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交通工具不断更新的事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家的交通工具不断变化,从小推车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私家轿车,由一个轮子到两个轮子,再到四个轮子,安全系数越来越高,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路也越走越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推车是重要的运输、交通工具,无论是去地里收获庄稼,还是出行,小推车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得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推着奶奶走亲戚,在小推车的一侧铺上被子,奶奶坐在上面,另一侧放上出门的礼物,为了使车子两边平衡,往往再搬上一块石头。成家后,我又推着年幼的孩子们往返岳父家,把小推车两边封上粪篓,粪篓里垫上麦瓤,上面再铺上小被子,孩子们舒舒服服坐在里面,打量着过往的行人,尽情享受悠闲恬静的美好时光。
八十年代中期,自行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人们骑着自行车在和煦的微风中行驶,有时后座上坐着同伴,两个人谈笑风生。
1982年春天父亲托人给我买了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当时村里有自行车的屈指可数,为此吸引了不少村民羡慕的目光。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比较匮乏,商品紧缺,人们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凭票购买。特别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被老百姓称为“三大件”的票,更是十分紧俏。当我把崭新的自行车骑回家时,全家人高兴至极,我先把三脚架和前叉、后叉用绘画纸包了起来,再买来塑料皮,把包纸的地方都缠绕了一遍以作保护,前面“金鹿”商标处还系了一块红绸子。
我骑着自行车往返学校,总有一份压抑不住的骄傲与喜悦,车把上挂着写有“上海”
字样的提包,显得非常时尚。这辆自行车也几乎成了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即使去离家七八十里的县城办事总也离不开它。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车子发出“嗖嗖”的声音,微风扑面而来,感觉非常惬意。若遇上刮大风,如果是顺风还好,不太用力,要是顶风那就惨了,即使用尽全力,还是感觉车子难以前行。下雨天也是让人极其讨厌的,行驶在泥泞的小路上,骑行没几步远,前后车轮间就塞满了泥草,不得不走走停停,找根树枝这里戳戳那里抠抠。还有冬天的时候,本来穿的衣服比较厚,一路喘着粗气奋力蹬车,额头上的汗水在头发、眉毛上凝结成一层层冰碴子,内衣也被汗水浸透,冷风一吹让人直打寒战。要再赶上下着雪,道路滑,就得好好控制着自行车,保持平衡,稍不留神不是摔个人仰马翻,就是一头扎进路沟里。这辆自行车,我骑着风里来雨里去,度过了19个春秋。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行车被淘汰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普遍使用,人们的出行方便多了,一加油门,摩托车飞驰在宽阔的乡村公路上,显得非常潇洒。
我于2001年买了一辆红色的济南产“重骑”牌摩托车,我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心里美滋滋的。那时,我的子女们已经上初中了,周六回家和周日下午去学校都会有两个孩子坐在后座上,搂着我的腰。那时候没有安全意识,一辆摩托车上面坐着三个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为安全担心。相比自行车,骑摩托车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再就是不用担心风向,不管顺风还是顶风,一加油门,照样轻松行驶。
随着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出现,我于2016年也买了一辆家用轿车。我驾驶着小轿车出行,无论刮风还是雨雪交加,车内依然安静、舒适,无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车内依然温度宜人,每天只花费七八分钟时间就能轻松到校,有时真希望路程再远一点,让
我多在车上享受一下。现在,我的孙辈又上学了,他们上下学,坐在我的车里,想坐便坐,想躺便躺,车内还播放着他们爱听的少儿歌曲。
匆匆几十年,昔日的天方夜谭如今都已美梦成真,不仅仅表现在交通工具的变化上,而且吃、穿、住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的由曾经的粗茶淡饭到如今的美味佳肴;穿的由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如今各个季节款式多样的时尚新衣;住的由低矮黑暗的土坯草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沿街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