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1-15T10:57:16.12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10期供稿 作者: 蔡磊[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蔡磊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效率,则需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等教学要素,然后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此,笔者由教学目标的分类切入,思考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以供参考。
一、基础性教学目标:识记
所谓识记,即将所学知识依照其本身形态,亦或加工改造后储存在头脑中,当需要运用时,可再现所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对信息材料进行深刻理解,只需记忆即可。在教学过程中,这是最低学习水平。
第一,认知。包括如下方面:1. 能说出或者写出不同数学定理、各种数学定义、多种数学法则等。如学习对数函数时,能够说出对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学习双曲线时,能够说出双曲线的定义及性质等。2. 可绘制函数图象、画出几何图形,作出方程曲线等。如学习指数函数时,学生需要会画指数函数图象。再如学习抛物线、双曲线等内容时,能够画出与之相对应的图象。3. 能够写出常见的数学符号。如学习函数、直线的斜率等知识时,能够写出其相应的解析式。如学习抛物线时,能够写出其相应的标准方程。如右开口抛物线: y2=2px(P> 0);左开口抛物线: y2=-2px(P > 0);上开口抛物线: x2=2py(P > 0);下开口抛物线: x2=-2py (P > 0)等。
第二,识别。1. 能够区别不同几何图形。如椭圆、抛物线与双曲线;余弦曲线与正弦曲线;球、圆台、圆锥、圆柱等;2. 能够弄清各种关系式的异同点。譬如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的解析式;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3. 可以区分各种概念。如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定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等。 二、深化性教学目标:理解
这一目标主要是把握事物实质,抓住事物构成要素,可准确表述事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其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学会构建应用模型,展开推理验证等。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可将理解目标分为如下两个级别。
第一,说明性理解。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 将数学概念或定理等分解为若干要素。譬如学习集合时,可说明集合的互异性、确定性、无序性这三大特征;2. 将图象、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文字等转化成其他形式。如用数学式来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函数解析式来画出相应图象等。3. 准确弄清各数学定理,说明数学公式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区分命题结论与题设等。如在直线与方程中,倾斜角取值范围是0°≤ α< 180° ;点斜式:y-y1=k(x-x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第二,探究性理解。即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同时,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使其自主获得知识,得到结论,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如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图像,加深性质理解。首先要求学生独立作图 ,通过描点法作函数y=2x,y=3x,y=2-x、y =3-x 的图像。然后观察其图象,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并整理归纳。接着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底数a 取不同的值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特点,总结归纳:y =ax 的性质及图像。
三、巩固性教学目标: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旨在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正确运用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运用目标是尤为重要的。即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已有经验,在特定情境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运用目标分为如下级别,以逐步实现。
第一,模仿运用。即对范例、数学公式或定理直接运用,以解决相似或同类问题。其特点如下:1. 直接应用数学公式、定理等,而无需转换。如抛物线 y2=4ay 的准线方程是( )A. y=a B.y=-a C. x=a D. x=-a. 该题直接运用准线方程y-p/2则可求解。2. 和原学习情境相似或相同;3. 待解决的问题相似于所学习题。因此,这一运用的要求较低。如焦点是(-5,0) 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是( )A.y2=-10x B.y2=5xC.x2=-20yD.y2=-20x. 对于该题,学生只要熟悉抛物线不同开口的标准方程及其准线方程,直接套用相应公式即可解决问题。
第二,封闭运用。即在分析新问题时,可将其转化成熟悉的旧问题加以解决。如换元法、转化法等,以降低解题难度,提高解题效率。如求函数y= 1? x2的值域时,如果-1≤x≤1,可设x=sinα。-1 ≤ sinα ≤ 1,那么问题则变为我们所熟悉的求三角函数值域。该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找出值域的联系,同时有去根号需要。如果变量x、y 符合条件x2+y2=r2(r > 0),那么可作三角代换y=rsinθ,x=rcosθ,将其化为三角问题,则可提高解题效率。
第三,开放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运用对学生要求较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开放性运用过程中,学生需要全面剖析新情境的一些复杂问题,多角度思考、分析综合,以找出不同解决方案,并加以对比,选出最佳方法。亦或根据所学知识能够自主设计新的问题,加以解决。简而言之,开放运用指发展与评价新旧情境。如学习完《对数函数》后,布置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如已知函数f(x)=loga(ax2-x),是否存在实数a 使函数在区间[2,4] 上为增函数?若存在,请求出a 的变化范围;若不存在,则说明原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