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要十分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这是21世纪语文课程的“四大支柱”。二是注重智育和知识文化的传承,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是指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所具有的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展其知识视野和思想观念的建立等所達到的目标,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能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和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要点包括: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
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要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变革,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了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教学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