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燃成死灰冷烬的悲凉人生
在中国现代文学长卷里,也许,张爱玲的这部《金锁记》并算不上是其中最出色的作品,但无疑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优秀经典小说。
初读《金锁记》,总觉得每读一字,心里就被悄悄撒了一把死灰,灰烬下埋了不复燃的焰,悲凉悲凉的,折服于作者构建悲剧的高超技巧。再读《金锁记》,我的感知由心境的悲凉沉淀为心底的苍凉。仿佛,故事里,一直横着一道荒凉荒凉的残垣,上面衍生着社会阴暗、人性悲剧的枯藤老蔓。
聊一部作品,撇开作品的作者泛泛而谈是极其肤浅的。要细读《金锁记》,也须从深读其作者张爱玲开始。
张爱玲,原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家世显赫,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李菊耦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李鸿章的长女。1944年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并演绎了一段传奇离合的爱情故事。1995年9月8日,她病逝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
张爱玲是一代个性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
张爱玲自小便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的味道。她那清晰的时代感与精细的把握能力,甚至通过衣饰与环境的描写,也能将时代社会的变化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意蕴。她的小说具有雅俗融会的特征,可谓‚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从所写生活看,她常落笔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同时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从叙事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抵是讲述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清界限。她的故事是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他们的人生与情欲、嫉妒、虚荣、疯狂)为中心的,情欲的变化,情欲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意识的流动,叙事中声、色、动作的描写与人物心理展示的结合,具有充分的现代小说的特征和繁复、丰富的意象,体现了鲜明的都市特征。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她的早期作品,典型体现了她这种独特的写作特征。发表时她年仅二十三岁,但作品却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
1
突破,得到许多高度评价。
宋家宏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这样评论过:‚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使她成为一个‘失落者’,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失落者’是她基本的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 …… 不难理解弥漫于张爱玲作品中的‘ 荒凉 ’了 , 它是人物的内心情绪体验 , 也是作者主观的情绪基调 , 从客观上看 , 又是那个战乱岁月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荒凉’( 有时是‘苍凉’、‘ 凄凉 ’) 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 ……悲剧降临 , 自然是‘荒凉’,长安结束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爱,‘像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 与‘荒凉’内心情绪密切相关的,是人物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 人物的‘孤独 ’ 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更常见的是自私、冷漠与仇恨。曹七巧是强悍的,也是孤独的,她恨一切人,一切人也恨她 ……张爱玲的作品和通常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不同首先在于:写实中饱含了浓厚的主观性 …… 既是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体验,更是作家自己的内心体验,她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 ‛ 宋的评论融合了张爱玲没落的生存背景,形容其写作心理状态为‚失落者‛的心态,从而分析她作品的创作,深入地解释了《金锁记》全书渲染的浓重的悲凉荒寂色调的主客观缘由。
《金锁记》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描写了为了钱以微贱的身份嫁入姜公馆里许以患有骨痨的姜二爷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在这个大封建家庭里,出身麻油店小商人之家的她没有地位,不受尊重,备受众人的蔑视和冷落。在这样畸形的婚姻里,她欲爱不能爱,在情欲和财欲的双重压迫下,渐渐造成她的性格畸形,行为越发乖戾泼辣,形似疯子般伤人伤己地活着。她的忿懑变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她原喜欢的姜季泽。她儿子的幸福,媳妇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作恶毒的嘲笑,,歇斯底里变得比疯狂还可怕。炼狱的一端紧接着地狱,殉体者不肯忘记把最亲近的人带进去的。于是,她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导致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断送了女儿的求知之路和爱情之路。“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结局当然是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儿子女儿恨毒了她‛。
取名金锁,切题之外意味深长。曹七巧最初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可怜而悲剧性地却锁住了自己。她从一个健康活泼的‚麻油西施‛变成一个扭曲了人性的丑恶妇人,这固然和禁锢了她身心的变态婚姻家庭有直接关系,但,更深一层,却是当时所处的环境压抑逼迫下
2
必然的结果。她的病态扭曲,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张爱玲此书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甚至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在张爱玲自述的《自己的文章》里,她写道:‚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她称曹七巧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曹七巧是悲壮的疯子,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去成为一个疯子的。在扭曲的心理的折磨之下,她没有崩溃自杀,本身就带有了悲壮的意味。
曹七巧无疑是可怜的,她的可怜不仅仅在她的惨淡的婚姻、爱情,我想,她是知道自我内心的丑陋的,却没办法阻止,只能让它疯长,最终由着它左右她的一生。她可怜是在于她的清醒。她知道很多人在恨她。也许正因为她在遭遇到人生中种种不幸时,也这么真真切切地恨过。她要所有人陪着她不幸,陪着她恨,陪着到深不见底的人生的黑暗深渊。我们本就该原谅这样的曹七巧,原谅她的软弱,也该原谅她的扭曲的畸形的丑恶的报复。一个女人,承受过这样许许多多的现实的无情摧残,畸形的无爱的婚姻,没有企盼的爱情,钱权交汇的家庭。在这足以逼疯人的环境里挣扎生存,是需要恨的。除了报复,除了恨,七巧不知道该怎么去生活。她甚至成为了一个瘾君子,自甘堕落。或者说,曹七巧已不想清醒,她宁愿沉溺在虚无的片刻迷乱的短暂的解脱。她的人生除了在抽鸦片时这些短暂的片刻迷乱幸福,已经没有别的活路。
曹七巧,原可以是青山上的一株盎然之树,却不幸沦入封建之家的病态婚姻被劈成了木柴,从此葬送了她一生的自由和幸福。在此之下,她只能渐渐烧成了一把火,因着情欲和财欲的助燃之风,越演越烈。她用她病态癫狂的行径,不仅要把姜公馆里所有人都烧进这团大火,还把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的幸福都付之一炬。最终的最终,她必然地燃尽了她的生命,
3
化作一堆冷寂了的灰烬,诉说着她一生的悲凉……
在女性文学方面,张爱玲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于青的《女奴时代的谢幕——张爱玲 < 传奇 > 思想论》评论道:‚还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的命运的写作 …… 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确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爱玲对女性意识中传统意识的心理展露 , 则是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奉献……女人, 始终是张爱玲立文的视角……张爱玲不善用伦理的意识去评判女性, 而是以她女性的直觉和生命的感悟去试解女性自身的心狱之苦……可以说 , 张爱玲对女性黑幕世界的披露和揭示,与鲁迅对国民性的鞭挞,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历史深处 , 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屏障 , 相对于五四的呐喊时期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力。 ‛《金锁记》,无疑是这样一部描写该时代历史环境下受压迫女性心狱凄残悲凉的深度代表之作。
著名评论家傅雷曾严厉地批评过张爱玲的数部作品,却独独对《金锁记》的价值表示了十分的肯定,他称《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品读此‚文坛最美的收获‛,我也从中收获了许多,不仅感叹张爱玲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和独特敏锐深刻的笔触,钦佩于她出众的写作水平和独具一格的风采,还感悟她笔下主人公必然极端而悲壮的人生悲剧。苍凉和阴暗构成了通文悲观的感情色调。但,此书却还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启示,曹七巧就是一个启示,让我们明白一些事。人生中有太多的苍凉沧桑,太多的枷锁禁锢,太多的无奈酸楚。因为丑恶,我们更应该坚持美好。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