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二、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开头的作用
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 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 四、结尾的作用
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②点明主旨
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 五、题目: (一)作用
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 的主旨 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好在哪里?
(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题目的含义 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 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
(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1、题目的作用
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
1
六、记叙顺序
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
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智取生辰纲》 七、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八、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 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 3.以时间为线索:
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
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
怎样找线索?
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羚羊木雕》
2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 九、人称的好处(作用) (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
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是次要人物)
(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
(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步骤:表面意思是„„ 深层意思是„„
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
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 (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 十一、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
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 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 十二、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性格+身份 XX是一个„„的YY. 十三、语言特色
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如《背影》
3
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 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 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 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十四、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2.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
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言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
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 (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
(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海燕》
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
4
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性格/形象。如《芦花荡》
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 或开门见山
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故乡》
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
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
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
18.虚实结合
19.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1.运用修辞手法:
(1)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2) 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3) 排比: 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
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4) 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给读
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5
(5) 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
(6) 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
(7) 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 (8)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 十五、概括主旨(主要内容)
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告诉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
小说
一、 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简称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 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 概括介绍、形象描绘 (详写、略写) 4. 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
(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结果/意义? (三)理清故事情节:
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
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二、题目的含义:
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 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