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推广政策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曾经有个更直白和限定性更强的名字:对外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初,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承担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教学任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在此一段时期内,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招生对象、出国师资的选拔等方面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当时我国招收的留学生,几乎清一色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公费生,是我们的“同志”和“兄弟”。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完全服务于外交和政治上的需要。其后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力量在背后的推动力逐渐显现出来,延续至今而使世界上再度兴起“汉语热”。由此,国家加大了汉语国际推广的进度,随即颁布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一、政策内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7号)精神,现就新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通知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意见和汉语国际推广当前形式及长远发展的要求,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国家汉办于2006年7月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工作。
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提
出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租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国际汉语教师、教材及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汉语言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能力。选择基地建设单位的依据是:一是具有带动和影响全局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申办单位意愿强烈,基础较好,特色鲜明;三、是通过国家财政扶持和本单位的努力。所建项目能在短期内明显见效。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的大局。
二、模型分析
由以上政策内容得知,该政策应该属于渐进模式,也就是稳步发展。因为政策当中要求选择基地建设单位的依据有明显的条件,而同时,根据这个政策新疆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比如2009年3月,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第一届理事会在新疆正式成立,实行国家汉办、自治区教育厅和相关学校共同管理的领导体制。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靳诺担任理事会名誉理事。
按照国家汉办“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辟出专用场地”的要求,自治区成立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教育厅外事处,中亚基地办公室和新疆汉办合署办公,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经过两年的建设,基地办公场地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教学、住宿场地已达5.6万平方米。一批高校还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此外,自治区还专门设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本级财政专项经费。自此,我个人认为一项政策的实施,自上而下实施下来,先有根基,才能谈得上枝繁叶茂,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颁布,到初步实施都是在稳步前进。 除了在机构和经费上保障外,为充分调动有关高校和地方的汉语国际教育资源,新疆采取创新举措,建立了一批自治区汉语国际推广高校基地和中小学基地,形
成齐抓共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局面。
近年来,中亚基地在做好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三个重点学校建设项目的同时,还带动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使学校的外事工作向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中亚基地积极筹建“中西亚区域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中亚经贸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中亚医学合作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汉语国际推广伊犁培训基地”等4个自治区汉语推广高校基地。同时,在有关地方中小学校筹建了一批自治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带动了新疆有关中心城市和沿边地州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为当地的对外开放、引资引智和经贸往来服务。
近年来,新疆继续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中小学生规模,一方面在境内“练兵”,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设立自治区“外国大学汉语中心”、“中小学汉语课堂”在境外“实战”,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汉办推动汉语进入周边各国大中小学校国民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战略。
三、结论与预案
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誉高责重、利国利民,是一项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为宗旨的高尚事业。
在中亚,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是一项稳边固边、加强了解和睦邻友好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新疆重点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充分发挥新疆地缘和民
族语言文化相通等诸多优势,重点建好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合作办好一批孔子学院,开发多语种对外汉语教材,“走出去”送教材、送教师、送教法,“请进来”招收大批中亚国家汉语留学生和奖学金生,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以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落户新疆为标志,以“构建一个格局、突出一批亮点、加强一个重点”为工作方针,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增强了我区乃至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力,提高了新疆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该政策的实行对象首先是国办教育,民办教育被放在了退而求其次的位置,使得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个别民办学校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然而,个别国办教育本身并不重视这个项目的推广,最后会形成个别国办教育被上级领导部门拖着走,赶着走,都不愿进门的局面,而民办教育却为了争抢一口粥,不得不在大队伍后面排长队的现象。这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但放眼未来,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实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并不会因为个别情况而停滞不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语言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传统上讲的普通的交际工具而已。在新的时代里,掌握一门第二语言,是合格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国际强势语言,对个人来说,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家而言,是国际交往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对民族来说,是这个民族进步和繁荣的一个根本保证。汉语正在逐步上升为新的国际强势语言,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可以这样说,对外汉语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和机遇,而这个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以往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 其意义应当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影响力。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表达我们的立场、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有效的手段,才能既充分实现语言-文化传播的潜在价值,又赢得广泛的理解,排除不必要的误读、疑虑或者诋毁?其直接目标应当
是使汉语成为重要的国际交往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教学能否从国外大学建制内的汉学或“中国问题研究”得到呼应,继而进入其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国际推广必然涉及汉语所承载的观念、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必然通向汉语所涵纳的符号整体。但是没有任何传统可以一成不变,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文化的互动与变革、如何才能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呈现汉语世界最独特的精神内涵?但是如何才能将普及型、应用型的语言传播与原有的研究型汉学相互结合?如何才能使汉语走向日常的国际交往?
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都将通向一种“汉语国际化”的崭新观念。简要地说,“汉语国际化”是通过破除文化偏执而建构有效的话语系统,是以“积极的文化安全观念”平衡世界的文化生态,是借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激活我们自身。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应用乃至被接受为国际间的交往媒介,其意义都远远超越了语言本身。它不仅可以标志世界性的“文化生态”,不仅可以度量“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互动和平衡,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国兴衰”的基本符号。较之军事强势和经济强势的影响周期,语言与文化强势的形成相对缓慢却更为持久。而西方的历史经验或可说明:一种语言与文化一旦借助“硬实力”建立起自己的影响,便在相当程度上延长着“硬实力”的影响周期;甚至可以在军事与经济的强势发生转移之后,反过来成为国家实力的主导性因素。
(刘丽丽供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