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2022-06-16 来源:易榕旅网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1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1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1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1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1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

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1 屠惧,投以骨。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

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词、音节助词。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 频)。 ①问所从来。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③寻向所志。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⑨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的这个句子可以充当名词 使用,用作主语或宾语,也可以成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1 2 3 4 5 6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语气助词,也叫语气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 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音节助词,仅表示停顿,无意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1.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叹词单独成句。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噫吁戏!危乎高哉!

以上十一类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 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 做虚词。

实词包括:

虚词包括: 参考答案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鳖曰:实词数量很多,虚词数量有限。实词在于积累,虚词在于变化。高考考纲内的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注意辨别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除却这十八个,还有一些也是高频虚词。在平时学习中学会根据实词提供的语境,灵活判断虚词的用法,才是我们学会虚词的标志。 二、文言文常用词法

所谓词法,就是词语的使用方法,使用规律。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 词、词类活用、通假字。最为核心的是词类活用。

(一)古今异义

简言之,古代的字义和现在已经不同了,有两种情况:词义变化和古今巧合。词义变化 产生的古今异义特点鲜明,但需要认真整理。(更多参见附录二)

鳖曰:严格来说,这个词法应该叫做今古异义。

词义变化导致的古今异义

曾经学过几个特别典型的,回顾一下。 江 河 睡 臭 亲戚 涕 走 汤 去 怜 爪牙 鹰犬

课文中存在大量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 复前行,欲穷其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未果,寻病终。

追亡逐北。

请找出其他课文中的古今异义并积累,以发现古今异义并分享发现的快乐为乐。 古今巧合导致的古今异义

古今巧合制造了大量所谓的古今异义,这类古今异义原本并不存在,由于文言实词的单音节性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性,会导致这类误会出现。此类古今异义在古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必须学会灵活判断,否则会在理解方面出现尴尬。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今齐地方千里 ②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越明年

5 不足为外人道也6

屋舍俨然

7 遂与外人间隔 8 9 10 11 12

属予作文以记之不足为外人道也诚宜开张圣听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鳖曰:此类巧合在文言文中不可胜记,需要同学们根据语境灵活判断,不可根据现代汉 语望文生义。最佳的判断办法就是把俩字拆开单独解释,看是否符合当时的语境。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 鳖曰:较之古今异义,这个运用更加灵活。根据语境推断词语意思,是一项基本功。注 意,语境是推断的依据,是推断,不是瞎猜。 《狼》中的一词多义

止:1、通“只”。例句:止有剩骨。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意:1、神情。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 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 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岳阳楼记》中的一词多义明: 1)第二 越明年

2) 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

3) 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2、敌人。例句: 盖以诱敌。前: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2、向前。狼不敢前。 积薪:

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3) 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 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 向。

(3) 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

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 遂迷:“终于”。 (3) 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鳖曰:《出师表》中太多了,自己去看百度百科吧……打印太浪费纸张了……

思考题:

你认为推断词义存在技巧和方法吗?

鳖曰:这需要探究一词多义的来源。因为一个字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候被误用,有时候 被借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词多义。但是,通常来说,大部分词都有一个本义,在本义的 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延伸,这类情况下需要同学们根据本义结合语境灵活推断。还有一种情 况,就是本义有好几个,这是当年造字的时候没造出来,结果靠“假借”造字法暂时借用了 别的字来冒充这个字的字义,到后来也没造出来,就搞得一个字有几个毫不相干的意思。这 需要同学们积累和记忆了,要不然根据本义推断发现都不靠谱。

最终,同学们要练成一种终极推断能力:有个字没见过,不知道啥意思。把这个字遮起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此处无论念什么,都应该是 XX 意思,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判断力……壮哉,我中国少年!

按照上述道理,我们可以产生下面几种相对实用的推断方法: 1. 联系成语或其他语境推断

①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日薄西山

1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鳖曰:如果当时能想起来这个字的其他用法,却不是相同语境,就要考虑其它用法,这 是体现同学们学习课文实词虚词是否到位的地方。

2. 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③未果,寻病终 ④只露尻尾

鳖曰:此实用之法,位置就是语境,且能够判定位置者,必定基于对周围实词语境的准 确判断。

3. 通过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对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 特点推知词义。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④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鳖曰:此实用之法,结构形式是语境的一种,且能够判定结构雷同者,必定基于对周围 实词语境的准确判断。古文中,为追求文采,有不少这样的对称结构出现。 4. 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

① 瑕不掩瑜 ②苫蔽成丘 ③樯倾楫摧 ④咨诹善道

鳖曰:此为人类本能,看到偏旁推断词义,这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5. 通过利用现代汉语组成联合(并列)式词组的方式来推断和解释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鳖曰:这是典型的根据现代汉语推测古人意思,要根据语境,不要根据现代汉语。如果现代汉语的语意套进去,发现很合适,其实这个词我们不可能感到困惑,更不会想到用这个 办法了。

综上,前三种办法才是办法,后两种是人类本能。学生知之。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全程为“偏向于其中一个字义的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在某个具体语言环境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 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 ①意义相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练习:

找出下列与剧中的偏义复词,指明具体偏义与衬字。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不顾别人死活 去来江口守空船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昼夜勤作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这是一个不知深浅的家伙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 能。不拘泥于这个词的词性,将这个词灵活地运用出来,就是词类活用。这是人类运用语言的基本

能力,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比如“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中的“强壮”就是使 动用法。本来形容词不能跟宾语,但是在这里跟了宾语,为使动用法,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 用。

足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词类活用,只不过未加注意罢了。所以,这个技术其实比 较简单,总结一下过去我们扯淡的用字用词规律,基本就对了。

词类活用的分类,土鳖要和大家做一下准确的分析与交代。鉴于目前各类教辅和讲义说法不一,归类不同,容易造成同学们对词类活用的种类含混不清。土鳖在此说明,主流的词类活用就是四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形作动词、名词作状语。这是比较明显的词类 活用,至于额外的一些细小的类别,我们根据语境灵活判断这是不是活用就好了。不使用这个词本来的词性而把它当做其他词性来使用,就是词类活用。若如此说,肯定有许多细小的非主流活用方式,但这些不构成词类活用的主体,同学们根据四类主流活用学会判断词类活用,掌握判定方法,方可不变应万变。 思考题

“人民的幸福”“此皆良实”“优劣得所”“攘除奸凶”这个短语中“幸福”“良实”“优劣”“奸凶”是否可以看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挨了一顿打”这个短语中“打”是否可以看做动词活用作名词?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解释为统一,是否可以看作数词活用作动词?

鳖曰:以上四种当做正常的词语用法即可,符合人们正常的语言习惯,并不存在明显的活用。若归入活用,反而显得过于造作。在实际考试中,确实也不会把此类列入活用范围。 考试或者读文过程中造成困扰的还是四大主流活用。

(1) 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翔集”是“沙鸥”发出的;“游泳”是“锦鳞”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 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 “退”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原句可转换为“烛之武使秦师退” 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在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惊天地,泣鬼神。

打草惊蛇、飞沙走石、破釜沉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又数刀,毙之。(《狼》)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 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 “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

富国强兵、厚此薄彼、精兵简政、正本清源、光宗耀祖、独善其身。 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 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汗牛充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2) 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 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 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自轻自贱、自高自大、不远万里、重男轻女、目空一切、兵贵神速、是古非今、安贫乐 道、不耻下问。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鱼肉百姓,草菅人命。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3) 名形作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形容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 情况比较普遍。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语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 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华而不实、能文能武、人尽可夫、门可罗雀(罗:网)。

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一狼洞其中。

弛担持刀。 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以光先帝遗德。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处处志之。 未果,寻病终。与郑人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4) 名词作状语

恢弘志士之气。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而或长烟一空。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 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蚕食鲸吞、狼吞虎咽、龙争虎斗、土崩瓦解、金榜题名、花容月貌。 道听途说、东张西望、南征北战、风餐露宿、拳打脚踢。 苫蔽成丘。一屠晚归。北定中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Tips:为动用法

除却使动和意动用法,还有一种叫做为动用法的动宾诡异情况,属于客观独立的存在, 相当非主流,需要了解一下,保证我们所学语法的完整性,体现土鳖教学的权威性(哈哈~)。但这个用法不在考试范围内,偶尔有考,一看便知其意,平时不注意这叫做为动用法而已。标志性语意为“主语为宾语做某事”。例如:

等死,死国可乎? 君子死知己。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造福人民 服务教改 老父曰:“履我”。

(五)通假字

古人不知道或者不小心写出来的错别字。

【蟑螂才尽 推测】这种字产生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当时没有现在的这个字、作者自己当时不会或者笔误、传抄过程中字迹辨认失误、传抄中笔误等。

1 3 5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止”通“只”,仅仅,只有。2 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4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6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鳖曰:好多通假字当我们习惯了他们在古文中的用法后,会忘记这是个通假字。但碰见 晦涩难懂的句子时要根据语境能够辨别哪一个字可能是通假字,以便理解原文。 小结:名词活用的规律

名词,既可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又可以活用作动词、活用作状语。所以,名词活用是词类活用中的最大主题。名词作状语比较简单,就是“n+v”,前面的名词充当状语,比如:其一犬坐于前。

使动意动名作动的判断需要同学们稍微掌握一点规律,说到底是根据句子成分,哪些地 方应该用动词,结果用了名词,则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n+n,其中一个活用为 v)。例如:

鱼肉百姓、草菅人命、门可罗雀。侣鱼虾而友麋鹿。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n+代词”中 n 作 v)。例如:

7

处处志之。 孟尝君客我。

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3)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n”中 n 作 v)。例如:

能文能武、人尽可夫、门可罗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不敢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副词+n”中 n 作 v)。例如:

未果,寻病终。狼不敢前。

与郑人盟。(《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5) 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所+n”中 n 作 v)。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6)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n+补语”中 n 作 v)。例如:

一狼洞其中。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7) 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n+而”或“而+n”中 n 作 v)。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规律,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 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 章的目的。

二、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 种方式构成:

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土鳖者,神人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京城土鳖公,华夏之语文教育先行者也。

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斯是陋室《陋室铭》 ③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⑥臣本布衣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此皆良实

3. “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

句的一种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内含多处省略,请补 齐。 古汉语中省略句按照省略成分的不同(主谓宾介),有以下四种形式: 1. 主语省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便舍船,从口入。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 谓语省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 宾语省略

①问所从来 ②便要还家

③屠惧,投以骨。

4. 介词省略

①林尽水源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一狼洞其中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③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 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 用“于”、“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②受制于人 ③不容于天地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四、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 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④沛公安在? (同上)

⑤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⑨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唯将军马首是瞻/唯君是嫁(娶) ⑩夜以继日

2. 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 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短语作补语。“以/于+宾”式短语作状语。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

例如:

1 2 3 4 5 6 7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 押音韵,如

①帅哉,蟑螂才尽!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美哉室! ④大哉问!

⑤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 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鳖曰: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所谓的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 式:

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夭》)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鳖曰:处在庙堂那么高的地方……】

2. 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鳖曰:村中少年里好事的那个,这么理解也没错,不必倒装】

4. 中心词+数量词 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鳖曰:“一”其实是补语】

鳖曰:看完例子,发现不过是无聊的细分,古人就是这个用法,现代人也是这么说话的,

难道“为了人民之幸福,我们要做好人民的公仆”中“幸福”是定语后置?显然不正确。

三、翻译技法

目标:信达雅。

方法: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 方式: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直译,另一种是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 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 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 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方法有以下几种:留、补、删、换、调、变。 其中以补、调为核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 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④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便舍船,从口入。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①问所从来 ②便要还家 ③屠惧,投以骨。 ①林尽水源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一狼洞其中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 是阳城人。“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登轼而望之。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其一、古代专有名词,现在的说法已不 同于古代,要替换成现在的说法(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其二、古今异义。

1 2 3 4 5

今齐地方千里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越明年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7

屋舍俨然

……等死,死国可乎?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 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2 3 4 5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甚矣,汝之不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 面)风平浪静”。

此外,要做到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 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 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 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附录一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半路上,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 远。

屠户害怕,就拿起一块骨头投给他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追赶,可是一只狼仍旧跟 从。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它,后头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 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屠户感到非常困窘,担心被狼前后夹击。(屠户)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在其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它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 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过了很久,那只狼似乎闭着眼,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直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把这只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惑敌人的。

狼也够狡猾的了,然而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 加笑料罢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中间 (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 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村人)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便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 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村 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还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而结束寻找)。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过问(桃花源)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 流,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气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 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直通巫峡,南边直到潇水、 湘水,谪迁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所不 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风像老虎咆哮猿猴哀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非常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 片碧绿,广阔无际;沙州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 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 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歌对唱,这 样的快乐哪有穷尽!登上这座楼时,就会有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 了,端酒当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 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官则 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是进朝为官也担忧,退居江 湖为民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 年)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

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三分天下,我们益州贫困 衰弱,这正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的身上。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抱负 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忠臣们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 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诚善良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 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 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以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 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耕种在南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与我探讨当时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旨执行命令,那时以来已经有 21 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从而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 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重任,如果没有完成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 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认识、采纳正言,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附录二

文言文高频字词及用法

蟑螂才尽

这些词语的用法不止下面所列,但大多数用法学生均已掌握,只有下面用法出现时会让学生辨别困难,特此整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效率和准确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补充。

常用动词

擢 提拔 除 授予官职 拜 授予官职 迁 平调官职 徙 平调官职/搬家 黜 罢免 迫 逼近 之 去到往 让 推辞/责备 已 完/停止 延 请 交通 交好往来 遗 留给、赠送 贻 赠送 故 所以/过去的 去 离开 说 游说 走 跑 为文 写 更 更换 旌 表扬 逸 逃跑 谢 推辞/谢罪 省 反省/探视 就 靠近 病 担心/责备 适 顺从、享受 举 推举/全,都 劝 鼓励 恨 遗憾 造 拜访 诣 拜访/汇报

常用名词

相 宰相/相貌/相互 汤 开水 庶

平民

本 根本 兵

兵器

常用副词代词连词

益 更加 弥 更加 愈 更加 且 将要 辄 就 穷 尽 亟 急忙 会 正赶上 见欺 被 数 屡次 既 已经 尝 曾经

然 然而/…的样子 因为 因此写了 于是 在这 虽 即使 苟 如果 或 有的 是 这,肯定 安 哪里 及 等到 卒 最终 悉 全、都 咸 都 妄 随便 信 确实/随便 徐 缓慢的 鄙 庸俗/浅陋 胜 美好的/承受得住 具 详细 凡 总共 固 本来 因 经由/趁机

常见疑难

坐 因为 遽( jù) 立刻马上 素 一向 特 仅仅,只 戚 悲伤 飨 犒劳 讦 诋毁 怜 爱 爱 怜惜 次 驻扎 切 急切

内 通“纳”,接纳 令 美好

微 如果没有/私下暗中 冀 希望 脱 如果倘或 多 称赞表扬 倨

傲慢

少见疑难

芟(shān)割课 考察 悌 尊重兄长爨 (cuàn) 锅 灶

辟 征召 纾

缓解

1 /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