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与写作课程

2023-12-11 来源:易榕旅网


《阅读与写作》课程

第一章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 章节脉络;

二、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

第一个问题: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章节脉络

这一章主要探讨文章阅读的本质和功能,展示学术界几种主要的文章解读视角和方法,为学生能够多元化地解读文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第一节,主要阐述文章阅读的定位和功能。

文章阅读的理论定位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是对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密码的破译。

文章阅读的本质功能是信息解码、文化浸润、心灵沟通。它特别强调了文章阅读作为信息传播的文化功能。

以下各节,就是从不同的视角来介绍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介绍文体论解读。

文体论阅读的特点是,信息解码的预设和导向。

具体方法是,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它侧重于文体的结构因素。

第三节,介绍社会学与文化学解读。

社会学阅读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但有时会忽略其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体现时代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社会性,挖掘思想性。它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

文化学阅读提供透视文章的一种新方法和新角度。

主要方法是,通过文章中文字语言、习俗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分析,显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它侧重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

第四节,语义学与接受美学解读。

语义学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通过语义分析把握作品意义,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主要方法是强调从字、词、句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注重于从文本外在的字词句章,去开掘其深层的主题内涵。

接受美学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主要方法是,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词语内涵的再理解,人物情节的形象化,主题意义的新创造,与隐含读者的结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注重于文本意义再创造的一种解读方法。

第五节,电脑文本解读。

电脑网络阅读的特征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表达的多感觉通道,超文本的开放性,文本形态的流动性,文本传播的瞬间性,阅读的互动性。

主要方法为,非线性顺序的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的文本意义开掘,超文本的意义辐射,特定主题的定向检索。这是一种运用崭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

第二个问题:关于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1.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与“淡化文体”

文体论阅读就是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打个比方,如果没有一张迷宫的指路图,我们就会在其中瞎摸、乱闯,甚至陷入其中无法出去。如果有了指路图,就会迅速地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到一栋高层建筑,如果没有明确的办公室分布指示图,我们要寻找特定的办公室就会费时费力、上下奔波。相反,有了明确的布局标示,我们就能迅捷地直奔目的地。

古人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 就是说只有大致地确定阅读对象的文体性质,我们才能评价这篇文章的优劣和高下,否则,这种评价和批评,就会没有标准和参照系。就一

篇特定的文本而言,我们根据什么来对它进行艺术评价呢?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它们的规范那就大相径庭了。没有文体意识的阅读,就像30年代的文体论家施畸所说,是没有轨道的火车,失去缰绳的骏马,浮于文本的表面。

西方学者也认为,体裁概念对阅读具有先导作用,体裁概念提供了阅读的标准或期望。标明作品体裁的词把阅读纳入规划,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使我们能按照艺术的规律来阅读,并允许错综复杂的现象出现。这与我们古人的认识可以说同出一辙。

文体模式提供了阅读的方向和维度,具体的文本内容又常常反过来修整文体模式的缺陷,从而使文体模式不断地逼近文本世界的真实面貌,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没有自觉文体意识的阅读,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以及高考作文强调“文体淡化”,有人认为应该不讲文体,取消文体。实际上这是语文学习上的一种认识误区。如果文体意识的不断淡化,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不堪设想。高考作文提出“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给学生在表达某一特定内容时,有选择不同文体形式的自由和广阔余地。没有文体规范的阅读和写作,是不存在的。在语文学习的低年级阶段,不过多地讲解一些文体的抽象概念,是为了防止文体的规范束缚学生的自由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但是,语文教师在讲解具体的语文课文时,应该通过具体形象的文章,来自觉地渗透文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地文体意识。

2.社会学解读的时代色彩及其局限性

社会学阅读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它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主要方法是体现时代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社会性,挖掘思想性。社会学的观点,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超越个人看整个社会以及组成社会的群体;二是着重于个人的行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试图了解社会因素是如何通过人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我们过去的语文课文,比较注重于文章作者和写作的历史背景,注重于文章当下状态的现实意义,就是一种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它比较适合于讲解思想性、政治性比较强的文章。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学语文课文,有利于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显示时代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于一些政治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而言,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他的解读方法在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拿来主义》、夏衍的《包身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等,就比较适合运用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来进行阅读。

但这种解读方法有时会忽略文章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因为文章的社会性、政治性和现实性,是强调的当下状态的意义,或者换一说法是注重当代性。而文章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却是超越时代的,往往具有永久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因此,为了完整地解读一篇文章的内在意义,常常需要多种解读方法的互补和并用。

3.文化学解读的超时代性

文化学的解读是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文化通常是指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文化提供了一系列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则。文化包括着这个文化内在心灵世界的意识形态、知识智慧、价值意义和精神情操。文化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方式以及任何有形事物背后潜藏的人的思想观念、理

想愿望、审美情趣、情感格调、哲学意识等等。一个人工艺术制品,一件考古器皿,一座建筑物,一个别具风格的园林,都凝聚着人们的艺术精神和价值观念。

我们在运用文化学解读方法来阅读文章时,就应该通过具体、形象的人物、事件,实在的有形事物,去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开掘其传统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底蕴和精神,是贯通历史的,是至今还在起作用的东西。文化学的解读是连接文章和现实的桥梁和中介,可以加强传统文章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语文课本的深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可以说渗透于每一篇课文的一字一句,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它是语文课本的灵魂和民族烙印。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课本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具有特定的文化教育功能。

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字《祖财阮屐》: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祖士少擅长理财,阮遥集喜好做鞋,他们各自经营了相当的时间。同样是一种职业,但无法判断他们的高下得失。有人去拜见祖士少,正好看见他在料理钱财。客人进来以后,祖士少还来不及完全遮盖起来,余两小角在背后,于是侧身来屏挡,脸色显得有点慌张。有人去见阮遥集,正见他自己在吹火融蜡,涂于屐上。阮遥集因而叹息说:“不知一生能够做几双鞋?” 其神色自然闲畅。于是他们两人的胜负有了结论。这当然是阮遥集技胜一筹。这篇文章的深层意义具有现代性。它引起人们深刻思考的是,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和高下呢?我们不应该只看他从事什么职业,而应该注重于他对待自己工

作的态度、方法和和敬业精神。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接近于这种思想。

4.语义学的解读要依据字、词、句的语言媒介

语义学的解读就是要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从而去挖掘文章的深层思想涵义。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途径,是文本意义的承载体。紧扣文本的字句进行释读,能够充分逼近文本作者的原意,从而获取文本固有的潜在历史信息。

过去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离开原文,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发挥,远离文本作者的原意,无法触及到文本固有的潜在历史信息。语义学的解读就是要强调文章的解读要有客观根据。

如冰心的散文《我梦中的小翠鸟》:写作者清晨做了一个永不忘怀的梦,作者写道:

“我仿佛是坐在一辆飞驰着的车里,这车不知道是火车?是大面包车?还是小轿车?但这些车的坐垫和四壁都是深红色的。我伸着左掌,掌上立着一只极其纤小的翠鸟。这只小翠乌绿得夺目,绿得醉人!它在我掌上清脆地吟唱着极其动听的调子。那高亢的歌声和它纤小的身躯,毫不相衬。”

作者醒后,眼中还闪烁着那不可逼视、翠绿的光,耳边还缭绕着那动人的吟唱。

文中“一辆飞驰着的车”,而且“坐垫和四壁都是深红色的”。这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飞驰着的车”是否暗指时代的或人生的时间列车呢?“深红色”可否理解为时间向度的一种暗示性定位?小翠鸟则是散文的主体意象。它“极其纤小”,“绿得夺目,绿得醉人”,

而且闪烁着“不可逼视、翠绿的光”,“清脆地吟唱着极其动听的调子”,歌声还如此“高亢”。一个弱小的生命,竟是如此地充满着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美好的歌声,增添一个动听的乐章。这完全是作者自身现状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极其纤小”,说明小翠鸟生命的力度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相比是十分微弱和有限的。“绿得夺目,绿得醉人”,可见生机盎然,生命的活力四处外溢,甚至使其他的生命都“夺目”、“醉人”。它还闪烁着“不可逼视、翠绿的光”,小翠鸟仍然充满斗志,精神激昂,屹立于世界面前。小翠鸟以自己创造的美,为世界增添美丽的色彩和音符。而且,它所创造的美妙“歌声”与那纤小的身体具有如此大的反差。小翠鸟的象征主体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是作者自身,是作者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作者之所以觉得这个梦“神奇”,还要“永远铭刻”心中,是因为小翠鸟这个意象引起了作者心灵的共鸣,它们是那样息息相通。结尾作者留下了余韵,是什么使作者做了这样翠绿的梦?我们可以说是作者一生献身文学事业的不凡经历,是这个翠绿梦的现实基础。这个梦也可以说是作者对文学事业毕生追求的艺术的象征和写照。这些解读,都是根据文中的词句推断出来的,决不是没有根据的想象。

5.接受美学解读要发挥读者主体的艺术创造性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读者及其具体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中心地位。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还是作家,因为批评、鉴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生产。文学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读者所作出的种种不同解释。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之中。

读者的解读也不能完全离开文本、超越文本。

德国伊索尔在《阅读过程的现象学研究》中认为:

“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东西给我们以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

文本就像一个“内核”,指示着读者。要发现文本的审美特征,读者就必须遵循文本构成过程的审美感觉、形式特征等规律,来逐步完成。

文学作品常常为读者的阅读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着作品艺术价值的创造。就拿曹雪芹的《红楼梦》来说,小说文本提供的都是抽象的文字符号,那么读者阅读以后所获得的具体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这是读者根据文字符号的线索想象出来的,是读者的艺术创作,填补了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这往往是读者自己未能自觉意识到的。因此,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的就是接受美学的思想。

6.电脑文本解读所体现的新观念、新思想

非线性顺序的个性化阅读和特定主题的定向检索,所体现的网络思维方式。它指在采用新的书写媒体和网络来进行信息传递的情况下,人们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思维框架。电子文本利用“查找”或“定位”功能,可以超越时空顺序瞬间到达具体目标。传统文本属于线性叙事,事件的发展顺序都是精心安排的,就是有插叙、倒叙、补叙等,其叙事流程也不可更改。由于电脑超文本的链接功能,读者能随意地从电子文本的一点跳到另一点,从而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神圣规律。

多感觉通道的文本意义开掘所体现的多媒体认知模式。电脑的多媒体手段,消解了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界线。它意味着人们可同时使用几种感觉,而且可以根据读者需要自由

选择感知方式。它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多媒体包括文字媒体、声音媒体(包括音乐、语音)、图象媒体(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人们能够从多种感觉通道去感知关于同一作品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加形象、完整、深刻、系统的认识。

超文本的意义拓展和辐射所体现的文本结构的开放性。传统文本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另一部作品的信息纳入到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从而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系统。尽管我们需要的文本存储在世界各地的电脑终端,但只要建立了链接,调用另外电脑中的文本信息就易如反掌。

除此之外,网络中心的消解和电脑终端的边缘化;网络信息的流动性,使电脑文本的表现形态处于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性对话,等等,将对阅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思考与练习的解答要领

这一章的“思考与练习”,主要还是论述题型。还要强调导论录音中所说的话,即我们在思考与练习的时候,不要侧重于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而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去进行独特的阐释。不要从书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问题的解答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尽量摆脱那种陈旧的、平庸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要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

另外,这一章的第五节“电脑文本阅读”,属于泛读了解的内容,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不一,这章的内容不能强求一律。因此,8、9两道思考与练习题,由

学生自由处理。它应该排除在考试的范围之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