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第四十六次,小麦,油菜

2021-07-04 来源:易榕旅网
附件1:江苏省第四十六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一、小麦品种

1、扬麦18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麦03G12”,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4﹡宁麦9号/3/6﹡扬麦158//88-128/南农P045,于2005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9.5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3.5%。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1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5.7%。

幼苗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和成穗数中等。株型较松散,抗倒性一般。纺锤型穗,穗大粒多,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软质。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07.1天,较对照扬麦11号迟熟2天;株高86.8厘米,每亩有效穗28.9万,每穗44.4粒,千粒重38.8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穗发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15克/升,粗蛋白含量13.0%,湿面筋含量26.2%,稳定时间3.9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最适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

2、合理密植。适播期内每亩基本苗以16万左右为宜,缺肥田、迟播田基本苗相应增加。

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基苗肥占总氮量的70%左右,拔节孕穗肥占总氮量的30%左右。注意配合使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

等病虫。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2、宁麦17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04-126”,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宁9529/扬麦5号//宁9529,于2005年育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泰州市种子公司申请审定,属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84.6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4.6%。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3.5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7.1%。

幼苗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淡绿。分蘖力和成穗数中等。株型较松散,耐肥抗倒性一般。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硬质-硬质,千粒重高。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05.6天,与对照扬麦11号相当;株高92.5厘米,每亩有效穗28.9万,每穗39.8粒,千粒重46.0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抗梭条花叶病。抗穗发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17克/升,粗蛋白含量13.3%,湿面筋含量26.5%,稳定时间3.2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 2、合理密植。基本苗每亩12-15万,迟播适当增加。

3、肥水管理。亩产400公斤以上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基苗肥占70%左右,拔节孕穗肥占30%左右。配合施用足量的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拔节前做好纹枯病防治,扬花期做好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治。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3、淮麦26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09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麦043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18号/百农9267,于2004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522.0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3.2%。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1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6.1%。

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前期长势较慢,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茎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蜡质较重,剑叶适中,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熟相好。纺锤型穗,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31天,较对照淮麦18迟熟1天;株高87.5厘米,每亩有效穗39.4万,每穗33.0粒,千粒重41.9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中抗梭条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 2005-2008年三年平均结果:容重807克/升,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2.7%,稳定时间6.4分钟;2008年容重826克/升,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9.1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最适播期为10月5-15日。 2、合理密植。最适播期内每亩基本苗以13万左右为宜,迟播适当增加。 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基肥、平衡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以5:1:4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4、徐麦31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09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麦4036”,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以烟辐188/徐州26,于2005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26.1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4.5%。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0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4.2%。

幼苗偏匍匐,叶色淡绿,长势较旺,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数较多。株型较紧凑,茎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剑叶挺,有干尖。纺锤型穗,结实性较好。无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千粒重高。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31.4天,较对照淮麦18迟熟1天;株高87.1厘米,每亩有效穗38.9万,每穗31.7粒,千粒重43.7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96克/升,粗蛋白含量16.0%,湿面筋含量36.1%,稳定时间6.5分钟;2008年容重821克/升,粗蛋白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4.3%,稳定时间7.6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底,最适播期为10月8 -15日。 2、合理密植。最适播期内每亩基本苗12-16万,肥力低或播期推迟适当增加。 3、肥水管理。亩产500公斤亩施纯氮14-15公斤,基苗肥、平衡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以6:1:3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抓好麦田化学除草,注意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5、淮麦27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09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核0518”,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冬春小麦轮回群体中选择可育株后代,于2005年育成,属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6-2007年平均亩产499.9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16.5%,增产极显著;2007-2008年平均亩产494.0公斤,较对照偃展4110减产2.2%,减产不显著;2008-2009年平均亩产499.2公斤,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4.6%,增产极显著。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8.4%,较对照淮麦20增产7.0%。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健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株型紧凑,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纺锤型穗,穗中等大小,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20.6天,2009年生试成熟期较对照淮麦20迟1天;株高86.8厘米,每亩有效穗39.4万,每穗34.7粒,千粒重40.3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三年平均结果:容重792克/升,粗蛋白含量11.6%,湿面筋含量21.1%,稳定时间3.7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最适播期为10月25-30日。

2、合理密植。适宜播期内基本苗每亩14-16万。

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其中70%作基苗肥,30%作拔节孕穗肥。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抓好麦田化学除草,注意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二、油菜品种

1、淮杂油7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HZ03”,由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淮16A为不育系,R26为恢复系,于2004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21.2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5.2%。2008-2009年度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7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8.5%。

苗期叶色绿,叶柄短,叶面平整、光滑,叶缘波浪状,裂叶2-3对;越冬半直立。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株高179厘米,分枝点高51厘米,主轴长度63厘米,一次分枝8.5个,二次分枝7.8个,单株有效角果445个,每角22.4粒,千粒重3.8克。经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品质测定,两年平均结果:芥酸含量0.39%,硫苷含量24.5μmol/g饼粉,含油率42.1%。两年区试田间抗性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0.2%、病指4.5,冻害率37.8%、冻指12.8,抗倒性中等。恢复度99.0%,品种一致性好。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9月中旬、淮河以南地区9月25日左右。直播适宜播种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适期移栽。苏北10月中旬,淮河以南地区10月下旬。移栽密度每亩0.7-1万株。

3、肥水管理。采用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的原则,氮肥每亩纯氮18公斤左右,基肥、腊肥、薹肥用氮比例按4:4:2运筹,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

4、病虫草害防治。移栽前在苗床上彻底防治蚜虫、菜青虫一次。冬前和开春注意防治好蚜虫等害虫,及时除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2、盐油2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6055”,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93-1105/镇油2号)F1母本为,以华杂4号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于2005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油菜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2006-2007年度平均亩产191.3公斤,较对照史力佳增产14.1%,达极显著;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211.7公斤,较对照红油3号增产7.8%,达显著。2008-2009年度参加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4公斤,较对照红油3号增产7.3%。

苗期叶色深葱绿,裂叶片数较多,叶缘剧齿,花期无柄叶叶耳较大,幼苗期生长势强,越冬半直立,花瓣着生形态复瓦。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6天,较对照红油3号迟1天;株高161厘米,分枝点高38厘米,主轴长度63厘米,一次分枝9.1个,二次分枝7.0个,单株有效角果425个,每角21.5粒,千粒重3.9克。经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品质测定,两年平均结果:芥酸含量0.6%,硫甙含量22.6μmol/g饼粉,含油率42.2%。两年区试田间抗性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8.8%、病指4.4,冻害率41.4%、冻指19.3,抗倒性中等。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中地区9月20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25日为宜。

2、适期移栽。苏中地区10月20日左右,苏南地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密度每亩0.8-1万株。

3、肥水管理。采用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的原则,每亩纯氮15-20公斤,基肥、苗肥、薹肥用氮比例按5:3:2,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

4、病虫草害防治。移栽前在苗床上彻底防治蚜虫、菜青虫一次。冬前和开春注意防治好蚜虫等害虫,及时除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雨水多年份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