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四时田园杂兴)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乐趣》中的第二主课。本课是一篇古诗,讲的是描写农村 自然景色和一般生活的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劳动者。古诗内容鼓励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懂得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需要劳动,人人爱劳动。设计理念:整首古诗争取在一课时里完成。学生在各种情景下,利用已掌握的文字学习工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说写结合,仿编、续编或创编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小片断,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
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认同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参与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12-14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经历和劳动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帮助家人做家务等;
4.学生已有较好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能借助事先查到的资料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能根据提示仿、或创编古诗,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理解的主词组或诗句(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采用以前掌握的拆字理解法进行理解(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什么是梅?)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如:“过了几天”、“自己去游吧”)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诗题
折题
课件
“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
手动
范成大是古代杰出诗人
3′
自制
古诗范读
有感情地读
课件
再现古诗意境
创设情境
手动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
5′
自制
指导朗读
情感
课件
课文插图和需指导朗读的句子
引导
手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
自制
拓展阅读
理解掌握
课件
资料中的古诗
拓展知识面
手动
再次认识范成大以反映
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诗。
6′
自制
复习
强化理解
课件
整首诗所有的知识点
巩固知识
手动
理清课文思路,会复述
6′
自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附课件)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附课件)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2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4、复习巩固附:课件
八、总结与评价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够在熟诵诗句的基础上,能在脑子里重现古诗意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见下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具体内容
评价方式
知
识
与
技
能
1.诗句
a.读音准确,无不认识的字;
b.读音准确,吟诵时感情丰富;
c.连词准确,吟诵时能准确连接词语,不读破词;
d.词句通顺,能够根据韵律读句;
e.能够利用查找到的资料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d.四颗星
e.五颗星
2.课文
a.能够朗读古诗,无不认识的字;朗读时富有韵律性;
b.能够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背诵课文。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3.写作
a.能够仿写古诗,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学写诗,不要求押韵;
b.修改写好地诗;
c.能够写出诗句包含的意境。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a.能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
b.能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思考;
c.围绕问题,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向老师或同学表达;
d.围绕问题,能够积极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a.一颗星
b.两颗星
c.三颗星
d.四颗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内化与外化
a.能够给家长讲述自己劳动本领的一件事情;
b.自己再尝试学会一项本领。
a.三颗星
b.四颗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