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全区提出音乐学科“自能高效课堂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如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殊为必要(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要切实转变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研究有效教学措施,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现代教学质量观的核心内涵是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是时代的声音,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追求。全面的质量观的第二要义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目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协调发展;从一门学科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科的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的统一,具体就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发展;从学生学习
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力的全面提升,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全面提高。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既然是基础的,就要求人人必须掌握,高效课堂观过于注重学生发展的共性,出现了“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里讲授相同的内容”的局面。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学生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只强调人的共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个性生长,往往会影响人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历程。新课程改革关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倡导形成积极的学习愿望,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小学阶段强调综合性,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上,重在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过程性与发展性。
(三)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各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总结,可谓“百
花齐放,各显神通”。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学习愿望支配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音乐课堂教学缺少永恒的持续活力、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效益也不够理想,距离新课程提出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课堂改革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课堂改革形式主义严重,表现在课堂过于综合化,像一堂“大杂烩”,学生的问题没有价值,假问题、伪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学习目的指向性不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探究、有效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思考缺少深入;学生整体参与性不高,限于少数,学习效果不佳,等等。二是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没有“入格”,潜在的学习愿望没有被有效激发,学习的过程没有被有效规范,合作互助流于形式,要知道,只有拥有愿意学习的愿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形成学习的能力。三是音乐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没有有效解决优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好的问题。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学生团体整体推进。
(四)音乐教师职业幸福的需要
理想中的音乐教师状况应该是“音乐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的需要”“音乐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但是,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想象到的,往往是“音乐教师职业倦怠”,音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音乐教师、学生都没有得到解放、释放,大家都处在一种压力、焦虑、重负之下,音乐教师享受不到(或极少享受到)职业乐趣、教学乐趣、自身价值的满足;学生享受不到(或极少享受到)自尊、自信、学习与成长的自我满足。
(五)音乐课程价值的需要
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丰子恺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种生而知之的艺术显然是人生的至境,带领学生走向艺术的审美人生是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艺术素养的积淀也不是几个音乐兴趣小组所能够解决的,立足于课题,立足于经典的熏陶与引领,才是学生发展的综合之路。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有外国的音乐家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我们也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家园。”所以说,音乐教学要从这四个方面来逐条落实其价值。
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构成美,从音乐与美学的本质来看,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人的艺术感受过程。而感觉论美学则认为:“凡是与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有关的,不论其是否美,都可以进入美学,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感觉构成美学体验。因此,音乐与美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恰恰缺乏了美的体验和感受,使得音乐教学没有了审美体验,没有了情感激荡,音乐无法真实作用于学生的心智,这样,音乐教学的本质功能丧失了。回归审美,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回归价值,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必由之路。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作为音乐学科的教学,知识并不能够成为主要的问题,精神层面的需要更为关键。因此,具有更多的学生自主建构的空
间,应当明确的是,学生的建构并不是知识,而是通过有意识、有选择性的学习来实现自身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怎样形成?人类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应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都要求课堂教学的本身要具有文化艺术品位,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自然而深入到文化艺术的陶冶过程中,实现自身对文化艺术的建构与积淀。
从音乐教学的道德涵化上来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突出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点:①基础性,这是德育走向现实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念到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回归基础为根本;②主体性,人是德育之本,学校德育要实现的是人的幸福的教化,而不是德育条目的传承;③民族性,越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的传统美德越显得弥足珍贵,德育的寻根尤其必要;④引领性,建立在学生体验方式上的德育策略不是灌输,而是引领;⑤建构性,核心价值观不可忽视,但是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体验,自身的内省也要被赋予道德的内涵。音乐的价值如此丰富。
可是,教学呢?单纯的蹦蹦跳跳,单纯的听听歌曲、唱唱歌,能够实现音乐课程价值吗?教学的价值回归已是必然趋势。基于此,我们提出“音乐学科自能高效课堂行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
二、音乐高效课堂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高效课堂的涵义
音乐高效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立足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以学生自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高效达
成音乐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音乐学习质量与音乐素养双提高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其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前提;培养学生学会因与人学习方法是关键;培养积极主动的、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是保障;形成较高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的音乐艺术素养是终极目的。
行动研究的内涵在于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不尚空谈,重在行动。有了新的想法,就应该马上去做。
(二)音乐高效课堂的特征
我们认为,音乐高效课堂是鲜活的、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师生关系来讲,课堂呈现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爱与和谐是主题,表现为音乐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喜欢音乐教师,课堂就像师生教学相长的学堂。二是从教学主体来讲,课堂应是音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三是从教学方式来讲,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音乐教师点拨深化,师生共同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体现“先学---后导---再练”的流程。四是从学习方式来讲,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助交流、思维碰撞、生成智慧、达成目标,使学生优差互补,共同达标、共同发展的过程。五是从教学效度来讲,课堂是教学内容整合合理、密度高,学生参与度高,思维发展度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践,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学有所获的过程。六是从音乐教师职业幸福度来讲,在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音乐教师自身也享受到职业的幸福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愉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体现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音乐学科教学策略体系,以此引领全区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协调发展,实现高效课堂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软着陆,以有效上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基于音乐学科教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以此引领广大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转变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变音乐教师教授为学生主动学,变“教—学—练”为“学—教—练”,探索和构建科学的、便于操作的、高效的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方法与策略。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落实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整合拓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优化课堂调控,优化反馈矫正,提高教学效益,真正把自主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3、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养成包括一般性学习习惯和现代性学习习惯在内的良好的音乐习惯。
4、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和总结在一般学校、一般师资、一般学生的情况下,整体推进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策略,实现全区教改区域推进。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是生命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创新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是教育的目的,生命是教育的归宿。
二是认知科学与脑科学理论。
人类对人脑潜能及其人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认识,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脑科学的基础。人类活动的自然潜能主要体现在大脑神经系统和感觉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理论基础。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开发,是引发;不是教育,是培育。
三是智慧复演理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人类社会积累的智慧的过程。任何人类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习知识产生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即方法。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过程的“智慧复演”的过程。教育作为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要以方法类知识的产生为主线,创设人类智慧产生的类似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是活动建构理论。
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所谓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不是被动地移入学生头脑中的,离开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接纳,有意义的主动学习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发生。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音乐高效课堂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
主体性学习应有“质”的规定,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发展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发展中的人其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音乐高效课堂行动研究是发展性研究,其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
音乐教师要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文化要倡导“三个挑战”:音乐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向音乐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四)开放性原则
音乐高效课堂行动研究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研究空间。音乐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开放”:学生心理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思维空间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
(五)民主性原则
音乐高效课堂行动研究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生自由发展度等。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项目虽然为单学科的教学研究,但是在内涵挖掘和外延扩展
的原则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构建了如下的研究内容体系。
(一)音乐“自能高效”课堂目标体系的研究
“自能高效”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体系,包括“依据一个标准”、“实现四个转变”、“体现四个特性”、“把握七项原则”。
1、依据一个标准,即《##区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的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预设、课堂调控、学生活动、三维达成等方面作具体要求,由原来的音乐教师主体评价转向学生主体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由平面评价转向立体评价,改变了过去重知识目标、轻情感体验,重音乐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音乐教师表演、轻学生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等传统教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了由原来的音乐教师教转到学生学上来,由教知识转到生智慧上来,由被动学转到主动学上来,由“单维、双维”转到“三维”上来,为“自能高效”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操作依据。
2、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教学的价值观方面,实现由音乐知识学习到发展智慧的转变;二是在教学的主体方面,实现由音乐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三是在教学方式方面,实现由音乐教师灌输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四是在教学效益方面,实现由高耗低效向科学高效的转变。
3、体现四个特性:一是常态性。我们的音乐课堂改革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我们不要求课堂兼具“全面性、示范性”的特点,要求实事求是,平时怎么上听课就怎么上。二是生成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求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课堂的精彩生成。三是创新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创设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学生在思考、探究中的
亮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方法,及时评价,让学生享受创新的快乐。四是实效性。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达成度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双基,享受过程、内化方法、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正像教育专家说的那样,“合格音乐教师教知识,优秀音乐教师传智慧,专家音乐教师塑心灵”,要做“优秀音乐教师”,要做“专家音乐教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生成智慧、塑造心灵。
4、把握七项原则,即:师生平等,课堂融洽;创设情境,引导自学;小组合作,共同提高;控制时间,增多展示;优化预设,精彩生成;明确学法,内化建模;多元评价,激励乐学。
“师生平等,课堂融洽”,“亲其师,信其道”音乐教师要充满爱心,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把自己当成学习中的一员,当成一个团体中的向导,当成课堂中平等对话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建构。
“创设情境,引导自学”,巧妙的情境设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是落实学生“自能学习”的前提,也是由“音乐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的关键。音乐教师要通过目标的预设,学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概括、自主质疑解疑,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他们跟上教学,得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有效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说到底,就是把音乐教师的辅导任务,分解到小组中去,形成“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捆绑式”
合作局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控制时间,增多展示”,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尽可能多地把时间交给学生,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重点、难点,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把时间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交流中碰撞,在展示中自信,在指导中提高。
“优化预设,精彩生成”, 教学预设重在环节的安排,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什么方法步骤、什么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这就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占有的教学资源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精心编排各种教学活动,巧妙诱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积极性,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从学生的质疑出发,从重难点出发,有效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学路定教路,做到“以学定教”。在音乐教师的有效引领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变“教案”为“导学案”、“学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境体验和实践体验,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生动活泼、教学相长、共同建构、共同促进,共同生成融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充满激情的、精彩无限的课堂。
“明确方法,内化建模”, 音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普遍的学习方法;二是要从学生理性和感性结合上,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是要注意运用典型示范方法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在亲身感悟中做到举一反三。四是要做
好课堂小结,使学生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多元评价,激励乐学”,评价是杠杆,是动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音乐教师广泛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小组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采用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小红旗、小红星、小苹果等多种活泼有趣的激励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大组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二)音乐“自能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
音乐课堂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着眼点、立足点,围绕教材的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既包括教材内容,又包括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全面关注音乐教学的立足点。
“预习——展示——提升”三个学习流程的构建。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于此,我们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提出了“预习——展示——提升”三个学习流程,即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个训练重点都要经历“预习——展示——提升”三个学习过程。
一是结合旧有的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学习。本环节要通过复习旧知,引起学生对旧有音乐的回忆,为学新的音乐创造条件。
二是设置情境,引发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践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起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是小组合作,探究解疑。本环节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
要环节。该环节打破了过去音乐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音乐教师转变角色,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
四是班内展示。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展示,本环节是整合学生学习成果、生成精彩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小组汇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评价,让学生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吸收,在吸收中统一,最后达成共识。这时,音乐教师要注意引导,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议题,突破难点,深化重点。这样,学生就会在交流中彼此分享学习的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自能高效”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提出了做“五心”音乐教师:一是要有爱心,爱就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与学生打成一片;二是要有童心,只有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审视世界、感知世界、沟通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三是要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心思考、用心做事,认真就是能力,踏实就是水平;四是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五是要有责任心,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举办“优秀音乐教师、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评选年度优秀音乐教师、优秀班主任;同时还在“音乐教师节”前后,在家长中间、学生中间征文评选“我心中的好老师”,为优秀音乐教师扬名,让他们有名有利,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互助—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组织形式。一是合理搭建互助小组。搭建小组不是容易的事,音乐教师要在全面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格、
天赋、成绩、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合理搭配,简单地说,一个互助小组就是一个优差互补的团队。二是精心培养小组长。一个好组长就是一个好小组。组长要有威信、有成绩、有组织、有能力,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教导、帮助,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小组长机会,让小组长先冒尖,逐步培养成“小老师”,分解老师的任务和责任。三是要在小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以上三点,仅仅是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指导下,激发小组团体的活力,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究,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在兴趣指引下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延伸。
音乐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包括师评、自评、互评、家长评等。作为课堂改革的重头戏之一,我校围绕评价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包括即时评价、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大队评价、综合评价等课堂评价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我校一位音乐教师是这样评价小组课堂回答问题的:首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一二三四等,作为划分小组的依据把他们合理分配在小组中,并给每个小组成员编上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让每个小组都有均等竞争机会。其次,让每个小组的三号、四号学困生代表小组优先汇报学习成果,对有进步的学困生进行重点表扬,重点加分,如,1号汇报加1分,依次2号2分,3号3分,4号4分,对3、4号学生汇报如果汇报得好的,同学们会给予热烈的掌声,得到掌声的小组要加倍加分,达到真正地学习上“不抛弃、不放弃”。
(四)“自能高效”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重点突破以学习方式转变为主的“教学策略”。围绕学习愿望、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评价,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筛选关乎学生良好学习音乐学习品质养成的20条策略,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
(1)培养学习愿望——兴趣是学习的持续动力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具有持续的学习愿望,是学习的前提。要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愿望就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享受与乐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学生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也就有了持续学习的内动力。
(2)培养学会倾听——获取信息的基石
倾听,即专心听、细心听。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激励评价,通过不断训练、强化,让学生学会认真听取音乐教师和同学的表演和演唱,听懂和理解对方的发言,为获取信息提供保障。
(3)培养学会展示——交流收获的技能
敢于发言,乐于表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课程倡导的思想,是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说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认识、重组、更正、提高的过程。要通过平时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流利、准确,不重复,逐步做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4)培养学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团结合作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搭建了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利于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带动中间,集团推进,滚动发展,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5)培养学会创新——尊重学生的创造
音乐是一门创新的艺术,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惟发展才能创新,惟创新才有活力。新课程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课改的核心,因此,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惟有从思想上打破陈旧、僵化、封闭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敢于思想、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再创造,才能达到放飞心灵的目的。
(6)培养学会评价——自评、互评、组评、师评
评价是杠杆,是动力,也是维持课堂生命力、持久活力、持久动力的保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音乐教师要广泛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小组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小红旗、小红星、小苹果等多种活泼有趣的激励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大组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广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7)培养学会竞争——个体竞争与群体竞争
竞争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辅助动力。人都是在潜意识中具有竞争意识的。小学阶段,像小红旗、小红星、小苹果等多种活泼有趣的激励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争先夺优氛围的形成。所以,建立健康的竞争意识与竞争机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辅助动力。
(8)学会拓展——自我发展
要真正获得学生的音乐素养的自我发展,其核心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即拥有别人所没有,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纵观古今中外,要真正取得成功,没有“刻苦”两个字是不成的。所以说,占
有更多的知识量,做好学习的规划,拓展所学内容,是真正获得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举个简单比方,上三年级,就具备了四年级的知识量,就具备了四年级的水平,自然起点就高,自然发展前途就好。所以,要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养成自我求知的习惯。
(9)学会自学——教是为了不教
音乐是学生自己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能学习”,正像叶老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具备了较好的、持续的学习愿望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然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最后才能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此,各学段、各学科都要循序渐进。 七、本课题研究的推进方法、策略体系
(一)基于“三个一般”条件下的常态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是基于一般学校、一般师资、一般学生条件下的常态改革实验。在实验中:
一是选择一般的实验音乐教师。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确定实验音乐教师有三个条件:一是有愿望致力于课改,并且有责任心的;二是学历素质条件一般的;三是过去名不见经传的。
二是选择一般的实验班、实验学生。我们选择实验班有个“四不”规定:一不挑学生组成实验班;二不能增加学生负担;三不能免除考试单纯搞实验;四不能增加课时。
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基于一般的音乐教师在常态下进行的实验,如果能够成功,才最有说服力,才最容易被老师认可接受。第二,我们拿出的经验应该是服务基层的占绝大多
数的一般音乐教师,而不是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优秀音乐教师。
(二)整体推进的方略
我们遵循“典型领进——研讨跟进——整体推进”的思路,由点到面,逐步落实,最终达到滚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
我们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开展“树标——学标——达标”活动。树标是基础,难的是达标和学标。全区采取分步走的办法让全体音乐教师逐步达标。第二个措施是“教学改革开放日”,我们请领导、专家、音乐教师、家长参加,全员开放,促使音乐教师将改革变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我们还有一种开放的形式,那就是为课改优秀音乐教师举行大型的课改公开课,让学校的音乐教师包括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师参加听课,让其他班级的学生代表参加听课,邀请领导、专家家长参加观摩。音乐教师学音乐教师怎样教学,学生学学生怎样学习,领导、专家和家长评价我们的课堂改革,形成了一个从内到外,从学生到音乐教师到学校到社会共同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且学有榜样的良好局面和氛围。第三,激励机制。比如特殊贡献奖、音乐教师成长档案、课改工作室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自能高效”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八、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行动方式
本课题研究遵循开放式和综合性的方向,提倡新研究方法的利用。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但也将适当采用量的研究方法,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借鉴国外课程行动研究的手段,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相结合,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工作,注重比较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运用力求能够运用于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使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叉点进行。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进行宏观统整,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各分课题的研究将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共同进行。本项目研究立足行动、讲求实效,选取个案,跟踪典型学校。每3年为一个周期,大约跟踪1—3个周期,全方位观测所研究的课题,立足实证,通过数据来进行具体的思考、分析。讲求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着眼于“问题解决”,采用“调查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实验新办法——评估改进和完善”的研究思路。具体行动方式是:
一是选点。选定实验学校,采取双向选择的策略,在全区选择一批有思想、勇于开拓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并参与课题研究。
二是自我认知。以自身学校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确保研究的真实与行动的意义。
三是跟踪。选择一所实验学校跟踪对比研究,我们选择的是在当地一般条件下逐步能够走向卓越的学校。
四是诊断与分析。是在实验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情况诊断,采取调查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分别对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后勤职员、家长进行调查摸底,将反馈回的数据信息分类、分析,诊断学校各个层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形成的因素,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阶段
(一)准备与规划阶段(##年)
研究确定研究方案与研究章程。会议研讨,明确实验内容:(1)课题内涵的界定;(2)限定课题研究的范围;(3)确定研究周期;(4)确定实验方法;(5)根据有关部门文件、教育思想设计研究
的可行性行动计划:(6)成立实验机构,制定出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案;(7)培训研究人员,使其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二)研究探索阶段(##年-##年)
课题开提、启动。立足于诊断与把脉,结合行动研究方案与研究章程,进行具体的行动研究。
(三)行动深化阶段(##年-##年)
致力于解决问题,构建音乐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成果模型。
(四)鉴定与拓展阶段(##年12月)
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展示研究成果,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各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领导对研究给予鉴定、验收。宣传推广实验成果。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其内容包括: (一)核心产品
打造音乐自能高效课堂、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主导产品
1、音乐自能高效课堂解决方案; 2、音乐自能高效课堂方案; 3、音乐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副产品
“音乐自能高效课堂”论文与书籍。 (四)有关的成果录像带、光盘若干 (五)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及推广应用性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