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资料

2023-11-17 来源:易榕旅网
2016年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一、北京人的发现

1、发现的时间:1929年12月(20世纪20年代)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3、依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其他材料。 4、生活的年代:70万年--20万年前。 二、体质特征

个子比现代人矮,四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前额后倾,眉骨突出,牙齿粗大。特点:已经具备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仍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 三、北京人的劳动与生活

1、工具:制作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以刮削器”为主 2、劳动:狩猎和采集 3、用火:学会用火,并能够保留火种(从燃烧过的石块、灰烬判断)。火的用途: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吓野兽。 用火的意义:改善了人类的体质,4、住所:龙骨山洞穴 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1、考古意义:为研究人类起源与演进过程提供了实证

2、现实意义: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提供了基地。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1原始种植业出现,长江流域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种植粟;○2原始畜牧业出现,2、表现:○

饲养家畜家禽。

3、意义: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年代:约7000年前。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镇 3、概况:

农业: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和骨器(骨耜),种植水稻。 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

手工业:制作陶器(有水稻、猪等图案) 住所:住木头建造的房子(杆栏式房屋) 交通:木制小船 三、半坡居民

1、年代:约6000年前。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概况:

农业: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蔬菜) 畜牧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

手工业:纺麻织布,制作陶器(如半坡彩陶,有刻画符号) 住所: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思考:为什么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房子不一样?南、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第三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1

一、炎帝与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生活于姜水一带。发明农具,教民耕种,开创农业;发明陶器和医药。 2、黄帝轩辕:生活于姬水一带。发明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指导人们安排农事和生活。

3、炎帝和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黄炎联盟的形成与发展(重点)

1、形成:黄帝与炎帝在部落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矛盾,经过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黄炎联盟形成。

2、壮大:黄炎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战胜了由东向西发展的蚩尤部落,进一步壮大。

3、发展:黄炎联盟与临近部落交往、交流、交融,构成华夏族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三、尧舜禹

实行禅让制,以贤能为标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第四课: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 2、建立者:启

3、统治区域:今天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5、意义:“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开始;标志着国家产生(军队、行政机构、监狱和刑罚) 二、夏商的更替

1、原因:夏桀残暴,夏朝衰落;商朝强大起来。2、灭亡:成汤发动鸣条之战,打败夏桀。 3、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世纪,建立者:成汤。4、迁都: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三、商周的更替

1、商灭亡原因:商纣王残暴,商朝衰落;周部族强大,建立政权。 2、商亡: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3、周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1世纪。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四、分封制(重点)

1、分封对象:周王室子弟、先代贵族(黄帝、炎帝、尧舜禹以及商代贵族的)、功臣,以周王室子弟为主。诸侯的权利:土地和人口。诸侯的义务:拥戴周王、定期朝见周天子、贡献财宝和特产、随从周王作战。重要的封国:鲁、齐、燕、卫、晋、宋。 2、分封制的意义:捍卫着周王朝的安宁,有效管理和开发所辖地区。

第五课: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

一、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2、特点:技术高超、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3、代表文物:河南司母戊大方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湖南四羊方尊青铜器(青铜器中的精品),四川三星堆青铜器(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魅力)。

4、用途:礼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从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二、甲骨文

1、广泛使用的时间:商朝。2、书写的载体:龟甲和兽骨。3、造字方式:象形、指事、会意等。4、内容:记载商王的重要活动和社会生活。

5、重要价值: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表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

三、金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铭文、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文化的宝贵材料。

第六课:春秋争霸

2

一、周都东迁

1、西周结束:原因: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概况: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周幽王。 2、东周开始: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二、春秋五霸 1、春秋断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人口,争当霸主。 3、时代特点:王权日益衰落,分封制瓦解,诸侯争做霸主。 三、争霸战争(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到葵丘会盟(标志) 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军大胜,会盟诸侯。 争霸成功的启示:要改革内政, 楚庄王称霸:问鼎中原,邲之战,打败晋军(一鸣惊人)。

发展生产,注重军事,增强国力, 吴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一位霸主)。 勤于政事,与民生息,赢得民心 评价(重点):

1、破坏性: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破坏。

2、进步性:促进了社会变革,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第七课: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1、战国断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2、时代特点:周王室已无足轻重,诸侯国数量更少,独立性更强。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二、战争

1、兵器和兵种: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称为主要兵种。 2、战争性质:具有兼并性质的统一战争,表明中国历史的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重点) 3、战争的特点:规模扩大,争夺激烈,破坏性强,著名的战役:围魏救赵、即墨之战。 三、合纵与连横

合纵:合众弱一攻一强,即东方六国合作攻打秦国,主张合纵的人物:苏秦(悬梁刺股)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和拉拢东方国家,代表人物:张仪。结果:主张连横策略战胜了合纵的国家。 四、战争的影响

1、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统一战争。

2、破坏性: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遭难,破坏了生产力。

3、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生产力提高:铁器和牛耕的推广。2、秦孝公当政:决心改革,变法图强。 3、商鞅应召:商鞅来秦,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经济 :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多生产者免除徭役,从商者罚做奴隶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政治: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法律: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有弊端)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得到秦孝公的支持3、诚信立人;4、商鞅个人才能 五、都江堰的修建

1、修建的背景: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秦军灭掉巴蜀,设置巴郡和蜀郡。 2、概况: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游修建都江堰。

3、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4、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5、长平之战表明,秦国已经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

第9课: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一、老子

1、简介:姓李名耳,楚国人。

1、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长短、高低、祸福可以相互转化。 ○2、思想 2、思想消极,幻想回到他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 ○

3、贡献:创立了自己学术体系的学派---道家学派,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 二、孔子(重点)

1、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1、创办私学,打破官学对教育○1提出“仁” ○的垄断。 2阐释“仁者,爱人” ○2、编订教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教育贡献 2、思想主张○3、因材施教 ○4重视礼,以德治国 ○

三、孙子

1、简介:姓孙名武,齐国人,被尊为“兵圣”。2、事迹:助吴改革,打败楚军。 3、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

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出现

1、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2、形式:(诸子)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主张,传播观点。 3、中心话题: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

4、百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和兵家等。 二、代表人物

1、墨子,名翟。成长:追从儒家到批判儒家,创立墨家学派。 兼爱:宣扬没有差别的普遍广博的爱。 主张

非攻: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战争。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1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

2提出民贵君轻的治国思想。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 ○

3强调做人的道德修养和树立浩然正气。 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主张 ○

4认为爱有“等差” ○,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荀子,名况,战国时期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

政治主张:礼法结合,“隆礼重法”。

主张 哲学思想:天人可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4

4、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代表。 政治主张:君主无欲,天下满足;君主宁静,百姓安定。 主张 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5、韩非,韩国人,荀子的学生,法家的代表。 政治上: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实施严刑峻法。 主张 学术上:批判儒家和墨家 三、影响

1、对当时:各学派争鸣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2、对后世:儒学经后世改造,称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很多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第11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

1、背景:统一的趋势明显;秦国实力强大;秦王嬴政进行灭六国的准备。

2、过程:灭韩--灭赵--灭魏--灭楚--灭燕--灭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3、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以咸阳为都城。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取三皇(女娲、伏羲、燧人氏)五帝(尧、舜、禹、帝喾、颛顼)中的“皇”“帝”,自称始皇帝。皇权特点: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2、中央官制:设三公——丞相(行政权)、太尉(军事权)、御史大夫(检察权)。 3、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4、意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在秦朝建立起来。 三、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

1、统一货币:规定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2、统一度量衡。 3、建立全国道路网:以咸阳为中心,以驰道和直道为主干道。

4、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后来隶书逐渐流行起来。

第12课:陈胜、吴广起义

一、起义的原因

1、主要原因:秦的暴政(焚书坑儒;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 2、直接原因:秦二世昏庸残暴。 二、起义的过程

1、爆发: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者:陈胜、吴广,政权:张楚政权。 2、结果:吴广、陈胜先后被杀,起义失败(后来刘邦、项羽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 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起义的结果:秦朝灭亡

1、项羽:指挥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2、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第13课:西汉的兴盛

一、西汉的建立

1、概况:时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刘邦治国:经济上:休养生息(动员士兵回家生产,安置流民,释放奴婢,税收1/15)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推行郡(郡县制)国(分封制)并行制。

5

1重视农业,二、文景之治 ○奖励耕织,税收以1/30收取,减轻负担; 2废除一些酷刑; 1、原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

3提倡节俭 ○

2、作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给家足,国家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措施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1 政治 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设立刺史,代表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

新设立一批郡县,控制和管辖边疆地区。 2 经济:实行盐铁官营。 ○

3 军事:扩建军队,任用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

4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礼制建设;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儒学的正○

统地位;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

2、结果: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第14课: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狭义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 广义上:包括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2、过程:第一次: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出使,历经13年; 第二次:为了联络乌孙国攻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 1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提供了条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3、影响 ○3促进了中外陆上贸易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形成。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1、条件:西汉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和欧洲 3、得名:因汉朝对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西汉国力强4、意义: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物品交流) 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不畏艰难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 1、时间:公元前60年;职责: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 2、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第15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新朝的兴亡 建立: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 灭亡:绿林、赤眉起义推翻新朝

2、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即汉光武帝,定都洛阳。 3、统一全国:消灭农民起义队伍,铲除四方割据势力。 减轻农民负担,按照汉景帝时期的税收1/30。

5、结果:政权得到稳固,安定了4、措施 释放部分奴婢

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呈 精兵简政

现出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 整顿吏治

兴” 二、外戚和宦官专权

1、背景:从东汉中期开始,国家陷入混乱状态;2、概况:皇后皇太后依靠外戚,黄帝长大后依靠宦官。3、结果: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政治十分黑暗。

三、黄巾起义 时间:公元184年,领导者:太平道首领:张角,口号:苍天已死......

6

第16课: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造纸术

1、发明:西汉时,开始用麻造纸(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现了最早的纸张实物)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人称蔡侯纸。

3、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内容: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体例:采用“纪传体”,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著作,为历代帝王写本纪,为诸侯、王和孔子、陈胜写世家,为商鞅、屈原等大臣写列传。 3、价值:《史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医药学

1、张仲景:被尊为医圣,擅长内科,治疗寒热病,著作《伤寒杂病论》 2、华佗:擅长外科,研制麻沸散(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的医生)。编制“五禽戏” 四、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1、佛教:传入时间: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路线:从古代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内地。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2、道教的产生:时间: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3、影响:佛教、道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治、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1秦朝统一,汉朝强盛,政治稳定,大一统局思考:秦汉时期文化大发展的原因(难点)?○

2中央集权加强,政府推动文化发展;○3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面形成;○

4实行对外开放,开辟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如汉武帝兴办础;○

6对前代文化成绩的总结和升华。 太学,推广儒学;○

第17课:三国鼎立

一、北方走向统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兼并、混战.2、概况:200年,袁绍与曹操交战于官渡之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1、背景:曹操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壮大,孙权巩固在江南的地位。 2、概况: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交战赤壁,结果孙刘联军胜利,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影响: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得当,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最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性、连锁战舰的弱点打败曹军,取得胜利。 魏国:建立时间220年,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 三、三国鼎立 蜀国:建立时间221年,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

吴国:建立时间229年,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

一、西晋的统一

1、魏灭蜀:263年,魏攻蜀,刘禅投降。2、西晋建立:265年,人物:司马炎,都:洛阳 2、晋灭吴:280年,西晋攻占建业,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3、西晋灭亡:316年,结果:中国再次走向分裂。

二、北方人口大迁移: 时间:东汉末年西晋初年,从北部、西北部迁往中原;

7

1、五胡内迁 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改变了关中地区的人口结构) 2、北人南迁:西晋后期,北人为了躲避战乱、灾荒、饥饿,从中原迁往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北方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耕作技术、生产经验等)。 北方: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建立汉国,中国历史进入16国时期 西南:巴氐族建立成汉(史学界将其归入16国) 三、东晋十六国

东南:318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的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

1、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形成北齐、北周,北周最后统一北方;581年隋朝取代北周。

2、南朝:420年刘裕建宋,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表现:农业迅速发展;手工业: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商业:建康成为南朝经济中心了最大的都会。 平城的缺点:位置偏北;农业不发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 达;粮食供应困难。 鲜卑族壮大,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迁都目的:为了加强对南部区域的1、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出现统治危机 控制,更好的吸收汉族文化。 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 洛阳的优点:位置适中,历史悠久, 学习制度: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对国家的管理 经济文化发达。 2、措施 迁移都城:494年,从平城迁往洛阳 推行汉俗: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说汉语,发展儒学教育。 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上: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一、科学技术1、数学 刘徽:计算圆周率为3.1416 祖冲之: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大明历、缀术) 耕作技术: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旱作农业技术成熟 灌溉工具:魏国马钧改进了翻车 农具:耕、耙、耱 2、农业技术 其他:保持土壤水分、使用粪肥、选优良品种、嫁接法。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畜牧 业生产的丰富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农历:出现:创始于夏朝,用于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特点:阴阳合历,以 干支纪年,增加闰月;节气:24节气,指导农事和日常生活。 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贺捷表》,被称为“正书之祖” 西晋时期:卫瓘既擅长篆书,又擅长草书 4、书法艺术 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北魏时期:形成“魏碑”体书法艺术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