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2023-02-21 来源:易榕旅网
2003年3月 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 1536-9056 總第三卷,第3期(總第16期) 中國經濟評論 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Inc.,USA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桑百川

内容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华投资,有些甚至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跨国公司本土化是一把“双刃剑”,绝非只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也会对中国的技术开发产生冲击。目前,中国所拥有的自主性知识产权还较少,提高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乃当务之急。中国未来可能选择的策略是:在促进跨国公司投资中,使中国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加强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赢得国际竞争,分享更大的国际经济利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跨国公司投资和支援制造业内移的政策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入世”和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会,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更大份额。否则,即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地,那也只是全球加工车间,而非世界制造中心。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跨国公司 本土化 国际竞争

際競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吸收外资的政策法规相应调整,市场准入扩大,投资环境优化,加之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加速转移,跨国公司纷纷改变投资战略,整合资源,重新定位,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推进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这与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取向是否一致?中国将会如何应对?

一、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

承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趋势,跨国公司继续看好中国入世以后的前景,看重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在中国的巨大经济利益,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80年代外商开始在华投资设厂,而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中国,推进生产本土化。如日用消费品领域的可口可乐公司,耐用消费品领域的韩国三星、美国的戴尔、摩托罗拉、德国的伊来克斯等纷纷针对中国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廉价的合格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贴近销售市场,能够扩大销售市场,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利润率。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美国的通用等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合资设厂,其国产化率逐步提高,而且越来越注重设计符合中国居民需要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较高利润。

截止2002年底,在来华投资的近400家跨国公司中,已设立218家投资性公司和近300家研发中心, 

桑百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政治经济学系教授。通讯地址:中国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

院;邮政编码:100029; Email:spch@sohu.com; 70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并推进技术研发本土化。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通用汽车、通用电器、宝洁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大多分布在中国的中心城市、人才密集区,分布在电子信息、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汽车、化工等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制造业领域,研发中心从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型的、专有技术的研发,开始向全球制造体系的研发转变,跨国公司投资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随着在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中国投资的整体协调和在未来市场的战略投资,并把其作为经营战略地区化、全球化的控制协调机构——地区总部纷纷转移到中国。

一大批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实行营销本土化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率的途径,不仅在营销战略上实行本土化,利用中国当地的营销网络资源、营销渠道,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和居民口味的广告策略、品牌形象,而且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沃尔玛、家乐福、IBM、东芝、索尼等众多著名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准备在华设立采购中心,使其整体营销活动与中国经济的契合度提高。

中国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的科技人员,劳工成本又低,跨国公司在推进研发本土化过程中,吸引中国当地技术人才加盟研发机构,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由于本国的管理者熟悉当地习俗、文化及语言,了解本国国情,便于与员工和政府部门沟通,使用当地管理人才,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中国劳工成本低廉,使用本地管理人才,可以直接降低管理成本。跨国公司在推进研发和管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推行研发和管理等人才资源本土化,中国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校毕业生、海外归国人员、企业管理人才加入跨国公司的研发队伍、管理队伍。

跨国公司正在把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管理与人才的本土化整合起来,以实现全面的中国本土化。

二、双刃剑——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影响

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必须与发展中国经济联系起来,跨国公司投资应该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服务。中国经济在利用外资等因素的拉动下,保持了24年的强劲增长、彻底改变了短缺的市场结构后,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如果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则能够有效分享开放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利益1。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到底会对实现这一目标产生何种影响?

1、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率先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确立了全球技术领先地位,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20世纪中叶,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引进技术,模仿创新,着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把精益生产和降低成本结合起来,确立了在世界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与美国一起成为又一世界制造中心。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都具备共同的条件:技术革命或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大量自主知识产权;丰富廉价的合格劳动力资源;庞大的资本积累能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竞争优势的反映。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可以发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离不开一定的制度条件:开放的体制、 1

中国不愿意提及世界制造中心这一概念,是担心有的国家故意抬高中国的经济地位,并制造中国威胁论,进而限制中国发展。

抛开别有用心的歪曲,在公正的立场上分析中国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探讨“世界制造中心”问题,完全值得。

71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有效的竞争制度和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适宜技术创新、优秀劳动力的养成和资本的积累。在开放的体制下,生产、贸易、金融的国际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有效竞争的制度下,有适宜技术创新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而竭力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形成竞争优势,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劳动力;在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会寻求一切办法冲破生产、投资、贸易的国家和民族界限,使生产变为世界性的,并且提高投资欲望,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和整合资源,不断扩大资本积累。

2、跨国公司本土化对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双重影响

跨国公司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开放经济体制的建设;跨国公司把生产和营销总部转移到中国,增加对服务业的投资,加剧了中国市场竞争,有利于打破垄断,形成竞争制度,同时政府又必须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维护竞争秩序;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的要求,中国需要提供适宜投资的市场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增进政府效率,加快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促改革,有利于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在开放促进改革,以及跨国公司扩大投资推动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的风险预期上升,储蓄率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使中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弥补了中国的资本缺口,跨国公司产品大量替代进口,节约了中国的外汇资源,也促使中资企业提高资本积累能力,形成规模经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特别是研发和管理的本土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加盟,而他们的高报酬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个人只有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技能,才能获得这样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个人教育投资的增加,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支撑经济规模的扩张。

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或多或少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在生产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与中资企业之间产生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加入跨国公司的前项、后项产业链条,通过信息交流,中资企业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状况,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研发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为中国提供直接的学习机会;在人才本土化过程中,中国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吸收到跨国公司,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和管理,并通过跨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包括在国内的培训和在海外的培训),使跨国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其设立的外资企业内部扩散,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向企业外部扩散;在营销本土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开发中国市场,中资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可以提升中资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水平。

当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不能估计过高。由于中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较低,制约着其加入跨国公司产业链、营销链,从而制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现代高新技术开发越来越依赖团队的整体合作和联合攻关,零星的跨国公司的人才流出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会大打折扣。

同时,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财力、健全的分配制度、先进的管理方式、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着高收入、发展成才和施展抱负的机会,吸引着中资企业和研发人才、大学毕业生和海外学成归国人员,中资企业和研发机构人才大量流失,职工素质下降,对中国的技术研发制度产生冲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受到制约,

72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客观上存在着“技术内敛”效应。不仅如此,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外溢,形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也会采取内部化的策略,如跨国公司在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主要以独资的方式投资,很少设立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还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控制技术外溢。

总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是一把“双刃剑”,绝非只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也会对中国的技术开发产生冲击。

三、中国可能选择的策略

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即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地,那也只是全球加工车间,而非世界制造中心。目前,中国所拥有的自主性知识产权还较少,因此提高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乃当务之急。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表明:当今技术进步更新速度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单个国家和单个企业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孤立地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往往需要付出高额的时间成本,难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背离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规律,那种简单地认为利用跨国公司引进技术和进行研发活动会抑制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排斥跨国公司投资,是十分有害的;反过来,认为依靠跨国公司投资引进技术便可以替代中国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想法,同样是不可取的,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养成主要靠外资实现的。只有在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中引进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超越他人;也只有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才能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跨国公司才会投入更高水平的技术,实现中国科技水平的螺旋形上升。这样,“世界加工车间”才能发展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

1、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更高层次上参加跨国公司产业链和营销链,参加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加入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程,是提高中资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

在高层次上参加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首先需要提高中资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了,跨国公司能够找到合格的合作伙伴,才能延伸在国内的生产链条,才需要通过深度技术研发和研发成果本地化,维护市场竞争优势,中国企业也才能在深度参与跨国公司本土化中获得更多的技术外溢、管理知识外溢的收益,尽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工业化的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根据比较成本基础上的相对优势理论,更多地选择发达国家不愿意参与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同时,为了实现现代化,步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后尘亦步亦趋。由于技术和资本的累积效应,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越来越长;由于国内资本和技术相对短缺,资本积累率提高则消费受限,因而初级产品市场向发达国家集中,而控制着初级产品市场和中间销售过程的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又操纵着产品的价格。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生产初级产品——廉价出口到发达国家——高价进口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选择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和高级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发展中国家成功者寥寥无几。尤其是如日本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劳动力成本优势,却能够后来居上;而一些存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地区却发展缓慢。相对优势理论显示出严重的缺陷。中国在和跨国公司的分工与合作中,应该避免重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覆辙,不能过分倚重相对优势,而应着力培植竞争优势。拥有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中心才能在国际贸

73

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

易和国际生产体系中获得较高的利益。

企业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以下措施:

努力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和对销售的控制,初期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但如今应该尽快建立中国企业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建立最终客户的反馈系统;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尽量向产品差异化模式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生产的规模性,降低成本,拥有核心技术,取得竞争优势;向国际竞争挑战,拓宽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满足国内同行业的优势或垄断地位,国际竞争将导致国内垄断的消亡,只有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才可能拥有竞争优势;增加对企业人才培养的投入,这是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导向,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路径,这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矫正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汇兑自由、市场准入等方面,建立起开放经济制度,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消除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与国际惯例之间的摩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廉洁、高效、服务、权威的政府。培育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培养科研队伍,改革科研体制和科研分配制度,使科研尽快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科研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2、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制度效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控制跨国公司的技术内敛效应,促进世界制造业加快向国内转移,为形成世界制造中心创造必要条件。

国内诸多因素制约着通过跨国公司本土化提升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经济体制仍存在缺陷,政府效率依然较低,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缺乏应有的规范,资本市场不发达,制约着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高层次的技术合作,阻碍着跨国公司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研发活动;其次,国有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不完备,学习能力低下,分配制度缺乏吸引力,技术开发人才流失,民营企业相对弱小,企业信用缺失,制约着内资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水平,制约着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和跨国公司投资拉动中国技术升级的效应。只有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制度效应,以开放促进改革,在加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完善国有企业制度,改变分配制度,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健全法制,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延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传递链条,才能减弱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技

(下转第57页)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