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023-11-21 来源:易榕旅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4.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掌握了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2)方法归纳

  本课初步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它。

  (三)布置作业

  1.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常把金属棒的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从而判断各部分运转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一次性纸杯制作“土电话”。

  (四)板书设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