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要点分析与研究
作者:俞华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2期
【摘 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化护理干预,干预性护理组开展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遵医服药行为;护理前后患者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结果:干预性护理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干预性护理组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患者;干预性护理;要点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是骨组织结构退变,脆性增加和密度降低的情况,可出现全身骨骼疾病和骨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和有效护理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1]。本研究分析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干预性护理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61.12±2.21)岁。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4-79岁,平均(61.13±2.2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无心肝肾肺等疾病,无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化护理干预,干预性护理组开展干预性护理。(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丰富钙质和蛋白质食物,如虾皮、牛奶、瘦肉、黄豆等,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的发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戒烟戒酒。(2)运动教育。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需保持良好的心情,多进行户外活动,并做好自我保护措施,避免剧烈运动,可可选择散步、慢跑和骑单车等运动方式。(3)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使其明确其属于退行性疾病,意识到营养支持和运动的重要性,并提高遵医行为。(4)出院教育。出院之前对患者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绍注意事项,如日常生活预防跌倒和,需在家庭中设置防滑垫,尤其是洗手间、楼梯等,并遵医服用维生素D、钙尔奇等,定期复查[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遵医服药行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了解程度和遵医行为越高);护理前后患者骨痛评分(0-10分,越低越好)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3](0-10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比较
干预性护理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2.2护理前后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干预性护理组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遵医服药行为相比较
干预性护理组对疾病的了解程度、遵医服药行为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干预性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可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出院教育等方面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以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减少骨折等意外的发生。干预性护理具有可行性,其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从可控因素出发对患者进行合理指导,可帮助其更好控制可控因素而降低疾病危害性[4-5]。 本研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化护理干预,干预性护理组开展干预性护理。结果显示,干预性护理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干预性护理组骨痛评分和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估问卷(OPAQ)评分优于对照组,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干预性护理在骨质疏松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疼痛,提高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路,张巧,时立新等.贵阳市4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1):97-101.
[2]区晓鸣,陈丽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3,(13):142-143.
[3]刘文,徐胜前,马喜喜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11):852-857.
[4]张红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818-3819.
[5]李志华,何雪梅,叶志鹏等.应用路径式健康教育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广州医药,2014,45(1):73-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