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
艺术对于生活就像是催化剂,总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几分色彩。大自然创造的艺术总是能让人瞠目结舌,但人类的妙思巧手却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对于大足石刻我有着太多的情愫,爱着它那厚重的文化和那份少有的宁静,让人虔诚使人痴迷。
一、大足石刻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陆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史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其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重庆唯一两个五A级景区之一,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
,.
二、大足石刻的评价
(一)三大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筑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相对安定,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入宋以后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之处,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昌盛,9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大足无大的战争,“内如世外桃源,外有战乱刺激”,人们有产生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至宋有当地长官韦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组织以及外地官员冯揖等捐资造像;有僧人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营造宝顶山道场,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续建造,渐具规模,走向顶峰。
中国石窟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而作为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
,.
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大足石刻是世俗生活的画卷,是古代社会的缩影。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耳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就是一部古典大百科全书,无论在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价考察价值。
艺术观赏价值
石刻分为五处摩崖造像,它们分别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石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及以石门上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因此,大足石刻的观赏性极高,值得一去。
让我映像深刻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造像,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严谨,交易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石刻延宝顶内山的崖石弯弯而凿,呈U形,故称宝顶大石湾。那里崖高谷深,西面是峡口,东南北三面崖壁长约500米,高低3到25米,如今编了号,统筹有序,根据编号参观,依次刻的是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
,.
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等等,全部造像都配有文字说明。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道轮回图,刻于南宋,是中国仅有完整的石刻的六趣图,我之前对轮回不太明白,如今看后更觉可怕。主像是五常大鬼,高6.6米,双手捧六趣大轮,轮中心坐一行者,从心中发出六道光柱,光柱把大千世界分成六份,由内而外又分三层,表示相对应的“六道”、“十二因缘”、“万种众生生生死死轮回”。只见那下中道是地狱道、下左是饿鬼道、下右畜牲道,称为下三道,即是恶道;又最外层是臭皮囊,受生死,头出表示生,尾出表示死。我想这么一层层一格格,如何修得正果,难!
还有一处印象深刻是“千手千眼观音”石刻,在露天大龛内,龛高7.2米,宽12.5米,刻于宋代,镀金,是世界最古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密宗造像。老师说:千手观音菩萨头戴七宝天冠,千手千掌各有一慈眼,每只手持不同器物,就是种种法门,为的是救助众生,千眼表示智慧无穷,观照世间。其他千手观音刻的只有手掌,这里不同的是手臂很长。
还见许多的变相图,一组一组呈现,说明人在世上该如何,否则就得到何种报应。如“父母恩重经变相”把佛教业力果报和儒家孝养思想结合,上层是佛像;中层有11组父母十恩德颂,如怀胎守护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等;下层是阿鼻地狱种种苦刑,惩戒不孝的人。南宋佛儒道结合的文化,在石刻中保留颇完整,据说石篆山有三教同处一窟的石刻,妙高山有佛、孔子、老君同刻一窟,都希望有机会见识见识。
这些造像都很形象生动,它结合生活化的东西用佛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更容易融入其中,体会造物者的心思,使游客更易体味造像所表达的意义。
,.
科学考察价值
大足石刻的科学考察价值主要体现在专业人士对造像的研究方面,可以从中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宗教在其发生的变化,以及研究各种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发展。
比如,2005年8月在重庆举行的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上,来自美、英、德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对大足石刻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κ在报告《柳本尊赵智凤密教传承的特点》中认为,柳本尊、赵智凤密教传承的特点是:一、传承金刚界的“大轮五部咒”教法;二、苦行修炼;三、居士密教;四、尊为佛之化身。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宁强在《刘萨河与柳本尊:敦煌与大足“本尊像”之比较研究》中,比较了四川的柳本尊与敦煌的刘萨河,提出柳、刘分别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形成以本地化为中心的佛教本地尊像体系。宁强认为,唐以后佛教的造像发生了变化,本地尊者占有一席之地,而至柳本尊时已上升到与佛平等的地位。与会代表罗κ、马世长则认为,本地尊者上升到佛位,似乎应该从唐僧伽开始,因为会昌灭佛时文献中已有此类记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静杰认为,大足、安岳宋代石窟柳本尊十炼图造像,其十炼、感应事迹受历史上法华经烧炼供养、割舍布施行为的影响,主题思想是大乘佛教菩萨波罗密行,其证得的法身是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古正美教授则认为,在云南也发现唐末和尚造像头顶刻有观音。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深入研究了宝顶山广大宝楼阁图像,肯定它是出自菩提留支的译本,并探讨了其与六道轮回图的关系,认为佛经有勤修陀罗尼可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二者是有意安排凿在一起的。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考证出,大足小佛湾坛台下部地狱的依据是《华严经·十地品》,其中地藏十王的造像源头出自成都刻本。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颜娟英则对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世俗性及多样性转变进行了研究等。
这些都体现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考察价值,对研究历史和宗教有着极为重要的
,.
意义。
(二)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
“十五”时期,大足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县域经济持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86亿元,年均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28.79:31.89:39.32调整为20.4:43.0:36.6,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财政总收入达到3.62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亿元,年均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2亿元,年均增长22.1%。第三产业大幅攀升。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10.5%;消费更加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6亿元,年均增长14.9%;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5.44亿元和120万人(次),年均增长19.3%和13.8%。
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把大足建设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议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新格局。努力完善指挥协调、产品开发、接待服务、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切实推进大足旅游的提档升级,打造“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2010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
,.
“世界文化遗产”给大足带来了品牌效应,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品味。大足石刻为世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文化陶冶和美感享受,同时也直接刺激并提升了大足县的旅游经济。
据统计,“申遗”后,该县直接及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已达7万多人,旅游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当于当地GDP的8.8%,对当地宾馆、餐饮、传统手工艺等行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足境内旅游资源开发也有明显成效,据了解,大足县与重庆广电集团合作打造的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湖景区及大足石刻影视旅游文化区将成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胜地。
社会效益
大足石刻的发展给大足县以及重庆市都带来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大足石刻旅游从侧面促进了大足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有效实施,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成效;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布局结构逐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初步形成,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均衡,社会发展滞后问题明显好转。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更加丰富。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人口结构显著改善,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这些都是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
,.
环境效益
大足县的旅游开发始终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主体,加大投入,加快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得一面。大足石刻的开发,促进了地方的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周围环境也更加的整洁。但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还是存在,生活污水的增多,汽车的过往使得空气质量发生变化,人流量的增多造成拥挤和嘈杂等,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时,客容量的问题急需解决。
(三)六大条件
景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地处成渝经济走廊要地,成渝高速公路、铁路贯穿而过,东到重庆70多公里,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西距成都256公里。
大足县遵循交通运输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按照“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的公路网密度,增加纵横向联系,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的思路,重点建设一批骨架公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客运站点、水运码头建设,加强公路养护,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县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交通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公路通行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生态、五金、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大足旅游机场前期工作。
公路建设。力争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和成渝辅助通道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公路1351.8公里,其中一级26公里,二级283.5公里,三级265.6公里,四级776.7公里。2010年,
,.
全县公路里程达到2880.5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983.4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0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51.9公里/百平方公里。
客运站建设。新建改扩建客运站36个,其中新建改扩建三级及以上客运站9个、四级客运站14个、招呼站13个。
河运码头建设。改建龙水湖主坝码头等8个,新建龙水湖西湖新村旅游码头等9个,实施上游水库长源村渡口等4个渡改桥工程。
这些都使大足的交通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更加的便利。
景物或景类得地域组合条件
大足县旅游资源以大足石刻为主,另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水湖、龙水湖温泉以及无数比较知名的寺庙,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这些旅游资源本应相互配合,联动促销,但实际上是各做各的事,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如,宝顶山石窟和圣寿寺都属“世界文化遗产”,因石窟划归博物馆管理,圣寿寺划归僧人管理,所以就各自为政,互不往来。导游和解说人员,在解说石窟的过程中也多数没有顺便介绍圣寿山的情况。这些情况使得多数导游在介绍一个景点时不会去提及其他的景点,这样就没有起到一个互动宣传的作用,使得很多游客都不知道还有其他景区景点。也就更没有形成在市、全国、全世界的有关景区的互动宣传。因此,大足石刻宣传也就难成大气候了。
就石刻艺术来说,参观时间短,游客在大足值得逗留的时间也就短,这样就使的大足
,.
的旅游产业链不能有机的衔接。
在这样一个地域组合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就应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联合效益,岂不是可惜。所以大足县应该加大对这些景点的组合宣传,是大足形成一个综合的旅游品牌,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景区容量条件
大足石刻的基础设施比起有些景点来说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旅游高峰期存在着明显的人流量拥堵状况。在这方面还得依靠大足县其他旅游景区帮着分散人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施工难以程度
大足石刻的单单就旅游开发来说还较容易,但在保护和维修方面却是一个大工程。
投资能力条件
投资方面,大足石刻的潜力是十分大的,2005年,大足石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10.5%;消费更加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6亿元,年均增长14.9%;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5.44亿元和120万人(次),年均增长19.3%和13.8%。这些数字都是非常可观的,随着旅游的兴起,出门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去大足石刻旅游的游客也逐年翻新。加上大足石刻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是重庆唯一两个五A级景区之一,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所以在投资能力方面是不容小视的。
,.
旅游市场条件
大足的物产丰富,不仅是“石刻之乡”,还有“五金之乡”“鱼米之乡”“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县”的称号。把石刻作为市场定位,就可以吸引许多不同层次的游客,加上还有其他景区的互补,大足石刻的市场条件还算不错。但就大足石刻的宣传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旅游宣传
大足石刻的宣传,存在的不足是多方面的。就拿武夷山来说,它与大足石刻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们的运作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马不停蹄,投入巨资,大手笔,大动作,采取多种措施大造舆论。他们在中央电视台多套节目轮番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让不知名的武夷山一时成了许多旅游者向往的去处。使得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就成倍增长,短期内就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我们则没有这种效益,来大足石刻的游客比前几年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很不理想。
大足石刻也不懂得抓住机会。就拿同属重庆的永川来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在永川竹海借景拍摄一些镜头,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永川却抓住机会大肆炒作,一时抄的沸沸扬扬。把一个“永川”炒到全国去了,大大增加了永川的知名度。2007年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剧组在大足县龙水湖拍摄了许多镜头,著名电视剧明星唐国强、刘劲、王伍福等就来参观了大足石刻,这本来是个大造舆论的机会,以提高大足石刻以及大足县的知名度。但大足没有像永川那样大肆炒作,失掉了良机。在如石门山的佛像头被盗,这时就应面对被盗现实,毫无顾忌的大力宣传,造成声势。多方面阐述石门山石窟的宗教、文化、历史、艺术、科研等价值,宣传被盗头像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无价之宝,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价值,并悬赏破案,从而引起各地、各部门、各
,.
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既可促进知情者及时报案,让公安部门早日破案,找回失去的头像,又可提高人们对石窟的关注度,从提高石窟在全国的知名度,力争让坏事变好事。但大足却没有这样做,实在可惜。
还有就是研究与宣传的脱节,各自为政。研究者只管研究而很少过问宣传者,宣传者不注意吸取研究新成果,以随时改变自己的宣传角度。我们说,研究和宣传时相辅相成的。研究大足石刻就是要可观的认识大足石刻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规律等。宣传就是媒介,就是借媒介把客观事物真实的介绍出去,传播开来,让人们对其人、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感知,从而理论结合实践。这样的宣传才有新意,有方向,有力度。例如,大足石刻考察团早就得出“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的论断,这是对大足石刻多么重要的评价啊,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只见宋朗秋先生写过一篇论证“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的论文,其他则很少见。由于对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后人没有做更多的阐述和广泛的宣传。其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也就远不能同云冈、龙门相比。这就是研究和宣传没有有机结合所造成的后果,使得大足石刻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都是大足石刻需要解决的,怎样使大足石刻更加的出名更加的有价值,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大足石刻的鉴赏
对于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都是外行的我来说,在宝顶山看到的都是一尊尊或威严、或慈祥的石像,只能感叹当年雕凿这些石像的艰辛和不易。
看了现代人写的文字介绍,才约略知道一点宝顶山石刻的与众不同。宝顶山造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菩萨造像民族化,人物形象世俗化,造像题材生活化。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情
,.
景,几乎是宋代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
我们看到的雕刻场景有:养鸡、放牛的,习武、练功的,划船、牵马的,抚育婴儿的,生病服侍的,扶棺哭丧的,穿着开档裤的孩子偎母吃奶的,为儿女婚娶杀猪宰羊办喜酒的等等雕塑,恰似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
最为经典的是刻在南崖的那幅“牧牛图”,在林茂修竹,猴戏鹤鸣的大自然美景里,十个牧童放牧十条耕牛。其宗教含义本是表现“牧牛喻心,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行过程。牧牛图位于大佛湾南岩西部,面北。此龛无檐,全图依山傍岩取式刻绘。它是以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图文交融,刻画出十组 雕刻十个牧人,放牧着十条耕牛,人、牛同真实等大,牧人情态各异,牛儿其状非一,然而雕刻师运用写实和极为自由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一幅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牧童和耕牛的各种神态和宋人的劳动生活情趣。
还有北崖雕刻的一组“父母恩重经变图”,上部刻七佛,中间凿一对夫妇在佛前求子,刻一对夫妇于佛前祈求嗣为序品,其左从右至左刻怀胎守护恩、生子忘忧恩、推干就湿恩、洗涤不尽恩、远行忆念 恩,其右从右至左刻临产受苦恩、咽苦吐甘恩、乳哺养育恩、为造恶业恩、究竟怜悯恩图文并举,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这些石刻不仅是佛教胜一曲颂扬母爱的赞歌。据说,1986年,邓小平同志参观至此,连声赞叹“这完全是中国的了!”
圆觉洞位于大佛湾南岩西段,面北,洞内正壁为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全跏坐像,左角刻一头饰卷发,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的行者立像---赵智凤,右角刻一头戴王冠,双手捧笏的王者立像---柳本尊。洞中心刻一长跪菩萨面向佛,左右壁似木质坐椅上 列坐十二圆觉大士。全窟造像精工细琢,刻工考究,十二菩萨貌似\"宫娃\",自由趺坐,端庄洒
,.
脱,表情各 异,体态丰盈,璎珞蔽胸,头冠镂刻晶莹,天衣柔和,如娟似绸。这无一不显示古代匠师 的高超技艺。洞壁粗犷豪放地镂刻有亭台楼阁,花鸟鱼龙,山水奇石,烟云缭绕。洞口上 方凿一天窗,光线射入,使洞内显得明暗相辉映,把菩萨像烘托出更加妙丽端严,人们到 此,好似进入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华严三圣像,龛凿卢舍那佛胁立文殊、普贤。三像顶天立地,大气磅礴,宏伟壮面。龛壁遍布81个月轮龛佛坐像,示意佛以身智种种光明普照众生。中为卢舍 那佛,顶饰金刚佛顶印,身著通肩大袖服,双手平伸胸前结印。胁立文殊、普贤菩萨,戴 七佛宝冠,著通肩天衣,璎珞蔽胸,手托宝塔屹立。三像面若满月,赤足立莲花上,富有 唐刻遗风。文殊菩萨,头戴宝冠镂刻晶莹,双手凭空伸出1.2米,手托1.8米高的石塔, 重近千斤,经久坠。审视其奥秘,象撑弓式的袈裟,把重力引向地面之故。这是宝顶石窟 中,古代匠师成功地运用建筑力学于摩崖造像范例之一。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释迦佛涅槃,其中主尊释迦佛涅槃像,头北足南,右胁侧卧整个东崖,面相示现其灭度时神情。像长达31米,还仅凿现出大半个身躯,膝下肢似隐没于南岩里。刻工意到笔伏,以示佛大 不可度量。佛前立似从地涌出佛的弟子、帝释、天王等半身像19身,或拱揖、或合十、 或捧香花灯水果,俯首低眉,着礼佛状态。佛龛中部设供品台,台上香炉中云烟缭绕升至 崖檐,化作瑞云,其上玉立佛母及其眷属女像9身。全图构思精巧,规模宏大,雕刻精 工,为前期各代同类造像之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摩崖造像,各个生动有趣,富有含义。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艺术我还未得一见。我想,待欣赏了这些地方的石窟艺术之后,一定会对于大足石刻艺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