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版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高考题型集训第二部分 题型7.doc

2022-06-27 来源:易榕旅网


1.(2015·济宁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2.(2015·福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与客观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

材料三 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而稍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国用以足也。

(1)材料一反映北宋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3.(2015·长春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 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5.(2015·潍坊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外交策略的实质。

材料二 杜鲁门说:“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

6.(2015·长春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乾隆帝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淳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

7.(2015·台州名校调研)华盛顿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拿破仑十九年征战沙场,从土伦到滑铁卢,孤身一人扛起法兰西的大旗,为法兰西树立了“我们曾君临世界”的民族自尊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回复:“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战争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摘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请回答:

(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两人做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

答案精析

题型7 选考模块非选择题

1.(1)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中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回答。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及“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归纳。

2.(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法。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的现象,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 (1)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2)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1)表现: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说明: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总统选举充满恐吓。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得出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根据“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得出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根据材料一“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得出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根据材料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得出袁世凯派人

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根据材料一“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得出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根据材料二“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得出在当时总统选举充满恐吓。 4.(1)背景: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对关东军实施打击;中国抗日军民大反攻,日本无力再战。

(2)评:《停战诏书》否认了其蓄意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罪恶事实,回避了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诋毁中、美、苏等国对日作战的正义性,美化其战争目的,并极力美化其被迫投降的无奈;显示日本军国主义者推卸战争责任,不反思战争罪责的顽固和无耻。

5.(1)实质: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战时同盟国关系结束。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为和平而联合起来”“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加以回答。第(2)问,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战后两者关系等加以回答。 6.(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

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看法:第二种是否定。

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解析 (1)第一问看法,本问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和概括材料。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得出第一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二“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可知第二种看法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理由,对于第一种肯定的看法,主要结合材料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对于第二种否定的看法,根据材料,可得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2)要注意是从当今社会背景下回答,注意要分别概括出孝文帝其人和其事的可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措施都加快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

民族的发展;同时孝文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也值得肯定。

7.(1)条件:两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 影响: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看待: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

论证: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比较、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可知其相同条件是两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二者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维护、对法国政局的稳定等角度回答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