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点评(样本)

2023-11-25 来源:易榕旅网


作文点评一:

家庭给了我温暖

家庭是什么?家庭是人生路途中的避难所,是人生路途中的补给区。(两个比喻句很恰当,“避难所”、“补给区”暗含“温暖”之意)我的家庭就给我最有用的养料——温暖。(照应文题)

一天下午放学去奶奶家吃饭,奶奶这两天身体一直不好,不久前去医院检查,说是脑血栓,不过还好,是前期的。(用奶奶的“体弱”为下文奶奶的“深爱”做铺垫)本来(妈妈)让我放学后回家吃饭,但(奶奶)因为(删除“因为”,用的生硬)怕我迟到,所以就继续做饭等我(去)吃。

(本节简单交代去奶奶家吃饭的原因,简洁清楚,但语言口语化太强,残缺多。)

到了奶奶家后,一切正常,香气扑鼻的饭(已经)做好了。只是奶奶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很自然的交代出奶奶的身体状况,细致的观察中透露出对奶奶的关爱),我正吃着呢,奶奶忽然想起什么,转过身去拿了一个筐子便满,慢慢地站了起来,看得出很吃力。奶奶一步一停地朝我走过来。(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动作的艰难,艰难的动作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饱含感情的字里行间也表达了“我”对奶奶身体的关心。使读者想到了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艰难攀爬栅栏的描写。)

我看见筐里有许多青枣。我已经许久没有吃了!这些青枣个个都很饱满(用词准确),..上面还有许多小水珠,看上去闪闪发光,枣子的青绿加上水珠的银光加在一起格外绚丽。(描写很细,描写中渗透喜爱之情,“发光” 、“银光”这里不是也在表达“温暖”之意吗?)

这些青枣上没有任何污点,甚至有些晶莹剔透,如同毫无瑕疵的绿宝石。(比喻恰如其分,贴切自然)

奶奶说:“喏!装点(口语太强,应改为“带一些”)去学校吃(吧)。”我一听了格外的兴奋,这肯定是奶奶(特意)留给我吃的!我如获至宝,拿着就往身上揣(描写恰当!),.衣兜、挎包(删除“挎包”,和下文“十二个”不匹配)里都塞得鼓鼓囊囊的,我真想把它们全部带走,可惜衣服上的口袋都太小了,装了半天只装了十二个。我也不敢用劲去塞,怕把它们挤坏了。

奶奶看了我这样欣慰的笑了,说:“行了,装不下就算了,我给你留着,下次来时我再给你吃!”我一听了马上两眼放光,“真的?那太好了!”后来想想我真傻,咋当时不先吃几个尝尝味呢?(傻的有趣,符合年龄特征。)奶奶看我塞满了后,就吃力的走到橱子前,把青枣放到里面。

在上学路上我忍不住吃了一个,呀!真甜(是枣子甜)!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子(不仅仅是枣子甜了,还有家的温暖的“甜”),我还想再吃,可一想这么甜的枣子怎么能一个人吃呢?便忍住了。

我飞速赶到学校,到了教室便和我的几个好友一起分享这如此甜蜜的枣子。好友们也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青枣,青枣的甜味和香味围绕了我们好一会儿。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温暖(自然点题,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奶奶的青枣给我无形的力量,一种温暖。也让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有一种温暖在我的身边,就算是最寒冷的时候,我能觉到。家庭给了我温暖,而我会去温暖每一个人。(提升主题,把枣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照应文题和开头,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点评:这是小作者的一次考场作文。文章通过在奶奶家吃饭时,奶奶给枣子吃的经历,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简洁的语言点缀、恰当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奶奶的爱是那么的细致入微,而“我”也读懂了奶奶的爱。小作者用白描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庭温暖的理解:那是一种宛如绿宝石那样晶莹剔透的爱!

善于抓住小事的细节是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以小见大,“我”的感受表达自然,奶奶在看我“揣”、“两眼放光”等动作时,也感受到了孙子给她的温暖,这也是本文在表达感情上的出彩之处。

天伦之乐,其乐融融,这不正是家庭的温暖吗?(指导老师: )

注:最好再附上修改后的作文。

作文点评二:

闪光点

(可以修改成“我喜欢我的闪光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每当我背起文言文,我都会想我小学时候最“闪光”的一刻。(开头紧扣题目,是考场作文比较好的写法)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孩子,从(“小” 丢字了)我爸就要求我背文言文、古诗词-------,这使我在小学时候的语文课上发挥出色。六年级的一天,语文老师训练我们的古诗文。提了不少古诗文让我们背。开始很简单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背,背的是如此(用“那样”更合适)的慷慨激昂!连老师都眉飞色舞起来(此处描写略有不妥)。同学们有的大声

朗读,有的闭眼背诵,有的小声默读-------,(场面描写较热烈)当背完所有的古诗,背到词的时候,我们班已经没有几个会背,大多数只会一两句。特别是背到岳飞《满江红》时,几乎没有人会背。(此前用“背”字太多,显得用词单调)同学们都在那里交头接耳,老师的脸色也沉了下来(描写的形象)。这时,我第一个举手,(此处如果能加上“我”的心理描写就更好了。)老师(应该写出老师的神态)便叫我起来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当我背完时,心已(把“已”改成“好象”)要跳出来。老师(加神态描写)称赞我背得好,同学们也投来赞许与羡慕的目光。(描写同学们很恰当)我表面上没什么,心里却很骄傲。从此之后,我在我们班也算是“响誉盛名”了,同学们不懂的古诗文都来问我,我也装作老师的样子为他们讲解。(此处可以照应一下话题,提升正面意义,否则会给人一种“伪装”的感觉)

当六年级末时,大家互相写“同学录”,我在我前面的一位同学那里拿了一本“同学录”在那里闲翻,竟发现在“知识最渊博的”一栏都是我的名字!当时我我觉得我十分激动,同学们一致认为我知识渊博。(这一段略写很恰当,有侧面突出主题的作用,和上段构成详略有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让自己闪光。欣赏自己,发现自己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自信!(结尾议论,照应话题和文题。)

点评:

这篇作文中心比较突出,结构完整,能注意叙事的详略安排,可以看出该学生有一定的作文基础。但文章描写不够生动,文采有明显的欠缺,这是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篇中等偏上的7年级考场作文 。

作文点评三:

阅读亲情

很深的皱纹,一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牙也因为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残缺不全。然而她依然可以笑,看到子孙回来看她时,呵呵地笑。

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可身体还算硬朗,因为种种原因吧,她没能与我们住在一起,一个人住在乡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全家时不时得回去看她。我家是村子边上的第一家,门前就是通向村子唯一的水泥路。因为腿脚不好,眼神也不好使,她很少动,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弯着腰,坐在门口的大石凳上,沧桑的脸,眼神不好使,却是习惯地看着远方,像是可以远远望见我们,迎上去似的。然而却只有我们走到她的身边,挽着她的手臂,她才会缓过神来,望着我们,很开怀的笑,很深的皱纹,残缺不全的牙齿,一样是遮不住的灿烂的笑。

每次回乡,老爸会很强硬地要求我和妹妹要坐下来,陪着曾祖母说说话,曾祖母习惯性地拉着我的手,眯着眼笑着,听我讲学校里有趣的事。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她那满是青筋、黑又瘦的手时,一种莫名的悲伤就会涌上心头,真怕那天会失去啊!

去年虚惊一场,曾祖母骨折了,要做手术,奶奶和妈妈得轮番去守护她,我们也只能是放学后有空才去看她。然而只是虚惊,很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病情和日子一样康复得很快,曾祖母现在一样坐在石凳上,一样是看到我们时,呵呵地笑。

教师反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卷面上的作文分数是:18+15+12=45(总分为60分)。属于二类卷,我觉得这个分数打得还是有点高。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情况,该怎样去

辅导呢?下面是我的面批辅导过程。

师:题目“阅读亲情”,说说你的理解。

生:要求我们写写“亲情”。

师:“亲情”要写没错,还需去阅读。你的文章就没有“阅读”。

生:确实是,那该怎样改呢?

师:别急。从文中可看出,你是想表达曾祖母的亲情给你带来的感动。但有些语无伦次,现在我们先把它修改得条理些。你想通过曾祖母的几件事来表现亲情呢?

生:三件事。

师: 哪几件事?

生:盼望儿孙回家;见到儿孙幸福的笑声;怜爱我的双手。

师:思维挺清晰的。现在我们按这三件事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生:就一件事安排在一段。

师:可以,那么文章就突兀地放着这三段,可以吗?

生:哦,不行。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搔搔脑后勺):……

师(画外音):该生缺乏一种作文的构思习惯,所以拿到题目就信手涂文,难怪写出的文章会语无伦次。

师:想想这三段前可以写什么?

生:可以写一个总起段。

师:不错,聪明。该怎么写呢?

生: 嗯……

师:你是从曾祖母身上体会到这种浓浓的亲情,对吧?

师:那我们就写一设问句吧,想想怎么写?

生:亲情是什么?

师:接下来就容易写了,可以以“亲情是曾祖母…..”的句式写上一组排比句,构成一个总起段。下面的三件事可以构成三个层次段。那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解决了,文章能否就这样结束呢?

生:不行。还要有一个结束段。

师:就是这样,最后一段再点主题,可抒情,可议论,或夹叙夹议都可以,不能像你的那篇文章,给人就是不了了之的感觉。

(上面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的辅导修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师:题目是阅读亲情,上文你只表现了亲情,并没有表现你从亲情中读到了什么东西,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每一分段的结尾点题,就能切上题目。

生:我知道了,可以这样表述吗?我读到了亲情,亲情是……

师:聪明,一点就通。

(上面是对切题的辅导)

点评:该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细节描写较生动,我要求他先把每一句话读上一遍,然后自行进行语言修改。虽然此文中有些段落组成显得有些杂乱,但只要他不断地积累,语言表达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这篇作文只要根据我上面的提示,他是可以把这篇文章修改好。下面是该生修改后的作文。

阅读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曾祖母坐在大门口期盼子孙从小路回家的眼光;亲情是曾祖母一等到子孙回来就喜上眉梢的呵呵的笑声;亲情是曾祖母爱惜地抚摸着我的双手的青筋暴起的手。我无须用心,也能读出曾祖母给我们子孙的浓浓的亲情。

我的曾祖母,年过九旬,由于父母叔婶都忙着生意,所以只能让她孤独地住在老家的

房子里。我家就在村口的第一家,家门口有一条乡村水泥路,直通到大公路。曾祖母总喜欢坐在大门口的大石凳上,微微地弓着腰,眼睛直直地望着路的远方,一动也不动。小的时候,我不明白曾祖母在看什么,总在心里嘀咕:“一条路有什么好看的。长大以后,我读懂了曾祖母,我读懂了她的眼光,那是对儿孙的期盼,那是对亲情的牵挂。

然而,眼神不好使的她,即使我们走到她的身边,她也不能一下子认出我们。这时,爸爸会不经意地挽住曾祖母的瘦瘦的手臂,在耳边轻轻地叫一声“奶奶” ,她才会猛地缓过身神来,定定地看了我们几秒。笑了,呵呵地笑了,残缺不全的牙齿,深深地皱纹里满是幸福,我读懂了,曾祖母,在你呵呵的笑声里,我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儿孙绕膝的幸福。

每次回乡,爸爸会用近乎强硬的语气要求我和妹妹,围坐在曾祖母身边,陪她说说话。这时,曾祖母会怜爱地拉着我的手,听我讲些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她会非常开心,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看着曾祖母那双青筋暴起黑而瘦的手,一种莫名的伤感一下子涌上心头,真怕哪天会失去呀!亲情,我又读懂了,亲情是一种希望永远互相拥有的期待。

阅读亲情,让我懂得珍惜;阅读亲情,让我长大!十七岁的我,毫不费力地读懂了亲情。

(指导教师: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