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空间”中
——建筑设计心理学
张朝
河北拓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 050051
摘要:建筑设计心理学是建筑设计以人为本重要体现,本文主要阐述以人的心理需要进行建筑设计。突出人是我们最终的服务对象。
本文通过对心理需要层次论、气泡学原理、造型元素及其心理影响、好奇心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的论述进行建筑设计心理学分层论述。阐明人是生活在我们创造的环境中。
其中心理需要层次大体上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气泡学原理概括了4种人际距离即密切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好奇心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以布局的不规则、材料数目的增多、成分多样性、新奇之物方面来体现的。材料选择及其心理感受主要有空间形式及其心理感受、色彩选择及其心理感受、材料选择及其心理感受。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感受、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据考古研究,我国殷商甲骨文就有“中商”、“东土”、“南土”、“西土”、“北图”、之
说,可见当时殷人是以字我本土为“中土”,然后再确定东、南、西、北诸方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思想,充分显示出人对自我力量的崇信,象征
着人的尊严,正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由于人们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所以“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向·宝命全形》)“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可见古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也无疑是我们这个空间的主体,这个空间的一切活动也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围绕着人类为人类服务着。包括:太阳、地球„„
我们,一个服务于人的建筑环境营造着,也在不停的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而人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空间?或者什么样的空间更合理?
一、
心理需要层次论
人的心理需要层次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ham H.Maslom)提出的,它把人的需要大体上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一次发展,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便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较低一级的需求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求才能起有时作用。
人的生理需要包括空气、水、食物、住所和睡眠等。这些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倘若这些需要,还未能得到满足,人就会把所有的其他需求都延迟考虑。在建筑设计中,也应该把满足人类的这种基本生理需要放在首位,否则,任何追求形式美感的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人的生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和体现出对安全需要的关心。就安全而言,首先是遮风挡雨和防盗防火等安全问题,然后就是个人独处和个人空间的需要,也就是指:当人们希望与别人相处或希望个人独处时,环境能为它提供选择的自由。因此,在进行空间组织与空间限定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这种要求。当人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处于过渡的“拥挤”和“不安”的情景之中,人的心理也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造成精神上的负重与紧张,严重者可以导致疾病。建筑大师密斯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虽然充分体现了先导派建筑的设计理念,也满足了人对住宅的基本生理需要,能抵御自然界的骚扰,但由于它难以隔离视线,忽视了使用者对住宅的基本生理需求,世人在其中揣揣不安之感,最终使之成为不成功的住宅。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和动物都需要低层次需求。在满足上述两种要求的基础上,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高级动物,还有更高级的需求,即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
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种对社交的需要。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追求与他
人建立友情,在自己的团体中求得一席之地。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营造供人流、供人交往的环境氛围是建筑师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人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重和来自它人的尊重两类。自重包括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它人的尊重则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等。人的发展则包括求真、求善、求美、追求个人风格、追求个人自我满足等。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人的这些需求,如今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得一项重要的内容。建筑师在与业主的交流中,就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信息,通过设计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实现业主的心理需要。 二、气泡理论
心理学家萨默(R.Sommer)曾提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见的空间范围,他随身体移动而移动,任何对这个范围的侵犯与干扰都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
为了度量这一个空间的范围,心理学家做了许多实验,结果证明这是一个以人体为中心发散的“气泡”(bubble),而且这一“气泡”前部较大,后部次之,两侧最小。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被侵犯者会下意识得出保护性反应,如表情、手势和身姿等。由于“气泡”的存在,人们在相互交往与活动时,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与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感受、行为反应等产生密切的关系。霍尔(E.Hall)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概括了4种人际距离。
1、密切距离
在0-15cm时,常称为接近相密切距离,亦就是爱抚、格斗、耳语、安危、保护的距离。这是嗅觉和放射热的感觉是敏锐的,但其他感觉器官基本上不发挥作用。
在15-45cm时,常成为远方相密切距离,可以是和对方握手或接触对方的距离。 密切距离一般认为是表示爱情的距离或者说仅仅是特定关系的人才能使用的空间。当然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内,不相识的人也被聚集到这一空间中,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感到不快和不自在,处于忍受状态之中。
2、个体距离
在45-75cm时,常称为接近相个体距离,是可以用自己的手足他人挑衅的距离。 在75-120cm时,常称为远方相个体距离,是可以亲切交谈、清楚地看对方的细小表情的距离。
个体距离常适合于关系密切的友人或亲友,但有时也适合于工作场所,如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距离亦常在这一范围内。
3、社交距离
在1.2m-2.1m时,常称为接近相社交距离,在这个距离内,可以不办理个人事情。同事们在一起工作或社会交往时,通常亦是这个距离内进行的。
在2.1m-3.6m时,常称为远方相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内,人们常常相互隔离、遮挡,即使在别人的面前继续工作,也不致感到没有礼貌。
3、公众距离
在3.6m-7.5m时,常称为接近相公众距离,敏捷的人在3.6m左右受到威胁时,就能采取逃跑或防范行为。
在7.5m以上时,常称为远方相公众距离,很远公共活动都在这一距离内进行。如果达到这样的距离而用普通的声音说话时,个别细致的语言差别就难以识别,对面部表情的细致变化也难以识别,所以,人们在讲演或演说时,或扯开嗓子喊,或缓慢而清晰的说,而且还常常运用姿势来表达,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合公众距离内的听众而采用的方式。
霍尔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建筑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建筑设计师的空间划分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三、好奇心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好奇动机。好奇心理具
有普遍性,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对于建筑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别出心裁,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必然加深了人们对该室内环境的印象,使之回味无穷。对于商业建筑来说,还有利于吸引新老顾客,同时,由于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可导致人们在室内行进和停留时间的延长,这就有利于出现业主所希望发生的诸如选物、购物等行为。那么,究竟哪些因素较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里呢?著名心理学家柏立纳(Berlyne)通过大量实验及分析指出:布局的不规则、材料数目的增多、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新奇之物等五个因素比较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1、布局的不规则
显然,规则的布局能够使人一目了然,不需花很大的力气就能够了解它的全局的情况,也就难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于是设计者就试图用不规则的布局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例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就是运用了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手法。教堂的平面由许多其奇形怪状的弧形墙体围合而成,南面的那道墙也不垂直于地面,略
作倾斜状,各墙面上“杂乱”地开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毫不规律”的窗洞。整栋建筑的室内外可以说是极端的不规则。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室内的承重墙、柱子和天花板等都是按结构原则由规则地布置的,不可任意变更。所以,上述这种不规则的布局虽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但毕竟代价太大,难以推广。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用对结构没有影响的物体(如柜台、绿化、家具、织物„„)来进行不规则的布局,以打破结构构件地规则布局,造成活泼感。如国外某珠宝店,就是在矩形室内空间中,通过悬吊在半空中的“S”型珠宝陈列台和相应的“S”形装饰构件,打破了室内的规则感,是室内空间舒展而有新意,吸引了大量顾客前来观赏和选购,提高了营业额,如果该店也采用普通的柜台布置,恐怕就难以吸引如此多的顾客了。
2、材料数目的增多
这里的材料数目并不仅指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数目,而且也指事物本身的数目和事
物重复出现的次数。当事物的数目不多或出现的次数不多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一晃而过,正如古人所云“高树靡阴,独木不林”。只有事物的数量反复出现,才容易被人注意和引起好奇心。例如:国外某商店中得购鞋部分所处位置不够显眼,设计者为突出这一部分,就在顶棚和货架等部分采用了不规则的处理手法,但考虑到人们一般不会把视线移向天棚,货架也容易被其他顾客挡住,于是在地面上进行了处理。运用大量黑白相间的小方格网,再不破坏整个内部空间完整的情况下,突出了这部分铺地,使人们的视线一接触到这部分,就马上会被反复交替出现的黑白小方格所吸引,产生一种好奇心,于是就会想到那里去看个究竟,鞋柜生意自然也就好了。试想如果也采用普遍的大方格网来划分地面,恐怕就无此效果了。
3、 成分的多样性
这里的“成分多样性”是指性状或形体的多样性。按照上述理解,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门口厅内夹层的处理,就是通过运用圆形、环形、三角形、矩形等多种几何形交接与穿插而形成极富变化的空间,使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又如:圣.索菲亚教堂的平面虽然变化不多,但在空间的高度上却富有变化,形成很多不同体形的空间。当参观者进入门廊逐渐往里走的时候,就能体会到空间的变化,引起浓厚的兴趣,很快就被吸引进去了。至于中国的古典园林,更深谙此道,一会儿是高耸狭窄的空间,一会儿是舒展宽敞的空间,巧妙的利用室内空间性状的不断变化,使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始终处于好奇心理的状态。
4、新奇之物
在建筑设计中,常常有三种表现手法。
第一种手法是室内环境的整个空间造型或空间效果与众不同,有些设计师常常故意模仿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国外有的餐厅就常常故意布置成山洞和海底世界的模样,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如空间就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曲线河曲面;整个室内环境给人一种充满神秘、有神、心气、动荡的气氛。当然,这种手法一般造价太大,施工又不方便,只可偶尔采用。
第二种手法则是把一些平常东西的尺寸放大或缩小,给人一种变形奇怪的感受,使人觉得新鲜好奇,鼓励人们去探寻究竟。例如某青少年服饰店,就是运用了一副夸大了的垒球手套,其变形的尺寸给人一种刺激,使人觉得好奇,从而增加了商店的吸引力。
第三种手法是运用一些形状比较奇特新颖的雕塑或饰品,甚至使用一些新型的物质设施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四、造型元素及其心理影响
如何组织造型元素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造型元素的选择及处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
1、空间形式及其心理感受
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是由诸多因素影响决定的,其中,既涉及使用功能、结构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也涉及业主要求和个人喜好等方面的因素,但如何塑造特定的空间气氛和使用人获得特定的心理感受,则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室内空间的形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较为典型的可归纳为正向空间、斜向空间、曲面空间和自由空间这几类。他们各自能给以相应的心理感受,建筑师可以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选择,在结合相应的界面处理、色彩设计和材料选择,强化其空间感受。
2、色彩选择及其心理感受
色彩学的研究表明:色彩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色彩的冷暖感、前趋感、后退感、轻重感、软硬感以及色彩的联想作用和象征意义等都是其心理功能的表现。
3、材料选择及其心理感受
选择材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材料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因素,如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安全性、质感、观赏距离等,但是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感受选择材料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国外有些学者曾进行过有关材料人类密切程度的专题研究。在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
上,得出了材料与人类密切程度的次序:棉、木、竹——土、陶器、瓷器——石材——铁、玻璃、水泥——塑料制品、石油产品„„。
专家们认为:棉、木、竹本身就是生物材料,它们与人体有着相似的生物特征,因而与人的关系最贴近、最密切。人与土亦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人的食物来源于土,人的最后归宿亦离不开土,因此,土包括土经火烧之后制成的陶器、瓷器,与人的关系亦很密切。石材也具有奇异的魅力,可以被认为是地球这个巨大的窑所烧成的瓷器,与人的关系也较密切。而铁、玻璃、水泥等与人肌肤密切相关的东西并不多,至于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对于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材料的心理作用还表现为它的美学价值上。一般而言,人工材料会给人以冷峻感、理性感和现代感,而天然材料则易于给人以多种多样的心理感受。例如木材,天然形成的花纹如烟云流水,美妙无比,柔和的色彩典雅悦目,细腻的质感又倍感亲切 。当人们面对这些奇特的木纹时,能体会到万物生长的旺盛生命力,能联想到年复一年,光阴如箭,也能联想到人生的经历和奋斗„„。又如当面对花纹奇特的大理石时,也许浮现在眼前的是风平浪静、水面如镜的湖面,也许是朔风怒号、惊涛骇浪的沧海,也许是绵延不断、万壑争流的群山,也许是鱼儿嬉戏、闲然幽静的田园风光„„。
总之,这里没有文字、没有讲解,也没有说教,只有材料留给人们以为无穷的领悟和想象,真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看一字,尽得风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