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1.1选题背景和意义..............................................................................................11.2文献综述..........................................................................................................2
1.2.1国外研究动态........................................................................................21.2.2国内研究动态........................................................................................41.3文献综述小结..................................................................................................6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6
1.4.1研究内容................................................................................................61.4.2研究方法................................................................................................71.4.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7
第二章
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92.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与养老保险..............................................................92.2持久收入理论与养老保险............................................................................102.3生命周期假说与养老保险............................................................................102.4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养老保险........................................................................10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123.1.1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23.1.2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33.1.3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4
3.1.3.1制度上的缺陷............................................................................143.1.3.2退休年龄改革的争议................................................................153.1.3.3个人账户管理的争议................................................................15
3.2山东省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163.3山东省居民消费状况分析............................................................................19
3.3.1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分析..................................................................193.3.2消费指标分析......................................................................................213.4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23
3.4.1收入机制..............................................................................................233.4.2收入再分配机制..................................................................................233.4.3风险规避机制......................................................................................24
第四章
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253.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12
4.1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25
4.1.1指标与数据选取..................................................................................254.1.2模型建立..............................................................................................254.1.3实证分析..............................................................................................26
4.1.3.1描述性统计................................................................................264.1.3.2散点图和拟合曲线....................................................................264.1.3.3平稳性检验................................................................................274.1.3.4确定影响形式............................................................................284.1.3.5模型回归结果.............................................................................304.1.4结果分析..............................................................................................314.2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31
4.2.1指标与数据选取4.2.2模型建立4.2.3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1基本结论
..............................................................................32..........................................................................................32..........................................................................................32..............................................................................................34
....................................................................................................34
5.2相关政策建议................................................................................................34参考文献......................................................................................................................37致谢..............................................................................................................................40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41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4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1.1选题背景和意义
导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为了增强自身经济的稳定性,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二五规划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5年居民消费率首次突破50%,十三五期间,消费仍将保持向上的发展态势。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体现出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由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16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53%,这一指标在全球排名第三。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直辖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储蓄主要是应对教育支出,其次是住房、医疗、养老等支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突出问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5%,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1%,这两项指标均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红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保险是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方式,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居民退休后能够领取到充足的养老金,那么他们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支出。所以探究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合理的建议。
储蓄率过高、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两大问题,养老保险与这两个问题密不可分。对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我国学者大多局限在省际数据上,以单个省份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由于我国各个省份人口数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差异很大,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也不尽相同,因此着眼于省际数据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单个省份的研究,则排除了以上诸多因素的干扰,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山东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东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人口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人口省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主体。鉴于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时间较短数据并不全面,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综上,本文通过选取2005年到2015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第一章导论1.2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把研究目光投向养老保险。现代社会保障起源于发达国家,所以西方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早,在不同的假设基础和理论模型下,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2.1国外研究动态
近年来,国外学者针对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者选用了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模型,在样本和数据的选取方面也存在的一定差异;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消费习惯也有所差异。消费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任何单一理论的解释作用都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行为。基于不同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得出养老保险促进居民消费的观点
1963年安东和莫迪利安尼提出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周期理论,费尔德斯坦在该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扩展,解释变量不再局限于收入,他将养老金、家庭财富等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使解释变量多元化。费尔德斯研究的创新点是在储蓄替代效应之外提出了引致退休效应。美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是养老保险可以减少30%-50%的私人储蓄,从而对消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由于费尔德斯坦首次选取的数据并不连续,为了提高实证分析的可信度,费尔德斯坦利用美国1930至1992年的数据对社会保障财富与储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储蓄有抑制作用[2]。
AliciaH.Munne(1976)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推出储蓄函数形式,选择美国劳动部1996年针对45至49岁职工所做的调查数据,将这些受调查的职工按是否参加个人保险计划分为两组,每个群体又根据年龄进一步细分,在此基础上比对收入、消费进行比较。发现未纳入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各个年龄阶段的储蓄都多于纳入养老金计划的职工。这说明社会保障降低储蓄的作用并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3]。
WouterZant(1988)通过改进养老保险变量的计量方法来研究养老保险财富和消费的关系。WouterZant认为人们对未来养老金的预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所以对20至85岁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时间间隔为五年,每组使用不同的折现率。结果显示养老金财富和居民消费的相关系数在0.11到0.16之间,即每个年龄阶段养老金财富都会促进居民消费[4]。
Blake(2004)首先对个人资产进行准确的度量,在此基础上研究养老保险的引
2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退休效应和替代效应。国家层面养老金的替代效用比较明显,但不存在引致退休效应。与此相反,私人养老金促使居民增加储蓄,也会产生延迟退休的激励[5]。
H.YigitAydede(2007)首次选取土耳其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保险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土耳其的养老金替代率为87.2%,养老金财富是该国居民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土耳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较为成熟。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养老金财富的增加对消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
(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没有促进作用Cagan(196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加入养老金计划使得居民对退休的需要增加并提高了居民对退休的期望,“主观效果”的加深使居民储蓄意愿及退休意愿增大,两方面同时抑制消费。因此,养老保险金会增加居民的储蓄,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7]。
Barro(1978)不再将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个单一国家,而是将范围扩大到16个国家。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消费,而对养老金按照部门进行细分后再进行研究,则得出养老保险抑制居民消费的结论。所以Barro认为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8]。
Hubbard(1985)从流动性约束的角度来分析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现实生活中,资本市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像理论假设的那么完善,居民的借贷行为受到限制。对于低收入者来讲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又进一步减少了他们并不充足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抑制消费。Hubbard以此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跨期选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养老保险会削弱年轻人的消费,刺激中老年人的消费[9]。
Davis(1995)选取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12个国家、新加坡和智力作为数据来源的主体,研究这些国家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显示养老保险对居Davis认为各个国家的养老金待遇不同,民的影响作用并不确定。通货膨胀又稀释了养老保险对个人消费的促进作用。税收政策减少可支配收入,居民的借贷行为受到制约,这些因素都会减少当期消费[10]。
(3)基于代际转移理论的研究观点
Barro(1974)认为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在职员工缴纳的养老基金用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实际上是将后一代人的财产转移给前一代人。遗产赠与则是前一代人把财产转移给后一代人。遗产赠与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财产转移效应相互抵消,所以养老保险对储蓄不会产生影响[11]。
Kotlikof(1981)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是靠财富的转移维持的。首先,老一代人对年轻人进行财产赠与,而年轻人会赡养老人作为回报。其次,养老金是向老年人分配更多的财产。所以养老金计划会减少居民储蓄增加消费[12]。
GaryD.Hansen和SelahattinImrohoroglu(2008)运用代际交叠模型对消费者的
3第一章导论消费路径进行研究,将模型中的年金用社会保险来替代,结果表明,养老金并不会对消费路径的变化趋势产生影响,只是消费值达到高峰的时间点有所推迟[13]。
(4)基于理性预期理论进行研究的观点
Thaler(1981)[14]、Shefrin(1981)[1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者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照原有的预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同收入阶层投资和消费的边际倾向不同。实施养老保险金计划,财富会向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家庭进行转移,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储蓄,减少消费。
Wilcox(1989)认为如果某一收益是可以预期到的,那么这一收益不会促进居民消费。由于养老保险有一定的政策倾向,养老保险金相对稳定且可以预计。他选取美国战后到196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养老金的给付会提高居民消费[16]。
R.GlennHubbard(1995)[17],JonathanSkinner和StephenP.Zeldes(1957)[18]丰富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内涵,将医疗费用、收入、寿命等影响因素引入到模型中,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消费。
Parker(1999)选取微观层面的家庭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涉及133820个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研究养老保险、收入、家庭财富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发现养老保险每增加1%,家庭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增加0.5%[19]。
Kotlikof(2003)通过分析不同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财政政策的效果与居民的收入、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减少养老金支出并不会对年轻家庭的消费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对老龄化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影响程度较大。所以要结合收入和年龄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20]。
Melvin(2005)采用追踪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分别探究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追踪调查法的数据支持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观点。而采用访谈调查法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养老保险不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21]。
Melvin和TakashiUnayama(2011)选取日本的微观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月度数据研究消费与养老保险的关系。结果显示,收入较低的家庭会在退休后减少消费,而收入较高的家庭并不会在退休后减少消费[22]。日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某些群体在退休时获得一笔丰厚的退休金,所以这部分人退休后的消费不仅不会减少,还有可能增加[23]。
1.2.2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与国外不同,我国学者对养老保险的研究比西方学者要晚。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保险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下文将对我国部分学者有关养老保险与消费关系的研究进行介
4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绍。
樊纲(2004)[24]、王小鲁(2004)[25]为研究影响消费的不同因素,建立了消费模型,选取的指标涉及范围广泛,城市化发展水平、养老保险覆率、交通基础设施等都是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对消费有促进作用。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养老保险对消费的贡献率约为0.4%。
袁志刚(2005)以代际交叠模型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他认为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对储蓄有挤出效用。从养老保险代内收入再分配作用这一角度分析了养老保险“劫富济贫”作用。他认为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资产替代效用不同,对于收入较高的阶层,养老财富的减少会使其增加储蓄,而低收入阶层不会增加用于养老之外的其他储蓄。所以养老保险的“劫富济贫”作用会使储蓄增加[26]。
穆怀中、柳青瑞(2006)认为储蓄和养老保险之间没有关系,二者把工资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利率都视为外生变量,研究显示,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并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27]。
何立新(2008)[28]、封进(2008)[29]、佐藤宏(2009)[30]把养老保险改革前和改后两个时间段分开研究,计算这两个阶段养老保险财富的变化情况,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养老保险与家庭储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养老金财富的增加会减少居民储蓄。养老金财富与储蓄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到-0.3之间。养老保险对储蓄有抑制作用,即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消费。
田银华和龙朝阳(2010)以公共养老金税率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将居民的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通过对这些模型参数赋值,研究养老保险金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当税率小于9%时,居民消费会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大于9%时,居民的消费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当养老金税率增加到20%时,虽然消费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31]。
杨河清(2010)[32]、陈汪茫(2010)[33]以消费模型为研究基础,采用34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支出不仅对消费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使消费成倍的增加。
王亚柯(2011)运用保险精算计算不同的养老金财产对不同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利用2008年中国家庭层面的统计数据。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养老金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使居民的资产分布更加合理,从而刺激居民消费[34]。
万旋(2011)从制度层面研究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可以减少居民的储蓄,进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35]。
胡颖(2012)[36]、谢君来(2012)[37]将扩展的OLG模型与时间金融模型相结合,来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养老保险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结果显示养老保险虽然对消费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在阻碍消费增加的诸多因素中,
5第一章导论失业和医疗起到的抑制作用最大。
邢志平(2012)从人口老龄化角度入手,通过建立一个两期迭代模型来描述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结论显示,人口老龄化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走低,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8]。
张力(2012)[39]、陈加旭(2012)[40]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他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存在不确定的影响,既有可能促进消费也有可能抑制消费。
童杨波(2011)[41]、梁絮颖(2012)[42]、李晓颖(2013)[43]三位学者分别把湖北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得出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结论。
1.3文献综述小结
关于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主要采用宏观层面的经济数据,随着研究的深入,陆续有学者选用微观层面的家庭统计数据。具体来说,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该方法的学者不断丰富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改进数据的测算方法。另一类是对生命周期模型的假设提出质疑,认为完美市场、理性经纪人这类严格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存在,结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现实因素,分析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得出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结论,但仍有少数学者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应该意识到,国外的实证分析大多是基于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社会背景,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的具体情况与国外不同。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并不健全,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只有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才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达到丰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目的。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1研究内容
第一章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养老保险对消费影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结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
6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期假说、理性预期理论等理论探讨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为本文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山东省养老保险现状,定性分析了山东省的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
第四章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通过选取山东省2005至2015年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还是抑制居民的消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大小。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确定养老保险对不同消费需求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通过前文对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提出相关建议。
1.4.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期刊、书籍、硕博论文,收集国内外有关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充足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山东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获得数据资料,整理计算相关指标数据。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方面,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对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即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通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5至2015年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具体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定量分析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把经典的消费理论与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实证分析方面,以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采用山东省17个地市2005至2015年11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选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因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回归结果。
1.4.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国内外学者大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对消费总量的影响,较少将某一省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山东省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消费总量、消费结构的关系,为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消费者
7第一章导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的是可以量化的,比如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国民生产总值等。但是消费习惯、消费偏好这些与消费者心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不能够有效地量化,也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任何关于消费的理论研究都只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以费尔德斯坦的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基础,建立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全面,其研究结果难免存在片面性。
由于山东省部分地级市统计数据缺失,本文只选取了2005年至2015年的数据,数据选取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小,样本容量偏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8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消费理论是研究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基础,近年来,关于消费和储蓄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成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从而丰富了消费理论,为本文模型的建立和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与养老保险
在消费理论的研究中,消费函数最早由凯恩斯提出。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用于消费的资金就越多。他在1936年提出持久收入理论,其方程可表示为:
CYt2-(1)
其中C代表消费,α代表自发性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0<β<1),Yt代表可支配收入。利率、资产、物价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消费产生影响,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所以凯恩斯消费函数重点强调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作用。
我们用APC表示平均消费倾向,所以由方程2-(1)可得:
2-(2)APCY在方程2-(2)中,α是一个常数,β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减小,所以一个人的收入越高那么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小,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越高。换言之,如果采取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如果社会收入分配极度不合理,那么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势必偏低,这也就造成了整个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市场机制的效率性并不能保证收入的合理分配。为了避免社会总需求不足,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凯恩斯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凯恩斯认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有效方式,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居民的消费。一方面,社会保障金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人们基本生活的保障,减少了未来风险对居民造成的损失,对居民的收入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间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增加居民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因此,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增加居民收入引致消费增加,并促进经济增长。
9第二章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2.2持久收入理论与养老保险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短期内临时增加的收入。消费者是理性的,暂时性收入增加,消费者并不会立即增加消费。暂时性收入减少,并不会影响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只有当消费者认为收入的增加是持续稳当的,即持久收入增加时,才会改变消费决策,适当的增加消费。
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养老保险收入可以看做是持久性收入,根据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养老保险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2.3生命周期假说与养老保险
生命周期假说从消费和储蓄两方面来解释消费者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该假说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会对收入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一生中的总收入等于总消费。
生命周期假说主要解释了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如何将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青年人消费需求大工资收入低,所以这一时期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步入中年后,工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面临医疗、养老等问题,他们开始重视储蓄,消费增长速度小于储蓄的增长速度。老年时期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老年人用以前积累的储蓄来进行消费。
费尔德斯坦把养老保险作为影响消费的又一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从两个角度来阐释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养老保险可以视为资产或财富,养老金的客观存在会使人们减少储蓄,即替代效应会增加储蓄。另外,养老保险制度激励一部分人提早退休,考虑到以后的生活,想要提早退休的人会增加储蓄,即引致退休效应会抑制消费。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是法律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我国居民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提前退休,所以养老保险的储蓄替代效应明显超过引致退休效应。根据修正后的生命周期理论,我国的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有促进作用。
2.4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养老保险
Leland(1968)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该理论是对生命周期理论的扩展。人们不仅要为维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水平进行储蓄,还要为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
10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进行储蓄,这些不确定性来自于预期收入的减少和预期支出的增加。通货膨胀使实际收入减少,未来养老、医疗以及子女教育所需费用会使人们的预期支出增加,消费者为应对这些风险不必须进行储蓄。当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为了尽量减少不确定事件给生活带来影响,他们会做出更加谨慎的消费决策,减少消费以增加储蓄。
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有很强的替代关系,所以,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国家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受逐渐降低,预防性储蓄也随之减少,从而增加现期消费支出。研究表明,国外一些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其消费率明显高于养老保险体系不完善的国家。
预防性储蓄动机解释了我国长期的高储蓄率问题。高通胀、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使我国居民不得不提高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支出。养老保险可以通过减少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进而刺激消费。
11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经过六十多年不断地改革,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政策变化会对居民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所以预先了解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十分必要。本章回顾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养老保险和消费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
3.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两大阶段。
3.1.1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该条例适用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条例规定了养老金领取需满足的资格条件、退休年龄、养老金发放等具体问题。养老金待遇的各项具体规定由国家统一制定,养老金由企业发放给职工,国家承担国有企业经营的经济责任。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到养老基金的管理、调节和最终的发放都陷入混乱状态,刚建立不久的社会保险体系转变为了企业保险。1978年,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恢复,各地陆续重新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
1984年中外合资企业逐渐被纳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国家规定中外合资企业应该以国有企业养老金的实施办法为参考标准,向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员工发放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职工。1988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也应该为职工提供养老保险,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成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期阶段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初期养老保险性质属于现收现付制;第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全面。这一时期养老金覆盖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职工;第三,养老保险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不完全统一。养老金的发放受到行业及企业性质的影响,由于国有企业负责发放职工的养老金,而养老金的发放与企业经营状况关系密切。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行业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当地政府的管辖和控制,所以地理行政区域的划分客观上也割裂了养老保险制度。
12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2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991年,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建立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不再只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自负一部分养老金,从而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9年末我国开始实施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开始探索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道路。传统的农村观念主张养儿防老,因此农村居民会生育较多的孩子,以便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传统的养儿防老、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我国农村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保障好农民的基本生活,对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对深化我国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广泛性、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计发办法以及养老保险账户运营形式等具体问题。
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中,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二者所占的比例很小,目前城镇养老保险依然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因此基本养老保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结合图3.1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采用基金积累模式,个人缴纳的保费经过一定年限的积累和投资形成养老金;已经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来源于社会统筹账户,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企业职工还包括自由职业者。
养老保险的保费有两个来源,以工资为基础计算,个人缴纳工资的8%,全部存入个人账户,社会统筹部分来自于企业和财政补贴,其中企业负担的保费不超过工资的20%。
个人8%企业缴费20%政府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满15年领取的养老金图3.1基本养老保险的来源13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对于个体工商户,以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为标准缴纳养老保险,8%纳入个人账户,剩余的归入社会统筹账户。
为了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险保障救助、分散风险的功能,国务院规定养老保险应该由下而上逐层过渡统筹,这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便利。
3.1.3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养老保险更好地发挥民生保障作用提供政策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3.1制度上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取得显著效果的根本是推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该体系虽然目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首先,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率较高。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费率较高主要体现在两个主体上。其一是单位主体,需根据员工工资20%的比例来缴纳保费。其二是个人主体,每一个体要支出工资8%的比例。假设单位主体的这一支出行为也会对个体的收入产生影响,那么在缴纳费用的全过程中,对个体的影响效应应该将上述两个比例进行叠加,即产生28%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居民日常支出后,没有太多的剩余收入用于储蓄。长此以往,对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会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对于在推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之前已达到退休标准的那一部分人群,由于规章制度的较大变化,产生了一些历史欠账问题。具体而言,按照现行的相关标准,这一部分群众账户上并没有相关资金的积累,而政府仍需对这部分群众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这就导致后续相关政策推行时不能做到统筹兼顾,或者说解决此类问题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实施的困难程度。按照郑功成(2002)的观点,前文提到的缴费比例较大这个问题与历史欠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关系[44]。
最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存在着城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是从城市开始推广,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虽然近年来有新农保,但由于农村群众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政策中包含的限制条件较多、地区政府因自身情况推行力度不够,导致普及的效果并不明显。例如,按照国家普惠式养老金的具体条目要求,接受该种养老金的群众必须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其子女也必须要参保。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部分群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益。
14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2退休年龄改革的争议
近年来,实施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引起群众的广泛热议。政府的此项决议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原因如下:第一,延迟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会缩短人民群众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群众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第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延迟退休时间可以缓解该问题。
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出现了与上述原因相反的一种情况。目前市场并没有因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导致各行业岗位缺失,相反,某些岗位仍有一岗难求的现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延迟退休从本质上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岗位。不同人群对此各有看法。对于一些职业较为稳定的人群,如公职人员、效益较好公司的员工、企业职工等,这部分人群对延迟退休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其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收入都较为稳定、可观。但那些收入不稳定、或者下岗、失业的人群,会更倾向于早一点退休,以便更早地领取养老保险金。针对面前的就业形势,后面这部分群体的数量更多,即社会上大多数人更希望能早日退休。推行延迟退休这一政策与多数民众的意愿不一致。
3.1.3.3个人账户管理的争议
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将居民个人账户纳入该体系的意义有以下几点:其一是能有效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其二是个体在接受政府给予的社会福利时,能意识到他们也能为自己未来创造价值,因为未来个人领取的退休津贴与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存款是不可分割的;其三是在此种制度下,引入社会力量来帮助政府推行相关政策,有利于加大推广力度。同时,有一种观点指出,个人账户制定的出发点就是减轻政府负担,主要是通过合理运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操作,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是否成功与个人账户最终积累的资金是紧密联系的[45]。
从该种管理模式的起源出发,1993年,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两年后开始试点,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并在2000年推出统账结合制度下的分账管理试点模式。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个人账户的管理问题上。研究内容分别是:针对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应将其合理利用与运营,选取的运营主体不限;针对其具体的管理模式,必须经过细致、深入、全面的探究,制定合理的规则,积极对目前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良。在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转变过程中,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最初想法予以实现,而是变成退休老人养
15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老金的主要来源,实质上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该问题的出现加深了学者的讨论,个人账户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应该对个人账户的规模进行相关调整等问题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有学者指出,个人账户规模的变化及单位主体为员工缴纳保险费的做法不具有针对性,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该问题,以上的做法仅仅只是资金的一种转移。仅凭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不能弥补养老保险资金发放的缺口,最终仍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个人账户资金空缺及养老保险财政缺口这两大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3.2山东省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本文以山东省作为研究主体。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共有17个地级市,2015年总人口9847万人。本节从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方面简要介绍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22005-2015年山东省和全国老年人口状况图3.2是2005年以来全国和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图,根据图表能够清楚直观的反映出我国和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大,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参照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年型人口。我国已经超过了7%的标准线。山东省65岁人口比例一直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2015年山东省人口总数达到9789万人,全国排名第二,在加快完善山东省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养老保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着力发展养老保险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和生活水平,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6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来源: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32015年山东省社会保险支出结构2015年山东省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各类保险基金的支出情况如图3.3所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845.2亿元,占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的66%。由此可见,基本养老保险仍然是社会保险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数据来源:2006-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42005-2015年山东省基本养老基金支出从图3.4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间山东省的基本养老金支出不断增加,2015年的养老金支出达到1845.2亿元,是2005年的六倍多。2010年到2015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2005年到2010年的增长速度,说明山东省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增长速度越来越大。
17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数据来源:2006-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52005-2015年山东省基本养老基金参保情况图3.5从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养老保险覆盖率两个角度反映山东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总量来看,山东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山东省城镇居民的参保人数2000多万,大约是2000年的两倍。截止到2014年末,山东省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稳步上升,2015年养老保险覆盖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15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高达80%。由此可见,山东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养老保险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62005-2015年全国和山东省人均养老金图3.6是山东省和全国的人均养老金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山东省的人均养老金
18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山东省人均养老金的增长速度也小于全国人均养老保险的增长速度。所以可以推出,山东省人均养老保险与全国人均养老保险金的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
3.3山东省居民消费状况分析
本节主要从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相关指标两方面分析山东省居民消费状况。
3.3.1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2005年到2015年山东省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如图3.7所示:
数据来源:2006-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72005-2015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图3.7显示了2005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和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变化。纵向来看,山东省近几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5消费水平接近20000元,约为2005年的3倍左右,年均增长率为18.4%。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一直高于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近几年差距逐步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省的城乡差距越来越突出。
19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数据来源: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82015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图3.8反应了201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消费水平情况。由图3.8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消费水平分布并不均衡。省会济南、沿海城市青岛的人均消费水平在25000元以上,威海、淄博、东营、烟台人均消费水平在20000元以上,西部的聊城、菏泽、德州、临沂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10000元左右。整体来看,发展较好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与于落后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相差一万元左右。
数据来源: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图3.92005-2015年全国和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图3.9为山东省和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比图。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稳步上升,与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基本持平,相差不大。山东省的人均消费水平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
20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2消费指标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指标。表3.1是根据居民消费结构计算出的山东省不同年份的恩格尔系数。
表3.12005-2015年山东省消费结构变化年份消费山东全国交通教育家庭医疗其他恩格恩格食品衣着居住和通文化设备保健商品尔系尔系信娱乐数数2512.7925.9751.7503.4902.310402711.71091.2838.2526.31175.61202579.0242.333.7624.1299.533.537.137.736.735.836.337.937.336.235.835.635.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7457.38468.49666.63180.61238.31027.6661.01333.61191.2708.6325.632.9885.41719.71333885.2406.832.911006.63699.41394.11247.3806.41410.51277.4799.8372.033.612012.73954.31548.8128013118.24205.91745.21408.6915.22140.41401.8885.8415.632.314560.74827.62008.81510.81013.822041538.4938.9518.333.215778.25201.32197.01572.41126.52370.21655.91005.3650.233.816646.55926.32201.41603.41268.32470.51677.31139.8654.335.618322.66122.82256.71694.81348.32598.31733.31298.4663.336.119853.86328.22378.91739.41398.42678.31798.41387.3673.435.9数据来源:2006-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表3.1反应了山东省近十年的消费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情况。消费结构分为八大类,衣着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教育文化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可见发展性消费支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山东省的恩格尔系数来看,过去十年间山东省的恩格尔系数基本维持在33%左右,波动范围很小,而且明显低于全国的恩格尔系数。按照恩格尔系数的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为小康社会,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为比较富裕社会,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社会。根据此标准,山东省已经成功完成了从小康社会到较为富裕社会的转变,山东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这八大项消费支出中,教育、住房和医疗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前山东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左右,但是近几年山东省的恩格尔系数超过30%,这三项切实关系到居民民生问题的消费支出在居民的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教育医疗的支出会挤占其他
21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类型的支出,为了保证将来教育医疗所需要的支出,消费者不得不减少其他项目的支出,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所以应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力度,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
表3.2年份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5-2016年山东、北京及全国消费率对比山东40.6%38.7%37.5%35.6%35.4%33.5%32.1%31.5%30.1%30.8%31.5%北京62.8%60.5%58.7%54.9%53.8%53.2%48.7%46.5%44.3%40.9%39.8%全国51.4%51.2%36.3%35.1%35.3%35.2%35.0%35.3%35.4%36.2%37.2%数据来源: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3.2是山东省、北京和全国的消费率对比情况。山东省消费率在过去的十年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说明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山东省的消费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北京差距更大。另外,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世界上60%的平均水平,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偏低。
表3.3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城镇10744.812192.214264.716305.417811.019945.822791.825755.226882.429221.931545.32005-2015年山东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率消费支出城镇7457.38468.49666.611006.612012.713118.214560.715778.216646.518322.619853.822可支配收入农村3930.54368.34985.35641.46118.86990.38342.19446.410619.911809.412848.6平均消费率城镇69.40%69.45%67.76%67.50%67.44%65.76%63.88%61.26%61.92%62.70%62.93%农村65.88%66.59%67.93%67.63%67.71%68.12%69.60%71.97%72.65%72.27%72.19%农村2735.83143.83621.64077.04417.24807.25900.66776.16877.37962.28747.6数据来源:2006-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3反映了2005年到2015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的变化情况。对比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数据,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远远大于农村。就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来看,除2005年和2006年两年外,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均小于农村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而且农村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由65.59%上升到72.19%,但是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降低趋势。山东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过低而且下降过快,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稳定在90%-95%之间。相比农村地区而言,城市的教育医疗支出更高,一直持续攀升的房价更给城镇居民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面对高额的房价、沉重的医疗和教育支出,消费者不得不谨慎的进行消费决策。
3.4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
本节主要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
3.4.1收入机制
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绝对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两个方面来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增加居民的绝对收入。对于老年人来说,收到的养老金给付直接增加了其老年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其消费支出。由于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倾向不同,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高于中年人,因此老年人收到养老金后的消费行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影响居民持久性收入。根据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共同组成基本养老金:上一年全省月平均工资的20%是基础养老金的数额,个人累计存储账户金额的1/120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是说,我国居民领取的养老金金额是确定的,这对居民而言构成其持久性收入的一部分。因此,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增加居民持久性收入,进而增加其消费。
3.4.2收入再分配机制
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财富转移制度:将本人的部分财富通过个人账户由年轻时期转移至老年时期;将同代人中高收入人群的财富转移至低收入人群,即代内转移;将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财富转移给已退休的一代人,即代际转移。上述财富转移中的后两种转移均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消费增加。
23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分析首先,养老保险可将同代人中高收入人群的财富转移支付给低收入人群进而促进消费。因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费与个人收入挂钩,并且采取现收现付制,因此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养老金对工资的替代率低于低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普遍高于高收入人群,所以养老保险的代内转移可以通过提升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来促进消费。
其次,养老保险可以将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财富转移给已退休的一代人进而促进消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社会统筹账户的保费用来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也高于中年人,因此代际转移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促进消费。
3.4.3风险规避机制
根据预防性消费理论,居民会为了未来不确定性支出而进行预防性储蓄,养老保险制度为居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风险规避机制。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金的给付被居民视为一种政府行为,大多数人不认为存在养老金支付风险,因此参与养老保险的居民将养老金视为一种风险规避机制,认为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养老金可以为其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支出提供保障,因此相应的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
24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的实证研究以费尔德斯坦的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以及安东和莫迪利安尼(1963)建立的生命周期模型为研究的基础,运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本章研究了养老保险对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
4.1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
本章将运用2005至2015年山东省17各地级市的数据,首先研究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
4.1.1指标与数据选取
由凯恩斯的消费需求函数可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变量。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还是微观层面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心理预期、个人消费偏好,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但是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最根本的因素,本文虽然研究的是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收入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可知,养老保险不仅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养老保险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所占的比例很小,本文选取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而言,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能够更加直接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所以本文选取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一个代表变量。除养老保险支出外,本文还选取养老保险覆盖率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2005至201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本次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是Eviews8.0。
4.1.2模型建立
根据安东和莫迪利安尼(1963)建立的生命周期模型
C01Y12Wt14-(1)
费尔德斯坦(1974)引入养老保险变量理论模型
C01Y12Wt13SSWt254-(2)
第四章基本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C表示人均消费支出,Y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W表示人均资产,SSW表示人均养老保险资产。参考国内外文献,许多学者用人均储蓄代替人均资产,但是查询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发现,关于人均储蓄的数据并不全面,所以决定舍弃这一变量。一方面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人均资产,所以,本文认为此处舍弃人均资产这一变量并不会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不同变量的人均主体来看,人均养老保险变量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离退休人员的比值,其人均主体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的离退休人员。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均主体是所有的城镇居民,很明显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的主体范围大于人均养老保险主体范围。为了减少人均养老保险与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主体的不一致所带来的误差,本文引入养老保险覆盖率这一变量,养老保险覆盖率是参保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口总数的比值。养老保险覆盖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养老保险金与人均消费主体不一致可能造成的偏差。
根据费尔德斯坦修正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建立的模型如下:
CSiti1iSRit2iYLBX3iFGLit4-(3)
其中,t=2005,2006,...,2015,i=1,2,...17。
CS表示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SR表示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YLBX表示人均养老保险支出,人均养老支出是总基金支出与离退休人员的比值。FGL表示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为参保人数与城镇人口数的比值。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市统计年鉴。
4.1.3实证分析4.1.3.1描述性统计
表4.1变量类型panelvariabletimevariable样本状况变量名称和状况area(stronglybalanced)year,2005to2015n=17T=11由表4.1可以看出本文的面板数据为平衡的面板数据,平衡的面板数据有利于是实证分析的准确性。
4.1.3.2散点图和拟合曲线
26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养老保险支出与消费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散点图可以直观看出养老保险支出和消费之间基本上成线性关系,从养老保险支出与消费的拟合曲线来看,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4.1.3.3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检验数据平稳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单位根检验。表4.2是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4.2变量名称CSSRYLBXFGLLevin,linandchutProb0000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Im,person&ChinW-statProb0.98730.62350.55280.8425ADF-fisherChi-squareProb10.07340.34280.8324PP-fisherChi-squareProb10.02790.00030.0004由表4.2可以看出,消费(CS)的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的值都大于0.05,只有消费的LLC检验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SR)通过了LLC检验、PP检验,并没有通过IPS检验、ADF检验。人均养老保险(YLBX)
27第四章基本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只通过了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均未通过。覆盖率(FGL)通过了LLC检验和PP检验,IPS和ADF检验仍未通过。所以不能拒绝数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如果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非同阶单整的,即面板数据中有些序列平稳而有些序列不平稳,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需要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
表4.3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变量名称CSSRYLBXFGLLevin,linandchutProb0000Im,person&ChinW-statProb0.84250.15280.42310.1938ADF-fisherChi-squareProb0.042800.38960PP-fisherChi-squareProb0.0002000由表4-3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之后,人均消费(CS)的IPS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SR)的IPS检验、人均养老保险(YLBX)的IPS检验、ADF检验以及覆盖率(FGL)的IPS检验仍然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认为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并不平稳,所以继续进行二阶差分。
表4.4变量名称CSSRYLBXFGLLevin,linandchutProb0000各变量二阶差分后的平稳性检验结果Im,person&ChinW-statProb0.0072000ADF-fisherChi-squareProb0.0035000.0001PP-fisherChi-squareProb0000二阶差分后,人均消费(CS)、人均可支配收入(SR)、人均养老保险(YLBX)和覆盖率(FGL)这四个变量全部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所以二阶差分后的数据是平稳的。
4.1.3.4确定影响形式
28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板数据的影响形式分为两类,分别是固定影响形式和随机影响形式。使用豪斯曼检验可以确定本文模型的影响形式。此处简单说明豪斯曼检验的原理:若豪斯曼检验P值小于0.05,则采用固定影响模型,若大于0.05则采用随机影响模型。
表4.5TestSummaryCross-sectionrandomHausman检验结果Chi-Sq.d.f3Prob0.0008CorrelatedRandomEffect-HausmanTestChi-Sq,Statistic16.861925豪斯曼检验结果的P值为0.0008,小于0.05,所以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类,分别是不考虑个体影响以及结构变化的混合回归模型,只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的变截距模型、既存在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的变系数模型。山东省居民消费既存在地区影响,也存在时间影响和政策影响,因此单纯的混合回归模型并不太合理,而究竟是变截距还是变系数模型,需要进行F检验。
H1:k1k2...k17k=1,2,3
H2:12...17,k1k2...k17若接受H2,则为混合回归模型;若拒绝H2,接受H1,则为变截距模型;若同时拒绝H1和H2,则为变系数模型。
表4.6残差平方和45765091三种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变截距模型S268812096混合模型S3544000000变系数模型S1F2
(S3S1)/[(N1)(K1)]
S1/[N(TK1)]F2=4.860257F1
(S2S1)/[(N1)K]S1/[N(TK1)]F1=1.02
给定临界水平为0.05,则F01.05(64,119)=1.867,F02.05(48,119)=2.34由此可以看
29第四章基本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出F2=4.860257>2.24,所以该结果拒绝了H2,即拒绝混合面板数据模型的假设。F1=1.02<1.867,接受H1,即拒绝截距不同的假设,最终采用变截距模型。
4.1.3.5模型回归结果
最终确定模型为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即对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对应的方程截距是不同的,所以在模型中加入17个虚拟变量,如果数据属于地区i,则i=1;如果数据不属于地区i,则i=0。
CSit01SRit2YLBXit3FGLiEiit表4.7VariableαSRYLBXFGLR-squaredF-statisticCoefficient-21.45260.6135270.031128153.2370.9709071274.387模型回归分析结果t-Statistic-0.05793218.78662.5832903.926798Durbin-WatsonstatProb(F-statistic)Prob.0.873200.03210.02352.02612604-(4)
由表4.7可知,回归方程F值的伴随概率为0,说明方程整体性显著,各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拟合度很好。收入、养老保险支出以及覆盖率的伴随概率均小于0.05,意味着各变量对消费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显著性。因此,最终模型为:
CSit-21.45260.6135SRit0.0311YLBXit153.237FGLiEiit模型存在个体效应的影响,GLS估计方法同样给出了个体效应的估计值。
表4.8地区青济威烟东淄潍滨济岛南海台营博坊州宁市市市市市市市市市个体估计值4348.674189.892587.751878.341657.481643.481352.75987.38657.2330个体效应估计值地区莱日泰枣临德菏聊芜照安庄沂州泽城市市市市市市市市个体估计值489.49437.88370.93-254.66-268.56-377.17-403.55-443.67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4结果分析
从实证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养老保险支出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虽对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都小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另外,不同地区的消费行为存在个体差异。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每一元,消费支出会增加0.6135元。从回归结果来看,人均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和人均消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即人均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可以促进消费,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人均养老保险和消费的回归系数为0.0311,即人均养老保险每增加一元,消费增加0.0311元,从回归系数来看,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小于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尽管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养老保险和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山东省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对居民消费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作用有限。山东省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居民消费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
另一方面,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17个地市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禀赋、地理条件、消费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个体估计值来看,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中,青岛的自发性消费位列第一,沿海城市青岛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迅速。山东省政府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中将青岛确定为青岛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可以发挥青岛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更好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其自发性消费略小于青岛。尽管济南都市圈总人口高达3600万,但是城镇体系不健全、对外贸易不发达这些问题制约着济南经济圈的发展。作为济南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济南应该全力发展好自身经济的同时带动淄博、泰安、聊城等城市的发展。实证发现,在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枣庄、临沂、德州、菏泽、聊城几个城市的自发性消费为负数,说明这些地区的消费水平偏低。
4.2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根据前文表3.1可以看出,山东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家庭生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基础生活用品的支出比例不断减小,教育、娱乐等高层次消费支出增加。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31第四章基本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4.2.1指标与数据选取
选取了《山东省统计年鉴》中2005至2015年各类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各及服务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其他消费)来作为此次研究的被解释变量。这些指标基本构成了居民消费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分析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此,不再考虑覆盖率对消费的影响,仅加入可支配收入一个因变量。
4.2.2模型建立
根据费尔德斯坦(1974)对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模型,以及结合本部分内容的研究重点,建立如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CSkt1SRt2YLBXtt4-(1)
其中t=2005,2006…2015,k=1,2…7,8。CSkt:城镇居民的第k类消费,SRt: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YLBXt:城镇居民人均养老保险支出,人均养老保险支出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离退休人员数的比值。
4.2.3结果分析
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回归结果如下:
表4.9消费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估计系数-0.0801-0.02930.05720.0622养老保险支出对八大类消费的估计结果P值0.02360.04890.00030.0075消费项交通通讯教文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服务估计系数0.12450.07120.1325-0.0010P值0.06360.00050.04530.0511本次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是Eviews8.0。从相关关系来看,养老保险与食品、衣着以及其他服务相关系数为负数,意味着养老保险与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和其他服务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养老保险与其余五类消费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即养老保险与其余五大类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从影响程度来看,养老保险对医疗支出、交通通讯、教文娱乐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衣着支出、其他服务支出的影响程度较小。
32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来看,居民所得到的养老保险每增加一元,就会减少0.0801元的食品支出,减少0.0293元的衣着支出,养老保险增加会减少居民对衣着食品这类基础性消费的需求,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减少了对基础性消费的依赖,更愿意去满足其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居民所得到的养老保险每增加一元,就会增加0.1325元的医疗保健支出,增加0.1245元的交通通讯支出,增加0.0712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住支出和家用设备的支出也分别增加0.0572元、0.0622元。由此可见,养老保险对医疗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有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养老保险支出,以便增加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娱乐等高层次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当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时,人们只能尽可能的满足衣着食品等最基本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的增加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进而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会增加医疗、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消费支出,减少衣着食品等基础性消费支出。
政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仅可以增加居民实际的消费能力,还会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养老保险支出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城镇居民对生活必须品的依赖,城镇居民将有能力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高层次需求。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改变会使居民的消费架构更为合理。
33第五章结论与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本文相关结论的总结,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险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5.1基本结论
(1)养老保险支出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
由实证结果可知,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0311,养老保险可以促
进居民消费,但是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
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比较小,这一实证结果除了与抽样调查误差有关外,还与山东省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首先,养老保险覆盖率比较低,参保条件存在一些限制。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主体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的离退休人员,收入较低的个体户、合同工并没有参保资格。人均消费的主体是所有城镇居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其次,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工资收入的28%,这一较高的缴费比例减少了在职人员的可支配地收入,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主要的因素,缴入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会产生流动性约束从而对居民消费产生抑制作用。最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也会抑制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政策滞后、流程管理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养老基金的流失、侵占,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2)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完善,政府民生支出不足
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医疗、教育、住房,高额的医疗费用、子女所需的长期教育费用以及不断攀升的房价使居民不得不减少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潜在支出。这说明社会保障体制有待健全,政府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3)养老保险制度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希望将养老保险所带来的收入花费在高层次的消费品上,诸如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以及住房,而食品衣着这类最基本生活用品已不需要再由养老保险支出来承担。
5.2相关政策建议
(1)落实责任主体,加快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进程
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强调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主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完善养
老保险制度作为促进居民消费的一项基本政策。加快发展山东省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还可以为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加快城乡一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
34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政府并未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个人和企业承担制度转轨成本使养老金空账问题更加严重。
转轨成本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形成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这就对在职人员的心理预期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个人账户的积累存在风险,为保障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解决历史遗留的空账问题,企业和个人也应该分担部分责任。只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养老保险互助共计、保障民生的作用。(2)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
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财富转移制度:将同代人中高收入人群的财富转移至低收入人群,即代内转移;将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财富转移给已退休的一代人,即代际转移。财富转移均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消费增加。
从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来看,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公平,养老保险没有覆盖所有公民,只是面向部分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职工,而且还要满足连续缴费15年这一条件。尽管有关政策规定个体工商户缴费15年后可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有些非企业职工并不能连续缴费15年。还有部分职工不懂如何参加养老保险。收入比较低的人受工资水平的限制,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相对较低,他们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较少,有可能无法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为了强化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作用,首先,应确定一个最低的给付标准。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提高不断减小,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会增大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向高收入者征收的特殊税种,其税收收入可以弥补养老保险福利支出的不足,增进社会公平。其次,应该加强个人账户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辅助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收入人群的参保积极性。最后,应该放宽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限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使养老保险能够惠及各个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群体。(3)加强基金运作
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政府从政策层面上重视养老保险,可以坚定社会公众对养老保险的信心,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切实的发挥作用,还应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
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是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基础环节,也是养老基金进行投资的前提。政府作为养老保险收支的责任主体,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改善养老金的收缴流程,确保基金及时到位和发放。还应该加强管理,提高政府公务的透
35第五章结论与建议明度,避免资金的流失。
养老基金的投资应该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是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在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养老基金更好的保值增值,我国开始允许部分养老基金进入股市,这对负责基金投资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该加强对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管工作。
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群众是养老保险的最终受益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成为群众监督的有利工具。各级政府机构逐步实施互联网政务公开,为人们全面了解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基金的运作提供了平台。同时,人民群众要积极主动学习养老保险理论知识,及时了解养老保险实际运作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养老保险进行监督。
(4)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通过对山东省养老保险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可知,养老保险虽然对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影响程度较小。所以,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统筹制度是养老保险的核心制度之一,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越高,资金就更加充足,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更强。统筹层次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养老基金规模,为养老保险更好的保障民生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促进居民消费。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山东省居民整体储蓄观念较强,消费观念比较传统。从全国范围内的储蓄总额来看,2015年末,山东省居民的储蓄总额为20848.3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政府应该在加快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同时,加大对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以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36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MartinFeldstein.SocialSecurityInducedRetirementandAggregateCapitalAccumul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2,No.5,(1974):pp.905-26.[2]MartinFeldstein.SocialSecurityandSaving:Newtimeseriesevidence[J].NationalTaxJournal.Vol.49,No.2,(1996):pp.151-64.[3]AliciaH.Munnell.PrivatePensionsandSavings:NewEvidenc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1013-1032.[4]WouterZant.SocialSecurityBenefits,ConsumptionSpendinginanInternationalCrossSection[J].JournalofPublicEconomy.Vol.11,No.5,(1979):pp.275-89.[5]Wouter,SocialSecurityWealthandAggregateConsumption:AnExtendedlife-CycleModelEstimatedfortheNetherlands[J].DeEconomist,136,(1):pp.264-28[5]Blake.TheImpactofWealthonConsumptionandRetirementBehaviorintheUK[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Vol.14,No.8,(2004):pp.555-76.[6]H.YigitAydede.SavingandSocialSecurityWealth:ACaseofTurkey,WorkingPaper,No.3,pp.1-42.2007.[7]CaganP.TheEffectofPensionPlansonAggregateSaving:EvidencefromaSampleSurvey[J].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65.[8]Barro.GovernmentbondsNet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2.1978.1069-1117[9]Hubbard.Socialsecurity,liquidityconstraints,andpreretirementconsumption,SouthernEconomicAssociation,Vol.52,pp.471-483.1985.[10]PhilipE.Davis,PensionFunds-Retirement-IncomeSecurityandCapitalMarkets-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ClarendonPress,Oxford,1995.[11]Barro.AreGovernmentbondsNetWeal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2,No.6,(1974):pp.l096-1117.[12]LaurenceJ.Kotlikoff..TheRoleof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inAggregateCapitalAccum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pp.706-730.1981.[13]Gary.D.Hansen,SelahattinImrohoroglu.Consumptionoverthelifecycle:Theroleofannuities[J].ReviewofEconomicsDynamics.Vol.11,No.3,(2008):pp.566-583.[14]RichardH.Thaler.TheEffectofPensionPlansonAggregateSaving:EvidencefromaSampleSurvey[J].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81.[15]Shefrin.AnEconomicTheoryofSelf-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No.2,(1981):pp.392-404.[16]Wilcox.Socialsecuritybenefits,consumptionexpenditur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J],Journal37参考文献ofPoliticalEconomy.Vol.97,No.2,(1989):pp.288-304.[17]R.GlennHubbard,PrecautionarySavingandSocialInsuranc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5,103(2):360-399.[18]JonathanSkinner,StephenP.Zeldes.TheimpactofretirementonHouseholdconsump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9]Parker.TheReactionofHouseholdConsumptiontoPredictableChangesinSocialSecurityTax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9,No.4,(1999):pp.1-10.[20]Kotlikoff.TheImpactonConsumptionandSavingofCurrentandFutureFiscalPolicies.[EB/OL][21]Melvin.TheImpactofthe1972SocialSecurityBenefitIncreaseonHouseholdConsumption.[EB/OL][22]MeIvin.TheimpactofretirementonHouseholdconsumptioninJapan[J].J.JapaneseInt.Economies.Vol.26,No.l.(2012):pp.62-83.[23]Takashipp.62-83.[24]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经济研究,2004(5):13-21.[25]王小鲁.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4(1):102-106.[26]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穆怀中,柳青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28]何立新.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10):117-130.[29]封进.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与储蓄效应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0]佐藤宏.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31]田银华,龙朝阳.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的挤出效应——一个内生生育率模型.西北人口2008(29):16-20.[32]杨河清.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03).[33]陈汪茫.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45.[34]王亚柯.基于精算估计方法的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05).[35]万旋.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1).[36]胡颖.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管理,2012(05):17-22.[37]谢君来.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社会保障研究,2012(1):59-69[38]邢志平.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保险制度[J].重庆科技38Unayama.TheStochasticImplicationoftheLifeCycle-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TheoryandEvidenceininJapan[J].J.JapaneseInt.Economies.Vol.26,No.l.(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