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高效训练(一)
一、选择题
1.(2017·四川成都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解析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子,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者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 A.韩非子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诸子均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解析 “其学皆应时而生”说明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故C项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 A.礼仪规范 C.处世之道
B.价值准绳 D.施政之术
解析 儒家的“义”是人身相互依附关系,与材料“义以为上”“人之正路”“先义而后利者荣”相符,是价值引领,故选B项。 答案 B
4.(2017·山东临沂模拟)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
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 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说明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选D项。 答案 D
5.(2017·湖南雅礼中学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选D项。 答案 D
6.(2016·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解析 根据“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判断该学派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选B项。 答案 B
7.(2016·云南昆明模拟)《论语·子张》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说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是( ) A.人本主义 C.重道轻器
B.积极入世 D.经世致用
解析 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7·四川南充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 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广东清远模拟)《韩非子》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 C.卿大夫的崛起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级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士阶层崛起,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6·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A
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法家思想主张,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7·江西南昌模拟)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解析 题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说明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7·湖南株洲模拟)“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解析 “关公战蚩尤”神话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黑暗的价值观。根据“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当时人们对其体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和追求,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甲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乙 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丙 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答案 示例一 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 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14.(2016·云南曲靖模拟)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
(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回答。第(2)问,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第三小问,结合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回答。
答案 (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2)特点:孔子:重德轻刑(德主刑辅);荀子:刑德(礼法)并重。 (3)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课后高效训练(二)
一、选择题
1.(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解析 题干材料“大龟以神灵考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表明王权与神权结合,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河南信阳调研)《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解析 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选B项。 答案 B
3.(2017·山东潍坊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材料主要说明(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描述了周天子与诸侯各自的称谓及关系,迁移西周分封制的有关内容可知,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故选B。早
期政治制度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4.(2017·四川成都诊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解析 题干“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体现了对宗法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 答案 B
5.(2017·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解析 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但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因为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选A项。 答案 A
6.(2017·湖北黄冈质检)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C.察举制开始形成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解析 解读题干,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选A项正确。“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B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河北百校联盟大联考)《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解析 材料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它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解析 西周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体管理上奉行天子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云南昆明模拟)《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的经营形态 答案 A
10.(2016·辽宁大连模拟)《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材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C.水利灌溉发达
B.注重精耕细作 D.耕地面积增加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7·陕西五校联考)《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是( )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 材料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6·山西阳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解析 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7·湖南衡阳八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行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
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艾萨克·罗斯福……苏珊·罗斯福”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提炼出关于中西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时,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姓氏文化的影响等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
示例二 信息: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的影响,姓名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的观念;西方国家深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姓名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 14.(2017·河北衡水模拟)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的信息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判断,“公作”和“分地”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来分析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概括即可。
答案 (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 “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3)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课后高效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材料反映的是( )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 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
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 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解析 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河北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A
3.(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解析 据题干“……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山东菏泽调研)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解析 据题干材料,李恪作为皇子仍受到弹劾,这体现了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项正确。材料中“遭侍御史刘范弹劾”中仅涉及御史弹劾权,未体现监察职能的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对御史监察权的庇护,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因此与司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 D
5.(2017·湖南郴州模拟)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与知识分子有关,并且造成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据此可推测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在科举制下,社会底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向高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科举制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起到推动作用,B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并不能导致知识阶层的消失,相反使知识分子群体更庞大,C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C.提倡精耕细作
B.适时增加肥力 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
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 据题干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四川绵阳模拟)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117(全国) 122(北方),215(南方) 124(北方),328(南方)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5.72 3.85 6.42 北方 1.925 3.21 南方 1.925 3.21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 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选A项。 答案 A
9.(2017·四川南充模拟)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B.突破了政府管理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 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7·山东菏泽模拟)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
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 从六朝的诗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到富商也涉及到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 答案 D
11.(2016·海南七校联考)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等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云南昆明质检)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三教合一潮流。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形式、内容、作用等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从国家稳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解放及及现代科教文化发展角度分析。
答案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
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4.(2017·福建福州模拟)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研究材料图和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及唐代表格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与汉代相比,灌溉工程分布区域发生很大变化,江南灌溉工程大量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角度分析,再次,根据唐代表格结合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中唐以后南北方政局分析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要求:至少提取两项)
课后高效训练(四)
一、选择题
1.(2016·河北唐山模拟)《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C.民本仁政观念
B.天人感应思想 D.封建迷信思想
解析 从“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可知君主的行为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是对君主的服从,这一行为昭示了“天下一统”的观念,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四川德阳模拟)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 A.“民贵君轻”说 C.“知行合一”论
B.“五德始终”说 D.“天人感应”说
解析 据所学可知;“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选D项。 答案 D
3.(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解析 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体现了儒法并施,故选D项。 答案 D
4.(2016·湖南永州统考)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 孟子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7·湖南衡阳模拟)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8 234次 4 648次 5 395次 4 427次 36.2% 20.5% 23.8% 19.5%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法观念 财富观念 公平公正观念 A.社会贫富分化 C.重利观念盛行
法、刑 利、财、富 均、平 B.法家大行其道 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 材料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选A项。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故B项错误;汉代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重利观念盛行”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新疆模拟)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的内容有:“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即太学生)。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这表明太学生( )
A.悉出于名门望族 C.完成学业即可为官
B.来源于地方学校考试合格者 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解析 材料“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说明为官需要有一定的品行保证,并非完成学业即可,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江西宜春模拟)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解析 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包含情,甚或性即是情,具有贪仁两面,提出民性有“善质”而“未善”,民之向善需要王者的教化,从而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6·云南昆明质检)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 ) A.司法审判依据从重神权到重法治 C.司法审判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B.君主专制下法律极其苛刻 D.成文法法律体系比较完备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司法审判引入儒家经典蕴含的道德原则,即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故选C。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C
9.(2017·湖北十堰调研)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 ) 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解析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期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没有实行全国性的食盐专营政策,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食盐专营政策进一步强化,不是最早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6·江西赣州摸底)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解析 由材料“宋神宗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故D项正确。由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可知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统治者一直都重视伦理道德,而不是从宋朝开始,故B项错误;宋朝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答案 D
11.(2016·安徽马鞍山质检)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解析 材料信息“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综合材料知道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6·辽宁大连模拟)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D.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解析 材料“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说明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6·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 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 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14.(2017·江西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解析 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表明,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
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
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2)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3)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4)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课后高效训练(五)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菏泽模拟)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C.推动经济交流
B.维护政治法统 D.加强民族融合
解析 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维护政治法统,故选B项。 答案 B
2.(2017·湖北宜昌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 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6·河南信阳调研)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解析 材料信息“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表明皇帝旨意须立即传达至地方执行,汉魏时期不断加强这一制度,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故本题选B。 答案 B
4.(2016·陕西五校联考)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
A.秦御史大夫 C.宋同平章事
B.西汉刺史 D.明布政使
解析 根据“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可知,题干考查地方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官员,故A项错误;西汉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正确;宋同平章事不是监察官员,故C项错误;明布政使不是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广东百所学校联考)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郡县制最终形成 C.已经取消监察制
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
解析 从材料中“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可知刺史职能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湖北黄石调研)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C.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解析 材料信息“举”“秀才”“孝廉”等关键词体现了察举制,同时也反映了察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名不副实的现象,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 答案 C
7.(2017·湖南永州模拟)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解析 题干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体现了“推恩令”,故选C项。 答案 C
8.(2017·山东临沂模拟)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 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孝”“廉”,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四川宜宾模拟)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战国 西汉 东汉 中原 117 238 467 西北 29 54 95 东北 — 13 41 江南 — 47 138 岭南 — —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解析 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四川绵阳模拟)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解析 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
的对立因素,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7·重庆模拟)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C.追商逐利的风气
B.纺织刺绣的兴盛 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 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了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7·河北唐山模拟)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解析 材料“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解题关键在于“评述”和“变化”。首先“评述”的格式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而“变化”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以表格法解题最好。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代、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
答案 (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
秦代 汉初 叙述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评论 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加强 汉武帝 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
以后 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 14.(2016·江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
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答案 (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
对外用兵等。
(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