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魏晋玄学的物化——服药与饮酒

2023-12-16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魏晋玄学的物化——服药与饮酒

作者:卢亚斐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

摘要: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失去权威,于是士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老庄思想,玄学的新思潮应运而生。在谈玄论理的过程中,服药与饮酒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士人们也往往将自己的玄学思想寄寓在这两种行为当中,成为“魏晋玄学”的物化。 关键词:玄学;服药;饮酒;精神寄托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士人们寻求其他的思想理论去践行理想人格,将目光投注在了道家思想上,并且以服药与饮酒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将“玄之又玄”的思想理论进行了具体的“物化”,展现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追寻个性自由的解放。 一、服药与玄学

历来谈玄与服药、饮酒脱不开干系,何晏既是魏晋玄学的始祖,也是魏晋服药的始祖,他将“神明”之境作为自己的人格理想。嵇康也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和必足于内,和气见于外”,他深信“导养”之理,主张阴阳二气平衡,达到“和”的境界。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 ①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有一定的毒性,受到魏晋文士的追捧。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将其比之为“鸦片”,有过之而无不及。服了五石散之后,需要行散,就相当于现在的“散步”一样,使得体内的药性发作出来。服药的原理与当时玄学理论不谋而合。巢元方说:“石之为体,体冷性热。”服用五石散之后“常当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同时需要行散,从而散发体内的药力,运用阮嵇“元气说”的理论来讲,人体是由浩浩元气构成,内阳则外阴,外阳则内阴,从而达到平衡。要救治寒食散中毒的人,要遵循“六反七急八不可三无疑”,“逆常理,反正性”,由此也可以看出服食是魏晋文人个性张扬,精神自由的表现之一。饮酒一般都作为与服食相伴的一种社会风气,饮酒之后的混沌状态更接近于老子所讲的不可言说的“道”,人们在醉态思维中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象,凭内心去感受,也可以使内心压抑已久的无可奈何获得解放。因此,服药与饮酒成为魏晋文士的精神支柱。 二、任诞饮酒的社会风尚

曹魏时期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突出品格,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酒。刘伶的《酒德颂》开篇 “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体现“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后面又写到:“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然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而而醒。”③完全是一个傲然世俗的不羁形象,正统儒家反对“酗酒”,但“大人先生”却乐在其中。刘伶通过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人先生”的醉酒状态进行书写从而来叙述“酒德”,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界限,抒发自己“细宇宙齐万物”的玄学思想。也正是借着醉态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敢于与名教作斗争、傲然世俗、卓然囧立的理想人物跃然纸上。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突破了王弼所提倡的名教与自然相调和的理论,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将传统儒学压抑下的个性释放出来。“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竹林名士的精神追求,任诞适情的种种行为就是追求的外在表现,服食饮酒最为突出。服食之后人会产生幻觉,处于半昏半醒的状态之中,个人意识比较模糊,但他们的本心却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接近“自然”的状态。

竹林名士将魏晋玄学的玄理践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服药与饮酒为表现形式,张扬独立的个性,彰显自由的精神。他们的种种任诞行为都是对个人主体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关注自我的一种表现。

三、魏晋文人的精神寄托

服食与饮酒俨然成为玄学新思潮影响下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到东晋时期也依旧盛行。东晋名士陶渊明,最大的“乐”在于饮酒,正如其所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在陶的所有诗作中,关于酒的作品处处可在,更有组诗《饮酒》二十首。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也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将自己的苦悶寄寓在酒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对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官员的不屑等等都通过酒来展现给读者。

人的潜意识是最接近人的内心本真的,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可能在“醉态”中会完成。陶渊明凭借酒性发泄了自己的很多牢骚,他以“酒”做挡箭牌,指责是非颠倒,人云亦云的官场,表达最真实的自己。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内心有着挥着不去的苦闷与牢骚,借助服药与饮酒来表现自己对时代的不满,表现了士人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由此张扬的主体精神。

魏晋名士通过服食与饮酒来践行自己的玄学思想,展现超脱的个人风度和清心寡欲的性格,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内心自我的发展,也是玄学产生与发展兴起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魏晋文举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③同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