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溪中心小学 殷炳荣 转贴自:麦溪中心小学 殷炳荣 点击数:107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作者(来源):麦溪中心小学殷炳荣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孙友田感谢“月光启蒙”,我也同样感谢我校的徐成方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月光启蒙》示范课。
徐老师的课上得棒,孩子们的表现也突出,在课堂上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的投入,看到了他们默契的交流,聆听学生那精彩的发言、朗读,教师那充满激情的导入、旁白。让我享受着教学的过程,体验着欣赏优美课堂的幸福。
简而言之,这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1.平等“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解决难点。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徐老师更是当好了“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老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合理“评价”。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徐老师在评价上做得就极为巧妙,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学生从评价中获取收益,得到提升。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徐老师是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意韵。不仅如此,徐老师还引领学生唱起了歌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有效地领悟歌谣的内涵及母亲的聪慧奠定了坚实基础。
3.巧用“媒体”。当学生感受到作者小时侯由于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启示,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诗人后,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了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而且满头白发、满脸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皱纹的形象,再加上教师一些动情的旁白:当年,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给我唱童谣、说谜语,而现在,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上,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甚至不知道我是谁。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时,课堂上异常安静,可同学们的内心却很不平静,直至能听到啜泣声。显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感染,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