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沂水春风

2020-12-03 来源:易榕旅网
 沂水春风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 公西华志在学习祭祀、外交等礼仪。 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孔子的治国理想。

三、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部分的内容是孔子问志。 提问:

1、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环境。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问:子路的“志”是什么?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 探究:治理国家,子路为何要强调“有勇”“知方”?

要点:“有勇”可以抵御外患。“方”者,道义也。这同孔子主张的“为国以礼”是一致的,因为这“方”包含在“礼”之中。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部分内容是冉有谈志。 问:冉有的“志”是什么?

要点: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问:从冉有的回答来说,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怎样? 要点:谦逊。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这部分内容是公西华谈志。

问:从公西华的回答来看,他的性格怎样?

要点:谦退好学。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部分内容是曾皙谈志。 问:曾皙回答问题前的表现怎样?

要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串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才站起来。你能想像这是个怎样的人吗?

要点:悠闲自得,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淡泊,潇洒等。 问:曾皙的“志”是什么?

要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探究:对于曾皙的“志”有不同的理解。 要点:

第一种: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归隐之说)

第二种:有人认为曾皙所说的是祭祀时的情景,如王充《论衡•明雩篇》:曾皙所描述的乃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之时,要有仪式,要有颂歌,要有酒食等祭 品。

第三种:于丹认为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礼乐交融的奇幻世界 。 第四种:有人认为曾皙的话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第五种: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是一种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曾皙的话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治国的根本。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部分内容是孔子评志。 问:孔子为何笑子路呢?

要点:孔子认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孔子是一位有着宏伟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子路的治国理想未尝不是他心中所勾勒的理想蓝图,所以他的笑意里有赞许之情。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利用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便成了空中楼阁。后来他周游列国,也四处碰壁,无人赏识。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感慨子路的激情,遗憾无奈的时局。

问:前三子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国家大事,惟独曾皙讲的是玩和乐,境界看起来渺小得多,然而孔子听了以后很赞同,这是为什么?(课后练习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 要点:

其实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孔子内心理想的折射,正寄寓了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据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希望能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盛世清明的世界。因此曾皙的志向虽不言政事,却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问:曾皙的一番话语对于孔子而言,恰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

要点:孔子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面对春秋乱世,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课后练习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要点:

1、人物神情风貌:(1)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方知也。”(2)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方知也”比较)(3)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4)曾皙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询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皙),“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

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 另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子路与曾皙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成语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答案: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例2: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⑴、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⑵、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答案:

(1)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 (2)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五、背诵句子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是的“志”是什么?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1.曾点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得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2.曾皙主张恬退避世,暗合了孔子当时欲隐居出世的心态;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斯指仕进之道)之未能信也。”子说(说,同“悦”)。——《论语•公冶长》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曾点志趣高远,胸襟悠然,较之另三个弟子驰心务政已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4.孔子不从政而行文教,为政只能治一世之昌,而文教则能德泽千秋,奠万世之基。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2、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3、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4、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

“率尔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谦虚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谦退

“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曾点:从容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异乎三人之撰”。 孔子:长者风范,闲暇心情

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何伤乎”,“夫子喟然叹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