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规培养中自由和规则的平衡
作者:陈美琴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03期
幼儿常规培养的目的是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何让幼儿既活泼快乐又能遵守一定的常规,达到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平衡?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指导下,我园尝试了几方面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习得常规;其次是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发展中巩固常规;最后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趣味中培养常规。
常规,指的是幼儿园教学与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它把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怎样做。但是,如何将这些人为制定的规则和孩子追求自由、活泼好动的天性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在追求的“活而不乱”的境界呢?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习得常规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等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幼儿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习得常规,从而逐渐形成习惯。因此,在建立常规时,不要把常规看成是教师对幼儿的一种要求,甚至是“权威”。比如,有的教师经常使用“不能乱扔东西”、“不许大声说话”等表达规矩的话语。大量的“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话语,将常规变成了限制,不仅让本来对幼儿行为具有指引作用的常规失去了价值,而且使幼儿因活动缺乏目标而显得无所适从,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挫败。 因此,常规教育应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为前提,引导幼儿自己管理自己,学会根据内在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对幼儿来说,只有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常规才是他们认可和合理的。比如,饭前便后洗手的常规可以这样引导:在幼儿上完厕所后,老师可以提醒他们打开水龙头,观察里面有什么流出来。幼儿本来就对水感兴趣,看到有水流出来,自然十分开心,主动会去洗手了。这时,教师可适时让幼儿边洗手边教他们念儿歌:“袖子撩起来,涂点洗手液,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换只手背搓一搓,手指缝缝搓一搓,大拇指转一转,手指绕绕手掌心,手腕洗一洗,打开水龙头,小手洗干净。”这样,幼儿不仅在主动体验中习得洗手的常规,而且还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再比如在户外分散活动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快跑、追逐现象,当有人因此而摔倒时,教师可马上请这个孩子告诉大家摔痛了是什么感觉,然后请孩子们共同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避免碰撞和摔跤,不知不觉之中,户外活动的一些良好常规就在孩子们的自身体验和讨论之中建立了:会选择空的地方玩,不猛跑、猛停,学会躲闪,防止和同伴碰撞。
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发展中巩固常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年龄的差异以及由年龄差异带来的心理差异,所以,小班、中班和大班的教育要求必定有所不同。制定的规则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分布训练到综合独立完成。比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能力时,要着眼于“教”。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小班上学期的基本规则是:能够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要求相应提高:在教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自己扣纽扣,能将衣服放整齐。一开始,幼儿很可能做不到这些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为幼儿提供巩固常规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图省事,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因为规矩习得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只有在主动认知、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将规则内化为一种自控行为。如果幼儿只明白常规,没有进一步获得正反两方面的体验,常规对幼儿来说没有意义。到了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幼儿,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
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趣味中培养常规
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材料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比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些孩子喜欢和同伴讲话,有些喜欢东张西望,不能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采用多种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全程参与到活动中来,没有机会“开小差”。当孩子们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去时,教师对孩子的“控制”就变成隐形的了。孩子们活了起来,但仍然是在教师设计的情境范围之内有规则地活动,这时就会出现“活而不乱”的理想情形了。
另外,常规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习惯的形成,当幼儿形成了一定的常规习惯,他的行为就自然而然挂在“档位”上了。为了使常规形成更自然、更有趣,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学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当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之间,是最容易出现混乱的时候。孩子们需要整理玩具、排队、洗手、喝水、上厕所,有一连串的事情要做。如何避免乱哄哄的“一窝蜂”现象呢?我园很多老师借用“信号”来提醒和管理幼儿,非常有效。最常用的是用不同音乐标示着不同的时间,让幼儿明白什么音乐是游戏结束了,什么音乐是准备点心了,只要孩子们在音乐和一定的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一旦听到相同的声音,出于条件反射,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同样的事了。有的教师还会在不同的区域贴上不同的标志,如图书区,有“轻拿轻放”的标志;棋类区,有“积极动脑”的标志。为了让幼儿明白这些标志的意义,最好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制定,当他们理解了常规的意义,再加上老师善意的提醒,久而久之常规就会内化成他们的习惯,遵守起来就更容易了。
由此可见,在幼儿常规培养中要达到自由和规则的平衡,教师的责任是教孩子按照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来行动,以尊重幼儿为前提,采用多种方法建立常规,就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