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打大麦 》课后反思 地方童谣以其稚朴、趣味的内容,朗朗上口的节奏,简单易玩的游戏规则,让每一个人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因此,孩子们从小就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童谣,以其稚朴、趣味的内容,朗朗上口的节奏,简单易玩的游戏规则,让每一个人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如:“丢手绢”“摇啊摇”“蹲蹲孵小鸡”等等,操场上、教室内常常会看到孩子们两两相伴,或三五成群,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唱童谣、玩童谣的快乐。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学习的愿望,促进认读、语言、交往、合作等能力的发展,我追随孩子的生活和兴趣,尝试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适合开展认读的地方童谣作为教材融进主题课程中,与各个领域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方言童谣《打大麦》就是这一理念下所设计的活动。 这一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将原来的童谣进行了删减处理,以学习方言童谣为重点,以两人合作协调拍击为难点,目标的定位也较适合,易被小班幼儿所接受。在整个过程中,从会说的童谣入手,成功唤醒幼儿已有经验,自然引出新童谣《打大麦》,通过一系列形象,有效的教学手段,如:看录像、图谱呈现、配乐器演奏等,在看看、说说、玩玩中体现了张弛有度、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层层推进、逐步提升。尤其是难点的解决巧妙而自然,利用箩、麦的标记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左右手协调地拍击,促进了目标的达成,不仅与主题紧密联系,也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给人以生动灵活的感觉。 本次活动的不仅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更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亲密无间、积极互动的师幼、幼幼关系上。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快乐的游戏情境,并始终以幼儿的玩伴参与,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引导幼儿通过自主观察、集体讨论、游戏体验等途径,建构自己的经验感受,提升了对民间童谣的兴趣。同时,教师还不断提供幼儿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幼儿进一步获得情感满足和认知需要,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从而成就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贴近幼儿生活的乡土教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幼儿园教育向生活教育回归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大自然是活教材”理念的最好阐述。本次活动通过学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打大麦》,别具村野风味,自然纯朴,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中间蕴含的浓郁地方特色,体验唱童谣、玩童谣的乐趣,萌发出爱家乡、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