实际研究情况中各项问题的需要。

5、给学生及研究者提供一种评估各种设计策略优缺点的工具。 6、利用各种设计策略来突显各种分析已搜集的资料的主要技术,并对如何选择虽适合的分析方法提供一种认识。”(德沃斯2008:)

第一章 研究设计

问题的提出 研究设计 数据结论 1、研究设计的内容

1)描述和解释 2)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 3)研究设计

4)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

2、研究设计与因果关系

1)推论因果关系的准则 2)因果模式的类型 3)因果推论与比较的逻辑

3

4)研究设计的维度:六个核心要素 5)研究设计的范畴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

(一)描述和解释

1、描述性研究:发生了什么?

1)必要性:丰富了我们有关社会形态和本质的知识;提出竞争性的社会描述挑战人们的常识;细致的描述可以为解释性研究提供准备。

2)内容:人口普查、社会指标和经济信息 3)类型:具体描述与抽象描述

案例1:一个村庄的人口年龄变化、性别变化或者出生率变化。 案例2:男女不平等程度是增强还是减弱? 2、解释性研究:为什么会发生? 1)预测、相关和因果

1.1相关和因果:第三个变量导致 1.2预测和因果

“好的预测并非基于因果关系,准确预测的能力也不表示任何因果性”(德沃斯2008:2)

2)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和概率论

1.1因果决定论:变量X导致Y,并且X总是导致Y。

1.2规律表述的两个形式:“在某些条件下,规律才会起作用”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3因果概率论:一个既定因素的增加或减少了另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前提条件来改善概率性解释,即X是在这些条件下,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Y,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实现完全的或决定性的解释。人类行为既是有意愿的又是有缘由的: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两面性特征。人们构筑他们的社会世界,人们的行为具有创新性,但是这种自由和能动性总是受制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正因为行为不是完全决定性的,故我们无法实现决定性解释。然而,因为行为是受到限制的,故我们可以实现概率性的解释。我们可以

4

说一个给定的因素会增加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性,但结果没有必然性”(德沃斯2008:6)

(二) 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

1、理论建构 理论建构取向 经验层次

观察1 观察2 观察3 观察N 归纳推理 概念抽象层次

理论检验取向 概念抽象层次

理论 理论 演绎推理 经验层次

研究中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德沃斯2008:7)

2、理论检验 检验理论起始点 收集数据 构建理论起始点 研究过程原理(德沃斯2008:9)

分析数据 分析测量,抽样等 假设的推断 新理论 假设 理论 观察1 观察1 观察1 观察N (三)研究设计

5

“研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计划。工作计划会详述完成该科研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但工作计划也是依据研究设计产生的。研究设计的功能就是确保已获得的证据能使我们尽可能清晰地回答最初的问题。获取相关证据需要需要明确证据类型,这些证据会用来回答研究问题、检验理论、评估项目或准确地描述某些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设计研究时需要问:针对这个研究问题或理论,需要哪种类型的证据来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才是令人信服的?”(德沃斯2008:10)

1、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不等于研究方法:如何收集资料与研究设计原理无关。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设计类型 积累数据 的方法

问卷 问卷 问卷 问卷 访谈(结构或访谈(结构或访谈(结构或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 观察 观察 观察 观察 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无接触方式 无接触方式 无接触方式 研究设计和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德沃斯2008:11)

2、事实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 1)竞争性假设:排除还是接受 因果关系

替代性解释:孩子内在能力的选择

6 实验 个案研究 纵贯设计 截面设计 学校类型 学业成就 学校类型 孩子的能力 学业成就

替代性解释:家庭资源

替代性解释:教育价值观

学校类型

学校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因果和非因果解释(德沃斯2008:13) 父母的价值观 子女的教育价值观 学业成就 父母的资源 学校类型 家中学习设施 学业成就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在收集资料之前应该预测到数个具有竞争力的解释,以便收集到评估这些竞争性解释优点的信息。在学校和学业成就这一例子中,事先考虑可替代的看似合理的解释,可以促使我们去发现父母的经济资源、家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父母和孩子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孩子在入学之间的学习能力”(德沃斯2008:13)。

2)下结论时的谬误 逻辑结构1:

如果A是真的,那么B将随之发生。 我们观察到了B。 所以A是真的。 逻辑结构2:

如果A(或C,或D,或E),那么B。 我们观察到了B。

所以A(或C,或D,或E)是真的。

3)证据:证伪理论而非证实理论 4)理论证据的可修正本质 证伪逻辑结构

7

如果理论A是真的,那么B应该随之发生。 B没有发生。 所以A不是真的

“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单独的事实或观察不适合就拒绝了一个理论。因为我们拒绝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论,需要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样本、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进行多重证伪。” (德沃斯2008:15)

“原则上讲,任何一种研究设计都可以利用任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并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的资料。研究设计涉及的是一个研究的框架结构:是原理性的而非执行性的” (德沃斯2008:15)

“研究设计的主要角色被认为是尽可能减少从资料中做出错误的因果推论的概率。设计是一项逻辑工作,所承担的任务是确保收集到的资料能尽可能清晰地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在设计研究时,必须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确认回答问题所需资料的类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收集那些与特定理论或解释相一致的证据。研究应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结构化,即证据能够包容各种竞争性解释,以使我们可以确认哪种解释从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德沃斯2008:15-16)。

(四)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以青少年厌学为案例) 1)描述性研究问题:确定所描述问题的范围 1.1核心概念的范围是什么?概念界定 1.2描述的时间框架是什么?过去?现在? 1.3描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1.4描述的普遍性有多高? 1.5话题的什么方面引起你的兴趣? 1.6论题的抽象程度有多高? 1.7分析单位是什么? 2)解释性研究问题

1.1目的探求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8

1.2因变量,结果变量。 1.3自变量,解释变量。

1.4中介变量,介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1.5外部变量,第三变量。 3)因果模型与研究问题

1.1我想要解释的问题是什么?因变量 1.2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自变量 1.3我要探讨哪些原因。

1.4哪些可能的作用机制连接了假设的原因与结果?中介变量 4)特例式解释与通则式解释

1.1特例式解释:一个特定个案的全部解释。

1.2通则式解释:一组个案的部分解释,考察大量个案相对较少的因果因素。 2、建立可能的竞争性假设 1)理论的和实质的竞争性假设 1.1理论文献的积累:不同的理论视角 1.2有关同一主题的其它视角

1.3从业者、关键的知情者、政策制定者和倡导者 1.4本人的经验、预感和直觉

2)技术的或方法论的竞争性假设(戈登堡1992;转引自德沃斯2008:22-23) 1.1情境的需求特性

1.2短暂的个人特性:例如被访者的情绪,注意的范围和健康状况。

1.3情境因素:例如匿名,收集数据时是否有人在场,调查者与被访者的性别、年龄 1.4项目的取样:概念是否被很好地测量? 1.5样本的性质:根据样本能进行推论吗? 1.6工具的清晰度:问题是否清楚而没有歧义?

1.7资料收集方式:结果是资料收集方法的结果吗?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能发现其它不同的模式吗?

1.8工具使用的变动:出现在跨时间的追踪研究中。 1.9处理或分析的失误。 3、概念化与操作化

9

1)澄清概念: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

1.1名义定义:给出定义的类型,需要详细说明概念的意义,避免它过于抽象。包括三个方面的步骤,分别是获得定义的范围,确定一个定义和描述定义的维度。 概念 维度 次级维度

再次级维度 指标

将儿童幸福的概念维度化(德沃斯2008:24)

1.2操作定义:测量概念的观察方法。 4、研究设计的效果: 1)内部效度

1.1含义:研究设计架构能使我们根据结果得出清晰结论的程度。 1.2效果:研究设计架构排除替代性解释越多,内部效度就越高。 2)外部效度:某一研究结果能被推论至特定研究以外的程度。 5、测量工具的误差 1)测量误差的类型 1.1测量工具的效度

1.2校标效度:需要对已有的概念测量工具进行调整、简化或改进的情形。

10

幸福 经济 物质 社会 生理 心理 住所的安全 关系 歧视 同龄人 母子 父子 兄弟姐妹 祖孙 接触程度 冲突程度 亲密感觉 互相帮助 参与活动的种类 1.3内容效度:评估测量工具能否涵盖我们定义的概念的各个方面。 1.4建构效度:当测量工具符合理论预期时,我们测量出多好的结果。

1.5测量工具的信度:可信的测量工具在不同状态下重复使用它都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2)测量误差的形式

1.1随机误差:一种没有系统形式的误差,比如测量体重。 1.2重复误差:每个个案中都有的相同误差。

1.3相关误差:指当误差的数量和方向都随着被访者的其他特征系统地变化的情形。

二、研究设计与因果关系

“建立因果关系之所以如此困难,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真正„观察‟到一种现象致使另一种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即使某种事件总是发生在另一事件之后,我们也无法断言这是因为前一事件导致了后一事件的发生。因此,因果关系只能是由推论而非观察得来的”(德沃斯2008:30)。

(一)推论因果关系的准则

1、共变关系而非虚假关系 2、变量间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 1)时间顺序 2)因变量必须能改变 3)理论上的合理性

(二)因果模式的类型

1、直接因果与间接因果 1)简单间接因果关系

X Y Z 2)长链条的因果关系

X Z W V P Y

11

3)多重间接路径的因果关系

W V X Y P Q

2、三变量模型中的关系类型 1)直接因果关系 2)间接因果关系 3)虚假关系

4)同为直接和间接关系 5)同为直接、间接及虚假关系 3、辨明因果关系的步骤

1)假设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虚假关系 2)因果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 3)间接因果关系的潜在机制

(三)因果推论与比较的逻辑

“对于检验因果模型而言,比较的逻辑是根本性的。因此,在设计一个解释性研究中,核心要素就是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考框架。”(德沃斯2008:35)

1、组间比较

案例1:离婚导致孩子的情感问题。

1)自变量有两种类型的比较 案例1: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厌学。

2)自变量有两种类型以上的比较 3)不同自变量的联合影响

案例3: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的人收入并不相同。

2、不同时间点比较

1)单次前测与后测:离婚事件的影响。

12

2)多重前测与后测:两个以上时间点的测量

3、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理想的比较组在其他相关方面都应该是相同的。

“既然比较是一个优秀研究设计的核心,就必须确保比较是有意义的。组间那些非预期的、不知道的差异消除得越多,就越能降低误将虚假关系当作因果关系的风险,即越能消除替代性竞争解释”(德沃斯2008:38)

1)配对

1.1事前配对的标准:“配对比较的问题在于必须先辨认出配对组之间所有共同的变量。可以按那些已知会混淆结果的变量去配对,但仍可能存在许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因素”(德沃斯2008:38)

1.2事后配对:在所有资料收集完之后,将整个参与研究的个案进行配对。 2)随机分组

3)配对的区块设计:综合了随机分组和配对两种方法 4)统计控制:完成数据收集在数据分析阶段进行。

“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的缺点与配对法的缺点相似。我们仅能消除那些已知且具备资料的变量的影响量,但却无法消除那些未来或不具备资料的变量的影响量。由于总是不知道哪些因素被遗漏了,因此也就始终存在着以下风险:组间差异可能是那些被遗漏的因素所造成的”(德沃斯2008:40)。

4、干预和自变量 1)自变量的类型

1.1积极的干预,例如不同的授课方式。

1.2自然发生的干预,例如退休或在岗;上学或辍学。 1.3相对固定的属性,例如性别或种族。 2)干预的数量:单一干预与多重干预

(四)研究设计的维度:六个核心要素

1、设计中的组数 2、“前测”阶段数 3、“后测”阶段数 4、个案分派方式

13

5、干预的性质 6、干预的数量

14

(五)研究设计的范畴

研究设计类型 设计中的组数 实验设计 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前测阶段数 对结果变量进行前测 后测阶段数 对结果变量的后测 个案分派方式 干预的性质 干预的数量 一个干预或者多个干预 前测之前随机分派 一次干预 纵向设计 只有一个组 对结果变量的一次前测 对结果变量的一次后测 所有变量都接受一次处理 截面设计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 不存在随机分组 依赖自变量的既有变化 至少有一个自变量 个案设计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