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2014中考命题看_语文课程标准_的落实

2023-03-17 来源:易榕旅网
本版编辑/张志刚

测评

◆命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从2014中考命题看筅贾龙弟(黄姑中学,浙江平湖314203)

文章以2014年中考命题为例,从“由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语文性看语文教学的根摘要:本任务”与“由现代文阅读题的设问看中考命题人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两个方面,直观、理性地审视了中考命题中存在的背离《语文课程标准》的现象,在“言必课标”的喧嚣过后,冷静地再次为语文教学与评价指明了原点。关键词:中考命题中考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2011年颁布修订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语文教学到底发生了多大变化呢?最近翻阅2014年中考试题后的感受是忧多于喜。下面,笔者想就2014年部分中考试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由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语文性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其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试题呈现】(2014年中考义乌卷)(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韵味。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2分)示例:月饼——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圆圆的,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参考答案:(1)长寿面———细细长长,软和可口,祝“糕”谐音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2)年糕———“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3)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由题干的表述和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这道题的考查指向是内容,即“文化韵味”,而不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如修辞、句式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从内容角度考查了学生是否知晓“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显然,这样的试题直指“文化”,放弃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毋庸置疑,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题,首先必须是语文的,即考查的必须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其次才是文化的、思想的、情感的内容。丢弃了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在语言表达上就没有了要求———确切地说,是在初中生语言表达层面上没有了要求。审视2014年中考义乌卷的这道语文综合性学习题,我们会看到命题者对语文教学根本任务的认识很不到位,或者说还有些模糊,没有真正把言语形式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来进行考查。时下,我们的有些语文课,常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于不顾,用文化的名义,用“某某语文”的名义,大肆掩盖、挤压甚至驱逐“语文性”,所犯错误及其根源,与2014年中考义乌卷的这道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相差无几。与2014年中考义乌卷这道语文综合性学习题不同,下面这道2014年中考丽水卷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就很值得肯定。【试题呈现】(2014年中考丽水卷)4.按要求完成任务。(3分)六年级的小易是个“别字大王”,这次又把“闲暇”的“暇”“浪费”、的“费”“教诲”、的“诲”写错了。怎样才能避免写错别字呢?小易向你请教。请你从下表中任选一题,根据偏旁与字义的关系,结合词语为他讲解。题号词语(1)(2)(3)

闲暇浪费教诲

词语解释空闲时间。教育训导。

易错字暇诲

偏旁日贝言(讠)

不加约束地使用财物等。费

2015.2·初中75

测评

本版编辑/张志刚

这也是一道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却既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考生答这道题时,既要注意口语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要求,又要利用“根据偏旁与字义的关系”这一语文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和人文情感的熏陶目标都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前者,尤其值得称道。汉语错别字的纠正必须用汉语的方法,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这样的考查,有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根据“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教和学汉语,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偏旁和字义的关系”理解字词含义与正确书写汉语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评价的建议———“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毋庸置疑,2014年中考丽水卷的这道语文综合性学习题是一道集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性于一体的好题,可以引导语文教师走上语文教学的正途———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写字,扎扎实实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二、由现代文阅读题的设问看中考命题人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其在中考评价中是怎么落实的呢?很多中考命题人对此认识还有些模糊。请看下面的试题:【试题呈现】(2014年中考台州卷)8.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示例一:3~5分,我喜欢母亲,因为……示例二:2分,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示例三:1分,我不喜欢“母亲”,因为……若发现答“既喜欢……又不喜欢……”,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成理,4分左右。评分标准:5分。分层赋分,按同级水平给分。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表面上看,母亲自私、吝啬、严厉、不理解人;深层次看,母亲却是一个慈爱、宽容、大方的人。这是由语言的表层含义与人物深层心理的错位造成的。这种错位也是母亲的动人之处。因此,虽然文章中母亲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其言行却很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答题时,学生必须潜入文本语言的深处,细细品读母亲的言行,才能透过语言的表象,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真实形象。当然,学生穿76

·初中

2015.2

透语言表层的能力有高有低,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也就有深有浅。《考试说明》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作出自己的评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应该有层级地甄别考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矛盾。“珍视”并不是“迁就”,一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评价”的角度看,甄别考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显然是“残酷”的,不属于“珍视”的范畴。从命题的角度看,上述命题显然不是“喜欢”与否的问题,或者该不该“珍视”学生感受的问题,而是对母亲个性理解把握深浅的问题,题干中的“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完全是命题者的虚假设问,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解读,其实不然。因为,按题干要求,学生要深层把握母亲形象,只能是“喜欢”,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从命题者提供的评分层级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只有“喜欢”才是第一给分层级,而“不喜欢”的只能是第二或第三给分层级。显然,题干中的“喜欢”只是在形式上虚晃了一枪,甚至是一种误导。其实,这道题的设问根本不必故弄玄虚,完全可以这样简单地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命题者混淆了个性化解读和解读层次深浅的问题。如果是个性化解读,可以是喜欢,也可以是不喜欢,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应该平等对待,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相同的分数;如果是解读理解层次深浅的问题,那就应该根据学生理解的深浅程度给予相应的等级分数。其实,“我的理解”和“我的喜欢”有时并不统一,命题者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显得很是不伦不类。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评价,都要尊重读者的体验,更要尊重文本。命题者模棱两可的设问,反映的是其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以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观点在理解方面的模糊与偏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4年,但其似乎已在“言必课标”的喧嚣过后,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去,甚至被慢慢淡忘。析读中考命题人精心命制的试题,联系当下的语文教学,理性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中考评价,都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精准把握,细致落实,因为它是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原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