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智能电网新型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

2022-12-13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 NO.12(下)

工 业 技 术

智能电网新型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

袁冬松

(国网黑龙江宾县电业局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4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而且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我国的用电量也在逐渐增大,因此电网的建设发展刻不容缓。为了满足国民的用电需求,使用户的电力设施更加健全,使用户的生活更加便利,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积极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志码:ADOI:10.13612/j.cnki.cntp.2019.24.020

电通信阶段,这个阶段与之前相比,电力网络的配电系统1 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发展历程

在通信方面已经有了进一步完善,电网的配电系统可以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而

行设备的非自动化与自动化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阶段的

且科技的进步,也给我国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而且

配电系统与第一阶段相比电力运行更稳定,因为其采用的

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我国居民的用电需求以及供电速度方

是系统设备自动化控制。整体来说就是使系统可以自行将

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电力网络也随之兴起

出现事故的电网与正常的电网隔离开来,使故障可以得到

并发展起来。

控制且不会扩大。第三阶段就是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虽然

我国的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总共经历了3个阶

如今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还处于建设阶段,但是如今的电网

段。第一阶段是电网发展初期,在电网刚刚提出的时候,那

系统已经有了智能自动化的基础,因此与前两者相比还有

时候的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还只是配电系统开关的

很大进步。如今的科技越来越先进,配电自动化在智能电

配合阶段。由于那时我国的网络发展还不是很先进,计算

网上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

机网络系统还并不完善,而且在通信方面还没有统一,因此不能得到很好的建设。当时的配电系统的开关设备配合2 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分析在维护电网的运行商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即通过配电开关

2.1 配电开关设备自动化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出现事故的电网与正常电网进行

隔离,然后对故障电网进行维护。第二阶段就是电网的配在完全实现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之前,还有很多问题

冰区,如果难以避开,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开展抗冰防舞动设计。有效措施如下:在易舞动区、重覆冰区开展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工作时,需要将档距缩小,控制杆塔的高度,如果使用的是铁塔,应该使用双帽防松螺栓;利用相间间隔棒、预绞式防振锤、阻尼间隔棒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将线路抗冰防舞动能力逐步提高。

及铁塔系列,在此基础之上,推导出与本项工程环境条件相符的塔型高度系列、杆塔设计档距系列、塔头摇摆角系列等。

4 结语

对于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而言,其是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高压输电线路的正常使用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重视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工作,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使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保障,使相关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哲明.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问题及完善对策[J].电子测试,2019(7):110-111.

[2]杨睿.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5):95-96.

[3]胡陈陈,张振.探析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25(21):105.

[4]程显涛.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8.

3.2 科学合理的选择路径

相关人员在选择高压输电线路的路径时,需要遵循便捷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的原则。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保证输电

线路的建设工作与国防建设、地方规划发展相互协调,避免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工作对途径地区的发展或者途径地区的规划项目产生不利影响。在明确高压输电线的路径选择问题时,需要将沿线收资工作逐步加强,然后利用科学的方式确定线路路径的方案。

3.3 保证杆塔选择的科学性

设计人员保证杆塔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可以保证线路的经济合理性。在选择杆塔时,需要对杆塔荷载进行确定,这是开展线路结构设计、杆塔规划的基础,并且有助于控制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投资,使线路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输电线路工程途经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情况、河流特点等进行充分掌握,科学的分析杆塔设计的各方面要素。然后分析出与输电线路建设工程相符的塔型设计以

- 36 -

工 业 技 术

需要完善,配电开关设备的自动化就是其中之一。配电开关设备在电网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的。为了使其配合得更完善,就需要运用到目前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网络等,这些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定的连接。

在配电开关设备之间建立通信网络对于电网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如果电网出现了故障,配电开关设备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接收故障信息,并采取一定的配合,对故障电网区域进行隔离。然而在电网中建设配电开关设备对维护整个电网的稳定是十分有效的,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资金问题。如果配电系统出现了故障,由于其自动化的系统及运行方式,维修起来肯定会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网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

2.2 配电系统控制自动化

为了实现配电自动化建设,必须进行配电系统自动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个行业都有了一定的进步,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能够有如今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

配电系统控制自动化主要是在配电系统出现故障时,配电系统能够进行自动化控制,以防造成更大的失误。即实现这一自动化,主要是将电力网络的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与系统中断进行联接,这样一来,电力工作人员就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检测到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通信网络也能及时接收故障信息,并及时解决。因此,配电系统控制自动化的实现既提高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有效解决用户的用电故障,使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良好。

2.3 配电通信网络自动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网络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为了保证配电系统良好的运行,实现配电通信网络的自动化刻不容缓。在通信网络自动化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技术,而且由于通信网络具有的特点,在用自动化技术对其进行改变的时候要合理运用此项技术。而且,在建设配电通信网络自动化后也推动了整个电网的发展,即在信息网络中,可以对配电系统之间的运行状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接收,更好地实现了配电系统的管理。

3 智能电网新型配电自动化的改造3.1 改造主站自动化系统

为了使智能电网的配电系统的自动化的改造进行得

更加顺利,使智能电网有一个更好的运行状态,对其进行改造的时候,可以先从改造主站系统着手。

首先是配电主站系统,由于该系统中含有1个主前置服务器,并且所有的信息功能皆是通过此服务器来进一步运行的,所以如果配电主站的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建设,那么就可以使整个系统的运行得到保障,即在当前置服务器出错时,配电主站系统就能够自动地为其配置新的服务

2019 NO.12(下)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器,避免了由于前置服务器故障使得整个系统停止运行的事件出现。

其次是配电应用软件子系统,在配电系统运行前,为了检查系统的状态是否达到运行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测试,所以对其进行自动化建设后,就不需要技术人员自行对其检查,只需要使用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功能,就可以进行检测,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高效。

最后是配电管理系统,配电网的功能是强大的,它能够通过一些现有的电力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些高端的技术对收集到的电力用设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并将其显示到计算机网络上,进而通过这些信息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管理控制,使配电系统能够更加稳定。

3.2 改造子站自动化系统

在建设自动化配电系统的过程中,对系统的子站的改建也不能忽视。由于电网的范围较为广阔,配电系统不能对整个电网进行整体的覆盖检测,因此这就需要1个中间的‘目光’对各个区域的电路进行检测,并将信息传送给它,这个时候子系统就出现了。

配电子系统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它可以将主站系统没有检测到的电路信息反馈到主站系统中,为整个电网的运行带来了保障,所以对配电子站系统实现自动化是必要的。实现子站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系统检测不到而出现电路事故不能解决的情况,为整个电网以及居民的用电安全都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保护。

3.3 改造终端系统自动化

配电系统的终端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整个人体起到控制的作用,是人体中不能缺少的,因此配电系统终端也是如此。在配电系统的终端,与配电子站以及主站不同,配电终端控制着整个系统的“生死”。而且对配电终端系统进行自动化的建设,可以对电网进行智能控制及监测维护,可以使得电网问题得到针对性的、具体的维护。

4 结语

总的来说,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电力方面的需求已经不能忽略,而且为了电网的稳定运行,使电网的服务水平能进一步提高,对智能电网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刻不容缓。虽然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还不完善,但是电力技术人员通过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一定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江河,陈新,林涛.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33-36.

[2]刘海涛,赵江河,苏剑.基于ESB的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信息集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6):47-51.

- 3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