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版)
1 总 则
1.1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克服建设工程质量通病、规范建设工程质 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防治要点》。
1.2《防治要点》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 1.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易发生的、常见的、影响安全 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的缺陷。 《防治要点》所列工程质量通病是本 地区建设工程质量通病进行专项防治的重点,来列入本防治要点的其 它质量通病也应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治理。
1.4在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建设过程中,除执行国家 与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外,还应执行本《防治 要点》。
1.5 《防治要点》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应按 各自职责履行本《防治要点》的规定。
1.6 《防治要点》高于国家现行规范的项目所增加的工程费用应列入 工程造价,并报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备案。
1.7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防治要点》列入日常监督的重点。
2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
2.1钢筋调直后应进行力学性能抽检,调直后钢筋的强度、伸长率、 截面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
2.2直螺纹连接的钢筋下料应保证端面与轴线垂直、无马蹄形或翘曲。 丝头加工应经环通规、环止规螺纹检验和外观检查合格并形成记录。 接头连接完毕后,应进行拧紧力矩值检验和外露有效螺纹检查。标准 型接头丝头有效螺纹长度应不小于1/2连接套筒长度,连接后应有外 露有效螺纹,但不得超过2P。
2.3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竖向构 件(框架柱,剪力墙边缘柱)纵筋定位不得采用纵筋与水平筋点焊的 方式。
2.4框架柱、剪力墙暗柱箍筋采用直径12及以上的钢筋时,设计时应 考虑调整纵筋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注意插筋定位,保证柱、墙中箍 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GB50010的要求。
2.5长度l大于8m的混凝土墙,或5m≤L<8m且两端有端柱约束的凝 土墙,混凝土配合比应采取补偿收缩或添加合成纤维等抗裂措施,同 时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应≥3%。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保湿养 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2.6同一节点三条轴线及以上的梁交会时,应由设计明确各梁纵筋叠 放顺序。梁,异型柱、剪力墙暗柱截面宽度相同时,应有明确构造设 计。施工时因钢筋交叉造成梁角部纵筋远离箍筋弯角位置(不蹬角) 的,应会同设计明确赴理措施,不得随意添加蹬角纵筋。
2.7施工梁、柱的节点区域,穿扎梁筋应保证箍筋复位,防止单肢箍、
内箍漏设。框架节点核心区,宜先按加密区要求确定箍筋圈数、肢数 并穿套好(不固定)后,再穿扎梁筋,同时按间距调整固定箍筋。主 次梁交接处主梁宜先绑扎基本箍筋后,再按设计文件要求绑扎附加箍 48 筋。
框架柱和剪力墙边缘柱内的单肢箍应在加工时就两端弯到位,采 用落套箍的方式绑扎。
2.8布置在建筑平面转折处的现浇板、屋面现浇板,板内应采用双层 双向布筋,钢筋间距宜取150 ̄200。
不规则现浇板内阳角、建筑平面外转角房间有墙约束的现浇板板 角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量不少于7Φ8@100,长度应大于板短边 净跨的1/3,且不小于1.5m。
角部房间设置转角窗时,该角部房间板厚不宜小于120mm,板角 应设置联系窗端混凝土墙(柱)的板内暗梁,并设置放射形钢筋。 2.9板面钢筋在制作时应控制钢筋下料长度及负弯矩筋的弯钩长度。 采用冷轧扭钢筋单边弯钩时,弯钩端应置于锚固区,并保证锚固长度 要求。
2. 10梁底、板底钢筋支垫应采用统一规格的瓜米石。花岗石垫块,或 选用合格的建筑塑料支撑件,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000 mm。钢筋材质支 撑件不得直接放置在模板上。板面钢筋的支撑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 刚度,宜优先选用长板凳铁,分离式配筋应选用长板凳铁,支撑件间 距不宜大于800mm。
2. 11强弱电管线采用竖向穿梁方式布置时,应采用沿梁轴线方向分散
穿梁方式埋设,管线距梁边> 50mm。穿梁段梁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 若采用集中穿粱方式,应由设计明确加强措施。
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三 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 间,线管直径应小于1/3板厚,在板分离式配筋无上层钢筋区域沿管线 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钢筋网片。 严禁板内水平埋设水管。
2. 12严格控制现浇板厚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现浇板板厚度的控 制标识,每1.5-2m²,范围内宜设置一处,浇筑过程的应进行插签检查 厚度。
混凝土楼板成型后厚度的检测按分户检验要求执行;板厚达不到 设计要求的应由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复算,并出具设计处理意见。
2. 13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 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 宽度为700 – l000rnm。梁底模应设置独立支撑,保证梁板拆模后的楼盖 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宜在主体结构浇筑60d 后进行,浇筑时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3 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通病
3.1外围护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应增设构造柱或采取其它可靠拉接措施。 3.2外墙砌体的配砖选用应符合建筑设计要求。
3.3厕浴间等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 边,其高度不应小于12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3.4顶层框架填充墙和高层建筑的外墙采用非烧结瑚块等材料时,墙 面应增加满铺钢丝网或钢板网等防裂措施,钢丝网的直经不小于 0. 8mm,钢板网为o.8mm厚9 x 25mm。
3.5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暗埋管线开槽处,应先分别清理、补槽 后,再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钢丝网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 小于150mm,并进行隐蔽验收。
3.6填充墙上不应留设脚手眼、穿墙洞等。对墙上留设的孔洞,应有 防治渗漏开裂的专项方案,可采用防水微膨胀砼分次填实,不得用于 砖填塞。
3.7构造柱钢筋宜采用预埋,上下钢筋应与主体结构牢固连接,漏设 的钢筋经处理后应进行检测。
拉结筋伸入墙内的长度,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拉结筋应与墙、 柱连接牢固,可采用预埋和植筋的方式。
3.8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砌筑完应至 少隔7天后,方可将其补砌挤紧;补砌时,对双侧竖缝用水泥砂浆嵌 填密实。外墙的补砌砖灰缝,应先进行清理后,再用水泥砂浆嵌填密 实,并形成施工检查记录。
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不宜少于30d再进行抹灰。
4 建筑物临空防护栏杆质量通病
4.1护栏的安全高度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相应建筑设 计规范的规定要求。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高度为面层以上的净空高度, 初装饰房必须扣除相应面层的厚度。安全高度起量位置应从可踏面起 算。
4.2护栏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按设计及审批的施工方案要 求先进行“样板”的施工,经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检查合格 后方可迸行大面积的安装,检查时应提供原材料合格证明,复验报告 以及相关检测报告。
4.3栏杆(板)安装预埋件的数量、规格、位置以及防护与预埋件的 连接接点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或后置预埋件)连接节点,防雷 连接节点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4.4栏杆(板)的涂装应均匀,无明显起皱,流坠,无漏刷,附着良 好;金属栏杆的除锈等级和涂层干膜总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验 收时应检查涂层的附着力和涂层干膜的总厚度,设计无要求时应按《钢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执行,并有相应的记录资料。
5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通病
5.1幕墙所用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幕墙在施工前,应进行抗风压性能、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平面 变形性能的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5.2幕墙的金属框架与主体结构应通过预埋件连接,预埋件应在主体 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埋入。当没有条件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采用其他 可靠的连接措施,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承载力。采用后置埋件(不得采 用膨胀螺栓)时,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当后置埋 件采用化学螺栓时,不应在定位后的螺杆上进行焊接作业。
5.3硅酮结构密封胶应打注饱满、密实、连续、均匀,无气泡,并应 在温度15 - 30℃、相对湿度50%以上。洁净的室内进行;不得茌现场打 注硅酮结构胶。玻璃幕墙构件在打注结构胶后,应在温度20℃左右, 湿度50%以上的干净室内养护,待完全固化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5.4钢构件防腐应符合钢结构的防腐要求,因焊接或施工破坏的防腐层 应重新进行处理。设计要求不得低于规范规定,设计无要求时应按《钢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施工,涂层干膜总厚度应符合设计及规 范要求。
5.5玻璃幕墙(全玻幕墙除吊挂点外)的玻璃安装时,玻璃与构件不 得直接接触,每块玻璃下部应至少设置两块弹性定位垫块,其宽度与 槽口宽度相同,长度不应少于l00mm。
玻璃面板不得与结构面、装饰面的其他刚性材料直接接触,交接 处之间的空隙应留置不小于Smm的空隙。
5.6石材和金属幕墙的面板应通过干挂件与主框架连接,禁止直接用胶 粘贴。干挂件的选择应符合《干挂饰面石材及其干挂件》JC830. 2-2005 的要求,并不得使用炽接方式固定于横梁上。 5.7石材幕墙加工制作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板开槽(孔)尺寸、深度、位置,应符合要求,槽口石材单侧
厚度不应小于8mm,开槽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使用时槽内清洁、干燥, 不得有损坏,崩裂、穿透现象。
(2)石材干挂件与龙骨通过不锈钢螺栓连接应拧紧上牢,石板与干挂 件间应采用环氧树脂型石材专用结构胶黏结,面板四周所开槽、孔必 须采用环氧树脂型石材专用结构胶填充密实,饱满。
5. 11幕墙板缝拼接处必须注胶饱满、密实、连续,均匀、无气泡,宽 度和厚庹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隐框及半隐框玻璃幕墙耐候胶施工厚度应大于3. 5mm,宽度不应小 于施工厚度的2倍,且不得三边搭接,较深的槽口底部应采用聚乙烯发 泡材料填塞。
石材和金属幕墙用中性硅酮耐候密封胶嵌缝时,应在面板缝两侧 贴防污染胶带,缝内杂物清理干净,泡诛条嵌入深度符合要求,嵌缝
厚度应大于3. 5mm,嵌缝应密实饱满,表面光洁平整,板材清洁无污染。
6外墙饰面砖、湿法安装饰面板质量通病 6.1外墙饰面砖规定
6.1.1外墙饰面砖的使用必须执行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要求,面砖应 按规定进场复验。容重大于20kg/m,的饰面砖(如文化石)应采用专 用粘结材料粘贴或采取拴、挂等措施。 文化石粘贴高度不应大于7m。
6.1.2饰面砖施工前,在相同基层上应预先做出样板墙,并进行粘结 强度试验,样板墙经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确认后,方能进行饰面砖 施工。
6.1.3面砖施工前,对基体积尘应刷洗干净,并浇水润湿,表面晾干, 含水率适度。砌体灰缝应填塞饱满,脚手架孔洞应用细石砼填塞密实。 6.1.4面砖粘贴材料应使用专用粘结剂或聚合物砂浆,面砖勾缝应用 勾缝剂或聚合物防水砂浆。
6.1.5大面积面砖铺贴前,必须进行预排砖;面砖间缝隙应合适、均 匀一致。
小于三分之一边长的面砖,不得铺贴。非整砖使用部位应适宜, 管线,设备的支架等突出物,应使用整砖套割吻合,边缘整齐;临边 的部位,饰面砖的压向应正确。
流水玻向应正确,滴水线的高度或深度不得低于lcm,滴水线部 位的面砖勾缝应与面砖表面齐平。
6.1.6面砖勾缝应用专用工具,灰缝应密实、平整、无裂纹、砂眼。 饰面砖施工完毕后,面砖清洗应合理选择清洗材料和材料配合比,清 洗后灰缝形成了砂眼、裂纹及表面反砂部位,必须进行重新勾缝处理。 6.1.7拆除外架前,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必须全面检查面砖空鼓 情况,对检查发现问题应进行返工处理,并填写检查记录。
6.1.8应有饰面砖粘结强度检测方案,明确检测部位、数量等;检测 方案经建设、监理同意后,报监督机构备案。 6.2外墙湿法饰面板安装规定
6.2.1外墙湿法安装石材饰面板的施工方法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设计 要求规定。施工前,在相同基层上应预先做出样板墙,经设计、监理、 建设单位确认后,方能进行湿法饰面板施工。
6.2.2湿法粘贴饰面板安装,应用专用石材粘胶剂粘贴,或采取拴、
挂等措施。厚度大于12mm湿法饰面板安装,板与基体间应设置钢筋网, 通过钢筋网连接拴挂。室内高于2米的大尺寸饰面板湿法安装应采取 拴挂措施,门窗洞上侧边长大于200mm饰面板湿法安装,也应采取拴、 挂等有效措施。
有外保温的墙面不得使用湿作法安装石材饰面板及文化石粘贴。 大理石板材不得用于室外墙面。
6.2.3湿法飾面板安装的每块板材拴挂点不得少于三个,通过不小于
l三mm’的铜丝、不绣钢丝等防腐材料或专用挂件与预埋件连接牢固。 后置埋件设置在空心砌块或加气砼上时,后置埋件应用穿墙螺栓或穿 墙钢筋。
6.2.4湿法施工石材饰面板前,应对板材的背面涂刷防碱剂,刷浆后 阴干养护。
6.2.5灌浆工艺湿法饰面板安装,板材应钻孔,通过不小于1.5 mm’的 铜丝,不绣钢丝等防席材料或专用挂件拴挂在钢筋网上,钢筋网直径 及间距不得少于巾8@500,钢筋网应通过锚栓与基体连接牢固、稳定。 6.2.6拆除外架前,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必须全面检查饰面板空 鼓情况,对检查发现问题应进行返工处理,并填写检查记录。
7铝合金、塑钢门窗工程质量通病
7.1 门窗二次设计单位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设计施工图必须 经主体设计单位签章认可,有节能性能改变的门窗设计施工图必须经 施工图审查单位审查合格。
门窗设计施工图应达到相应的深度,明确型材、配件等材料的规 格及质量要求,连接固定的构造形式。
7.2 门窗加工前,应对其抗风压性能,空气渗透性能和雨水渗透性能 进行定型检测,有节能要求的门窗应有传热性能检测。检测结果达不 到设计要求时,必须对门窗型式进行修改,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 加工。
7.3 门窗安装应进行样板检查。现场至少抽取一樘门窗进行解剖,检 查内部构造。材质及拼装质量:防火、防盗、节能等特种门窗进场应 提供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
7.4 闩窗洞口四周应按照门窗框固定连结位置设置预埋件,不得将门 窗外框直接埋入墙体,砌体上的预埋件应使用小型混凝土砌块。 固定连结件位置应距边框及中橈框、中竖框与边框交接处的两侧 不大于150咖,其它固定点间距不大于500 mm,每个连结件不得少于 两个固定点。
7.5 连结件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5咖,宽度不小于15mm的镀锌冷轧 钢板,两端伸出窗框与墙体固定;组合门窗拼樘料的规格,材质及连 接固定方式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7.6 门窗的密封
(1)分层填充缝隙用的材料选用闭孔泡沫塑料,发泡聚苯乙烯等弹性 材料,填塞厚度不宜大于20咖,填塞不宜过紧,以能自行发泡膨胀, 起到防水止漏、隔音保温、防止窗周结露的作用为准。
(2)应按规范要求在缝隙外表留5-8哪深的槽口,注胶前应清洁表 面,注胶后应检查注胶是否连续,防止漏注。
嵌缝胶不得有脱落、起皮,无弹性,胶面开裂等缺陷。
(3)副框与门窗框以及拼樘料之间的拼接缝处均应用密封胶封严。
8建筑电气安装质量通病
8.1电气配管进盒、箱顺直,必须一管一孔,并用锁紧螺母或进盒接 头固定平直,禁止柔性导管暗埋于墙内或混凝土内。
8.2导线按相分色符合规范规定,A相用黄色,B相用绿色,C相用红 色,中性线N用浅蓝或蓝色,保护接地线PE用黄绿双色。照明开荚后 相线可采用原相色或白色。
8.3导线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导线连接不得采用绕接,禁止接头 57
处虚接;禁止接头只用黑胶布不采用绝缘带包扎。 8.4插座接地支线禁止串联连接。
8.5金属线管(槽)及其支吊架应作好跨接接地处理,采用紧定连接、 卡套连接的金属导管不做跨接接地时,必须有可靠持久的保证接地导 通的连接工艺及其工艺标准;低于2. 4m以下灯具的外露可导电部位必 须进行接地处理。
9采暖卫生安装质量通病
9.1管道穿楼板时必须按设计或验收规范要求设置套管或止水环。套
管设置要求下口平楼面,上口高出最后地面20-30mm,厨、厕为50mm, 套管填塞符合规范要求。
9.2地漏的选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有水封要求的地漏,其水封 高度应不小于5 0mm。连接构造内无存水弯的排水器具的排水支管应设 存水弯,其水封高度应不小于50mm。
10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通病
10.1沥青混合料级配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检测沥青材料的针入 度、软化点、粘度、延度、含蜡量、闪点、溶解度、密度等技术指标。 10.2沥青混凝土应控制加热及摊铺温度;热拌沥青混凝土的加热温度 为145-170℃,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温 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摊铺温度根据所用材料标号不低于 135-160℃。
10.3控制基层昀标高、平整度、清洁度、摊铺时的干燥情况。 10.4沥青混凝土每日作抽提试验及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10.5沥青混凝土摊铺的厚度,平整度,压实度控制。 10.6严禁雨天及气温低于10℃时摊铺沥青混凝土。
11桥梁伸缩缝破损质量通病
11.1伸缩缝轨必须锚固牢固,缝轨的锚固钢筋须与桥梁或桥台的预留 钢筋焊接牢固,对于预留钢筋偏位,间距过大、保护层不够的情况, 应采用植筋加强等措施处理。
伸缩性能必须有效,伸缩缝的预留宽度须经安装温度与结构变形 量计算而定,防止缝轨埋置过宽而扯破橡胶体或埋置过窄而挤坏缝轨 的情况发生。
11.2伸缩缝两侧砼的类型及强度须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未达到设计强 度过早承受车行荷载。
11.3伸缩缝处不得积水,防止水流渗过伸缩缝橡胶体后污染桥墩,台 及支座。
12 填方区路基沉陷质量通病
12.1路基填方区须清淤、设台、控制填料含水量、粒径,分层厚度。 严禁用腐殖土、淤泥、建筑垃圾、大粒径、树根、草皮、有机物等作 回填料。
12.2配备必要的碾压设备,控制好压实度。
12.3作好施工临时排水即回填层作好纵横双向排水坡面,避免雨水浸 泡路基。
12.4城市主干道回填压实度各层应达到93-96%。
1 3 路面井周沉降质量通病
13.1砌筑窨井的石材。预制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不得小于30MPa,路 面与井盖高差不得大于4 mm。严禁采用砖砌筑窨井。
13.2窨井周围回填材料严格选用;凡腐殖土、淤泥,建筑垃圾、生活 垃圾,草木不能作为回填用料。
13.3回填分层夯实,必要时配备小型压实机具,保证施工质量。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一现浇混凝土板裂缝、板厚不足的预防
1板面钢筋的支撑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优先选用长条马凳 (如图一)。搁置时按排连续放置,排间距不大于800mm,边排距端部 边缘不应大于200mm。支撑件应置于板底钢筋以上,不得直接搁置于 模板上。
(图一)
2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三层 及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间,线 管直径小于1/3板厚。住宅工程楼板宜双层双向布置钢筋,当采用板 分离式配筋时,应在无上层钢筋区域沿管线方向增设Φ6. 5@150,宽度 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
3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现浇板厚度的控制标示,每1. 5-2m²范围内宜 设置一处,浇筑过程应进行插签检查厚度。
4端部无搁置的板面钢筋应设置横向搁置钢筋(如图二)。
(图二)
二 填充墙砌体裂缝的预防
1外围护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应增设构造柱或采取其它可靠拉接措施。 2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砌筑完应至少隔14天 后方可补砌挤紧,起头收尾均应用预制混凝土块抵紧。 3空心砖填充墙与混凝土相交接处应用实心配砖排头。
4暗埋管线开槽处,应先清理、补槽后,再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单 边不应小于15 0mm。
5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构造柱或墙小于200mm时,应设置现浇混凝 土门、窗垛,且应按设计配置构造钢筋,并不低于(图三)所示要求。
(图三)
三楼地面起砂、空鼓、裂缝的预防
1禁止以结构层或水泥砂浆找平层进行初装饰验收。找平层应采用水 泥混凝土(含细石混凝土)铺设,强度不低于C20,并留设试件。 2表面应进行压光收面或压实拉毛处理。 3楼地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
4楼地面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
四顶棚开裂、脱落的预防 1顶棚宜采用免抹灰工艺。
2在批腻子前应先进行基层处理,确保基层平整、干净。
3腻子应符合《建筑室内用腻子》中耐水型(N型)的要求。具体技 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项目 容器中的状态 施工性 干燥时间 打磨性(%) 耐水性 耐碱性 粘结强度 标准状态 技术指标 N型 无粘结,均匀 刮涂无障碍 <5 20 ̄80 无异常 无异常 >0.5 浸水后 >0.3 低温贮藏稳定性 -5℃冷冻4小时无变化,刮涂无困难
五 内墙抹灰、空鼓、开裂、起砂的预防
1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钢丝网加强
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 0mm,端部应延伸不少100mm,且应 固定牢实(如图四)。
(图四)
2混凝土、填充砌体等基层应先进行界面处理。 3抹灰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期不少于9天。
4当抹灰总厚度超过35mm时,应采取挂网、掺外加剂等抗裂加强措施。
六外抹灰空鼓、开裂及外墙渗漏的预防
1顶层框架填充墙和高层建筑的外墙采用非烧结砌体等材料时,墙面 应满铺钢丝网或钢板网等防裂措施。
2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清理后应按(图四)增设钢丝网抹灰处理。 3外填充墙上不应留设脚手架眼、穿墙洞等。当确需留设孔洞时,应 采取防渗措施。
4突出外墙的挑板、雨棚等嵌入墙体处应设置同墙厚的翻边,高度不 小于120mm,雨棚根部外墙迎水面自雨棚顶面起600mm高度范围内宜 做防水处理。
5外墙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分隔缝。
七屋面渗漏的预防
1屋面大角、屋面转角及平面刚度变化处应设置1-2层防水附加层, 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
2出屋面管道、烟道、透气孔等根部应设置根部防水附加层,宽度和 高度均不小于250mm(如图五)。
穿屋面管道防水构造
1.结构层;2.找平层3.隔汽层4.保温层5.防水层6.防水密封材料7. 管道8.金属抱箍9.卷材附加层10.找平层11.止水环12.预埋套管 (图五)
3天沟、檐沟、檐口泛水等易渗部位应设置防水附加层(如图六)。 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250mm。
4找平层分格缝处应设置空铺附加层,其宽度要超出加强部位25 0mm, 如为涂膜附加层必须带有胎体增强材料。
5伸出屋面井(烟)道周边应向上设一道高于屋面板300mm以上的混 凝土防水翻边,宜与屋面板一同浇筑,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 部墙厚。
6屋面平面变化处应设置分格缝,且应设置在易开裂处,间距不得大 于6m,分格缝应预留,不得采用后切割工艺。
7铺涂柔性防水层(非沥青防水卷材)的所有水平、竖向的阴角和阳角 的基层,均应做圆角处理。
8住宅工程女儿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9住宅工程室外露台、花池、或与外环境相接触的墙体底部等易渗水 部位应向上设一道高于相邻室内楼板300mm以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 强度不应低于C20,宽度同上部墙厚。
八 室内渗漏的预防
1厨房、卫生间和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设一道高 于相邻房间地面200mm以
上的混凝土防水翻边,强度不应低于C20,并宜与楼板一同浇筑。 2靠近厨房、卫生间的烟道、井道四周应做混凝土翻边,高度不应小 于200mm,强度不应低于C20。
3地漏、套管、烟道、卫生洁具根部,有防水要求的阴阳角、墙地面 已开槽等部位,应做防水附加层,具体施工方法可参照图五、图六。 4院水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做蓄水试验或泼水试验,蓄水最小高度不应 低于30mm,时间不得小于24小时,应无渗漏。
九 门、窗变形和渗漏的预防
1门,窗安装前应先检查洞口尺寸,偏,差过大(指框与洞口单边空隙 大于20mm的)必须先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处理。
2外门、窗框料与墙体间的缝隙应先清理干净后采用闭孔弹性材料填 充,四周应留设5-8mm凹槽,并采用耐候密封胶处理。
3外窗上口应做好滴水,窗台应做好泛水,内窗台应高于外窗台。 4设置排水孔的门、窗,排水孔应通畅。
5.设于外墙上的套管应伸出外墙完成面不小于30mm。
十 安装质量通病的预防
1电气配线应按相分色(A相一黄色,B相一绿色,c相一红色,N- 蓝色,PE-黄绿双色)(如图七),接地(PE)干线不得串接;电线接 头绕接后应涮锡(如图八)。
(图七) (图八) 2暗埋PVC线管接头应打胶严密,柔性线管不得暗埋。
3室内插座位置、空调预留孔洞的位置及相邻插座的安装间距等应设 置合理。
4污水、废水系统上设置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如图九)。
(图九)
5给水管道隐蔽前应水压试验合格,隐蔽后管道应充水观察。
6各类管道支架设置应足够,支架设置的高度和位置应避免对人身的 伤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